这个王朝值得关注
周朝的历史因为离我们太过于久远,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清晰的印象。但是,我们只要清晰地意识到周朝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或许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周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礼仪之邦”的发源地,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但是周朝的历史在整体上是比较混乱的,尤其是战国时代,就和后世的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样,这就造成很多人找不准它的历史主线。
历史的主线其实很简单,就是分裂与统一。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周公旦提出的一系列的宗法礼教制度又为这个王朝进行了巩固,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原始统治模型了。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它都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就好比如今的我们再回头来看当初的蓝屏手机,觉得它一无是处,但实际是它的意义重大。
秦始皇是周朝的地板
周朝的历史终结在一个叫嬴政的人手里,但这前后整整经历了八百年,这本身也足以说明周朝的周礼体系韧性十足。但是周朝的历史总给人一种浓度不够高的感觉,就好像喝惯了今天的高度白酒的人,总也喜欢不来古代水酒一样。这其实是历史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朝的八百年天下据说跟一个神话故事有关,周文王在请姜子牙出生的时候,被姜子牙别有用心地刁难了。姜子牙非要周文王为自己拉车才愿意动身,结果文质彬彬的周文王为了彰显自己礼贤下士的品格,咬着牙齿用牛车拉着姜子牙出发了。但这终究是体力活,走了800步之后,便气喘吁吁,无力前行了,后来姜子牙说,一步一年,你拉了我800步,我便保你周朝八年天下吧!
当然,这只是一个浪漫传说,是历史本身的染色,大家不必要过于较真。事实上,两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东周亡于秦并天下,其实并没有八百年。
神话不是历史,姜子牙更不是封神的神仙
后来,还有人根据西周和东周的历史,对这个神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就是说周文王先是拉着姜子牙往西边走了301步,感觉比较沉,路又不好走,于是又往东边拉了507步,最后累得不行了,再也爬不起了。这也成了西周301年,东周507年的历史缘故。
我们对于周朝的历史大多数停留在800年这个概念上,而周王朝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周朝历史的底色并不浓厚,中央没有集权,周天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象征。除了西周的那三百年,大家都比较讲规矩;东周刚开头那会儿,大家对所谓的规矩还有敬畏感,其余时间,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
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因为没有支撑
周朝的历史比作一个物理现象,就好比是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的地面就是那个叫嬴政的男人。
当然,周朝的自由落体运动并不是他们的国君作死的,毕竟他们的存在感本身也不强,一个悬空的东西,只要失去支撑,就会自然而然地掉下来。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只是周朝败亡的一个放大面,换句话说,没有褒姒那个“红颜祸水”,周王朝也折腾不了多久的。
那么周王朝到底崩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前文也提到了,它的制度设计不足以支撑它的长久生命。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了王小二,就不要去想为什么会一年不如一年的问题了,因为这是根源性的问题。
这就是分封制的逻辑图
周朝这个制度,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封建”——分封制,封,是封地的意思;建,是建邦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周王朝建立了一个总公司,但是无限地允许到处开独立子公司,人事独立、财政自主,这样的总公司会长久吗?
周朝建立之后,正式提出了“家国天下”的概念,所谓的“天下”就是周朝打下的那一份家业,就是周天子传统意识里的普天之下,或者说就是当时狭隘的地面概念。当时的人们认为管理地球的是上天,所以周朝的领袖把自己称为“天子”——上天之子,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最大、最合理的老板。但是,这么大的天下,周天子一个人是打不下来的,也管理不过来。就像猎户打野猪一样,一个人打不了,只能叫其他的猎户一起围攻,最后野猪杀死了,那个带头的猎户也不可能就一个人吃肉。所以周朝把当时的天下分成了1000多块,你一块我一块,倒也其乐融融。被周天子封到地的人,就叫做“诸侯”,诸侯拿到的那块地就叫做“邦国”。诸侯把自己的邦国再进行切割分给下面的人,这帮二次吃到肉的人就叫做“大夫”,大夫手中的地叫做“采邑”,简称“家”。
国家大事从来都是高大上的
通过上述的解释,我们也要明白,我们常说的“家、国、天下”是什么意思了,它和我们现在认知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古代的老百姓是没有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并不是普通人的事。“齐家”说的也不是我们今天说把自己那一家子人管好,而是你出息了、发达了、修炼成功了,才可以去当官,去给诸侯们打工,去管理好一个采邑。
通俗来讲,周朝的国家制度就是我们今天的三级承包制,从周天子的天下到诸侯们的邦国,再到大夫们的采邑(家)。这种壁垒森严的等级划分,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激烈的阶级冲突的导火线,这个是后话。
虽然周朝的制度设计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简陋,但是它却成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制度保障。这还是与当时的社会文明有关,这种分封制在3000多年前,它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它把落后而又松散的社会个体开始串联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
