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头娶了她女儿的同学。
不仅如此,还怀上了老来子。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李安拍的,我会以为它是一部畸恋片。
其实这是一部既有趣又严肃的电影——《饮食男女》。
孔子在《礼记》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欲和性,人的本能欲望。
李安围绕这个主题,道出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下性的“尴尬”。
电影一开始,就是欢快的音乐,行云流水的剪辑,勾勒出了一个大厨精心准备晚宴的过程。
煎炒烹炸蒸,手法娴熟而利落。
堪比舌尖上的中国。
但讽刺的是,这个手艺顶级的大厨,却在晚年失去了味觉。
厨子没味觉,李安在暗示什么?
退休的行政总厨老朱,和他三个待嫁的女儿,住在一起。
由于早年丧妻,他一人当爹又当妈,照顾女儿们的生活起居。
每天叫女儿们起床,还得从洗衣机里晾起女儿们纠缠在一起的内衣。
老朱一直没有续弦,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
大女儿朱家珍,职业是教师,一直守身如玉,渴望异性却又非常害怕异性。
二女儿朱家倩,航空公司高管,混的最好,却在家里最叛逆的。
和大姐对“性”的保守不同,她是一个具备典型西方“性态度”的人。
三女儿朱佳宁,在校大学生,看上去是家里最乖巧的一个。
因为和女儿缺乏情感沟通的恰当方式,老朱维系这个家的方法就是——吃饭。
一家人的行程表上,永远都有个每周一次的“星期天晚餐”。
看这一桌菜。
但饭越吃越多,父女之间却越来越疏远。
二女儿宣布她已经购置房产,要搬家。
保守的大女儿则被学校的体育老师攻破防线,干柴烈火,放下“芥蒂”的她,瞬间成了家里最“开放”的人。
饭还没吃,就迫不及待,立刻、马上要搬家和男友同居。
看起来最乖的三女儿,却喜欢上了闺蜜的男友,不但挖了墙角,还未婚先孕,让一家人毫无心理准备。
老朱家分崩离析的原因很简单:
二女儿被父亲的权力压制,曾经她的梦想是成为厨师,但老朱粗暴阻止了女儿。
所以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想逃。
这种叛逆,体现在了她对“性”的态度上,二女儿长期和前男友保持着“开放型性关系”,还对公司新来的经理展开攻势。
大女儿心中一直压抑着对“男性力量”的渴望。
但之前她对情感的“自我阉割”,其实是因为母亲缺位,作为大女儿的她更想在家庭中取代母亲的地位维持家庭秩序。
三女儿则是因为在家里存在感太低,希望从家庭外部获得关注,这也是她在三姐妹中最早结婚的原因。
老朱被折腾的气不顺,但不破不立。
如果三个女儿不折腾,老朱也不好把自己那点事拿出来讲。
没错,最大的秘密,在这个当爹的身上。
在最后一次家庭聚餐上,女儿女婿都来了。
老朱举起酒杯缓缓站起来,说自己也要有喜事宣布。
正当众人都以他会和女儿同学寡居多年的妈“门当户对”时。
老朱却说,自己要娶的是女儿的同学锦荣。
锦荣妈被气得满地打滚。
女儿们也又惊又伤。
诚然,老朱应当有自己的配偶选择权,只要不违法。
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娶了自己女儿的同学,多少带着“不伦”的色彩。
大写的尴尬。
而因为挑破这种“性尴尬”,老朱的家庭彻底打破原来的虚伪秩序,陷入失序中。
李安用歪倒的椅子隐喻这种秩序的崩塌。
是什么导致老朱最后娶了女儿的同学?
一是老朱多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等他想解开束缚时,随心更多,顾周围更少。
二是他对女儿们的情感,投射到了另一个年轻女性身上,父性的延展。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饮食男女》是部喜剧。
没看出来,是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喜剧长这样:
“棍棒喜剧”,以插科打诨为笑点。
而李安的喜剧是“讽刺喜剧”,给人一种幽默的兴味。
李安说:“这部电影是讲谎言和牺牲意识架构出来的一个食不知味的空虚人生”。
“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台面下的东西永远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讨论,这就是主角荒谬行径的来源。”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在封建礼教文化下的“性尴尬”,“性”这个事情是难以启齿的,只有家庭结构的重大转变-结婚,才能够在晚宴上“通知”。
否则“正经人”谁没事说它。
李安把这种现象处理成一种喜剧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崇高的美,喜剧是无害的丑。”
朗雄饰演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凝结了强势,沉默,克制。
这个形象天然与“性尴尬”有一股张力。
影片最后,枯木逢春的老朱。
消失多年的味觉恢复了。
味觉消失对于老朱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大厨在多年耕耘的行业中失去掌控权,另一个是作为男性在多年“性压抑”所致的“失调”。
其实这代表了李安对“中国式”父亲的祝福,打破严密的传统秩序,寻求个人解放的希望。
作为父亲,他们也是一个自由的人,有欲的人。
文/红猪看电影编辑部:驴蛋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