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全球瞩目。在这个“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舞台上,苏州的身影频频闪现。

11月6日的第五届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7日的相聚进博·2022苏州进口贸易促进大会,8日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员会商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三场活动接连登场,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均到场致辞。从媒体公布的报道看,讲话内容不长,干货不少,很值得关注。

比如,提升进口能力,扩大服务贸易,建设双基地,强化中新合作,锻造集群创新能力等新提法新表述,从中可以看到苏州的战略思考,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凸显了开放能级量质转换中的苏州,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有了新的调整。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苏州,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调整。

就在前几天,中央提出了共享中国大市场、制度型开放和深化国际合作“三大机遇”,苏州的动作,不仅是一种迅速响应,更是深层逻辑中以变应变,抵御外贸变局的内生自觉。

“最强地级市”苏州的这番高调亮招,无外乎传递一个讯号:苏州在集群式创新上将有大动作,在招引跨国公司上会下大功夫,在做大服务贸易上将有新举措,在提升进口能力上将会跨大步。

这系列组合拳,可谓切中了苏州发展的关节点,已然是“招招到位”“拳拳到肉”,思路清晰,点穴精准。

青岛引才最佳城市(苏州在传递怎样的发展信号)(1)

这件事很迫切,苏州已在悄然布局

2022年,对于中国和全球来说,注定不轻松,充满风险和挑战。外界都在关注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如何越开越大,苏州是一个观察的绝佳窗口。

官方数据显示,经历40多年“出口带动”模式发展之后,2021年,苏州进出口总额达到39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2300 多亿美元,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利用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优势,生产和出口产品,换取外汇、积累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苏州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从贸易结构分析入手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贸易顺差城市,苏州很长一段时期是“为出口而进口”。从曹路宝的致辞中看到,与强大的出口能力相比,苏州提升进口能力日益迫切,“进口能力不仅有进口贸易需求,更是对众多贸易主体、贸易平台集聚,强大口岸支撑能力的多维度综合考量。”

规模之上再造优势,苏州正在悄然布局。从三场活动传递的信息看,苏州一方面在集聚高端资源,依托进博会等国际化平台,引进培育更多贸易型总部、龙头型进口企业等,从“卖全球”为主转向“买全球、卖全球”并重;另一方面在整合优势资源,着力练好内功,加快组建港航集团,深化与沿江沿海港口和自贸区联动协作,带动苏州港一体化发展,花大力气提高城市进口服务能力。

苏州提升进口,恰恰时呼应了进博会的举办初衷。苏州市长吴庆文在接受《财经智库》专访时,也提到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考验着一座城市的“产业韧性”“政府定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苏州就是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中,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可持续、可信赖的“确定性”,用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实现稳中向好,让投资者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青岛引才最佳城市(苏州在传递怎样的发展信号)(2)

老品牌要成新名片,这张牌苏州打出新花样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合作的首个代表性项目,也是苏州对外开放绕不开的话题。作为苏州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中新合作未来如何巩固并突破,老品牌怎么闯出新名堂,一直为外界关注。

这届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将“数字化·全球服务贸易新功能”作为主题,就为中新合作的生动化、持续化“点了题”。正如曹路宝在致辞时提到的,将充分发挥《中新自贸协定》、双边合作机制等作用,在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把中新合作的发展过程“沉淀”并“提炼”,不断为新的发展创造机会——苏州正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更多企业的外向型发展搭建桥梁、定立参考模式。

我们也不难推测,一方面“借船出海”,推动中国企业、特别是苏州的企业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把新加坡作为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好伙伴,更多依托新加坡的国际化平台布局海外市场,深入融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另一方面是“引船入港”,欢迎更多的新加坡企业和跨国公司把苏州作为落户中国的首选地,通过苏州进一步发展和深耕中国市场。

作为“磁吸”全球创新资源的中新友好合作“探路者”,苏州也在切入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注意到,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分论坛上,吴庆文也透露苏州已入选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这项工作听起来颇为专业,实则是法治营商环境的最硬核部分,颇为跨国公司看重。由此可见,苏州在扩大国际合作上的步伐,不仅在加快,而且做得早、看得深、谋得远。

青岛引才最佳城市(苏州在传递怎样的发展信号)(3)

长三角C位出道,苏州喊出“生产 ”有深意

在长三角区域,苏州无疑是处于核心枢纽,左右逢源,不管是省内区域协调、沪苏同城发展,还是链接全球资源,都有独特的优势。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苏州的产业支撑力和互补性也是最强的。

这次苏州明确提出要打造“生产 总部”“生产 研发”的双基地,无疑是对自身产业配套能力和协同能力的高度自信。确实,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体系看,苏州的制造实力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有媒体分析过,苏州的工业门类,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因此,苏州在招引外资总部的同时,响亮喊出了“生产 ”,这是基于全球高端制造稀缺性作出的战略考量,也是扎稳实体经济底盘的长远谋划。毕竟,“得实体者得天下”,已成为大变局中各国发展的最大共识。事实也证明,苏州实际使用外资中,制造业占了七成左右,“生产 ”的优势已然显现。

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苏州的“生产 ”早已不是简单的“产线 基地”模式,而是一种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赋能、双螺旋盘旋的经济形态。来自“苏州发布”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888.7亿元、占GDP比重达3.91%,紧随上海北京深圳之后,列全国第四。近日,在首批4个新型学院500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入学的基础上,南大苏州校区科创大厦(产研总院)将于本月主体封顶,西浦太仓校区则在全面启用的同时,面向创新研究的“1基地3中心”同步启用。目前,与苏州建立合作关系的大院大所有238家,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清华大学在全国各地的研究院都设在省会城市,苏州是唯一特例,而且是一城坐拥两所“清华”研究院;牛津大学全球唯一一所高级研究院,也在苏州。科技创新“策源地”效应的不断增强,使得苏州“不断有人来”,客观上为其产业创新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苏州提出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聚焦纳米、光子、声学、航空航天等16个细分特色领域,一个一个抓创新、抓转化、抓产出,以小而深的切口创新闯出新赛道。从公开报道看,最近半个月时间,苏州市政府接连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等多次召开推进会,频次之高、力度之大,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与此同时苏州正大手笔规划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重点打造高铁新城、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也是为创新战略打开空间承载。

当然,苏州一直在“忙”的事还有很多,比如,系统保护 2500 年姑苏古城、太湖山水自然系统和江南水乡整体风貌等等。苏州给出的理由是:要让山水的灵秀、人文的灵动、创新的灵感在这里相互激荡,让生活在苏州感受到更多幸福。

不得不感慨,“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话依然适合苏州!不得不服气,苏州政府始终保持战略敏感和机遇意识,从不会“坐等上门”,而是主动出击,一直把“危”和“机”的辩证法用得很好,实践得很彻底。

笔者认为,苏州近来连续提出的锻造创新集群、提升进口能力、扩大服务贸易、建设双基地、强化中新合作等战略举措,应该就是苏州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主攻的方向。政策红利在哪里,市场机遇在哪里,创新转化在哪里,苏州拿出了心意十足的合作清单,抛出了诚意满满的橄榄枝,就等跨国公司和广大投资者一起共创大业,书写精彩。

潜力不可限量,前景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