我们永远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人的认知能力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老师,教不了百科全书,也管不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知识和生产力都是无限的,但是一个再聪明厉害的人,他能掌握多少。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但是我们认识的人有多少?有交集的有多少?能够有印象、有感情的人又有多少?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高度文明是社会协作和统一方向的结果。在周朝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框架刚刚开始尝试构建,这一竿子究竟能够插得多深,其实心里是没有谱的。但不管怎么说,周朝它是第一个尝试去插竿子的人,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封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确立了中心和等级,制定了秩序和样本,这是足够伟大的。
一场游戏一场梦
但在历史的演变中,周王朝的制度设计开始逐渐暴露它的先天性不足。它把周围的人都拉拢到一起,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周围的人能够团结到一起。我们通常说,谁离利益中心最远,谁就是最难团结的。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到了最边沿的地带就是大夫,周朝最后也就亡在大夫这个阶级上。
周天子是老板,但是老板下面又有新的老板,而且新的老板招收的员工根本就不认你这个大老板,假设你小弟的小弟不是你的小弟,你觉得你这个老大还可以当得安稳吗?所有不可控的实力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实力。
小弟的小弟要当老大了
最开始,周天子还能找到当大哥的感觉,因为那些诸侯国要定期来孝敬他,但是诸侯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在时时刻刻地发展和壮大,当他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对你说不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老大的权威性就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了。齐桓公是第一个可以对周天子说不的霸主,好在齐桓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尊王攘夷”,否则周朝的命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前注定了。
周天子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他对手下的诸侯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那些诸侯可以表面对你恭恭敬敬,背后完全不把你当一回事。即使他们的恭敬是发自内心的,但是诸侯和诸侯之间却是没有任何义务的,谁也没有必要服谁。当东风可以压倒西风的时候,就会狂风大作。
把希望寄托于自觉是不行的
周王朝的制度设计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好自我保护和维持秩序的实力问题。所以才会有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就像筑坝蓄水一样,当你建立的大坝不能承受洪水的压力时,那么就是洪水恣情欢快的时候到了,生命,都是会自动寻找出路的。
扩张,就是生命体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原始的欲望吧,那些不好好读书的人,是因为他不想好好读书吗?大多数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好好读书吧。那些并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巨富吗?是他们的条件和能力有限而已。最开始,那些相敬如宾的诸侯对周天子谦恭有礼,其实只是他们的实力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已。
弱肉强食的生命法则在周朝体现得淋漓尽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一家的背后不是一部血泪史?比如齐灭了14国、鲁灭了13国、秦灭了14国、晋干掉了25国、楚最暴力,灭了60多国。原来周朝分封的1000多个诸侯国,就是在这样不断吞并的过程中,浓缩成了东周时期的几十国,最后全部浓缩到了秦国的碗里。
战国时代相当于秩序重组
东周一般还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与战国。这两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主旋律差别。春秋的主旋律是“争霸”,战国的主旋律则是“兼并”。争霸就是过一下当老大的干瘾,只要你们大家都口头上承认我这个老大,那就都算了,啥事都好商量。但是兼并就残酷得多,我就是要做独一无二的老大,留着你就是碍眼,所以必须坚决消灭你。
而在春秋时期,很多霸主都是不愿意把事情做绝,这不是因为什么政治上的善良,而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达不到,你一个300万产值的公司就想兼并数十个100万产值的公司,不太现实。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走在前面的公司,还真具备了兼并天下的实力。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状态,都是争先恐后要爬上金字塔尖。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吞并,别人就下嘴了,别人吃的块头越来越大,迟早将来你也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
鼎还在,但是其他都变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朝的制度设计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他发明了分蛋糕模式,却没有预设吃蛋糕的方式。就好像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一样,天天念,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但是从来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去好好学习。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普遍便被认为是春秋向战国转变的标志,也是“争霸”向“兼并”模式的转变标志。这没错,但这终究是一个标志,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本文限于篇幅,就并不介绍了。
最后,我想说一句,任何历史都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的范畴去讨论生产关系是没有意义的。下一篇文章,我就会讲到周朝四分五裂的详细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