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定价是怎么定的?在书店你会挑选图书吗?历史上的书籍都长什么样?

现代人都离不开和书本打交道,但很多人却对书籍本身缺少了解。今天大珊老师就来讲一讲关于“书”的故事。

书的常识

这里先介绍一下有关书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给大家分享一些买书的窍门。

首先,先说一说书的各“部位”名称。

书的外观是这样: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

封面:书的正面,起着保护书籍、装饰书籍的作用。封面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和出版机构名称。

封底:书的背面,印有条形码、书号和定价。

书脊:连接封面和封底的脊背,书脊上印有书名、作者名和出版机构名称,便于在书架上查找。

再看看书的里边: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2)

封二:封面背面的那一页。

封三:封底里面的那一页。

图书的封二及封三一般都为空白,素洁淡雅,而杂志的封二与封三则“寸纸寸金”,因为位置特殊,还可以同封面一起彩色印刷,通常都用来放一些图片。

扉页:正文的头一页,也叫“内封”,印有书名、作者和出版单位,相当于封面的“简约版”。

勒口:封面与封底裁口处,多留出几厘米向内翻折的那部分叫勒口。现在稍微上一点档次的图书都带有勒口,好处是使图书更挺实,不易卷角,显得图书有品位。

有的图书为了更“拉风”,还在书上另外套上“腰封”,印上该书的推广语: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3)

现在要告诉大家:每本书都有特别重要的一页,相当于该书的“户口本”或“黑匣子”,这就是记录版权信息的“版权页”。

版权页上除了CIP数据,还记录书名、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版次、印次、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书号、定价等。

版权页一般在书扉页的背面或书的最后一页。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4)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版权页上有三项数据最重要:“CIP数据核字号”、“国际标准书号(ISBN)”及“印张”。

这三样东西有什么用?

图书出版是“一书一号”,用CIP数据核字号和书号可以在国家的网上数据中心查询该书是否存在,是不是假书号。

现在出版难,有人为了出书,往往通过私人或中介购买书号,有的不法分子通过贩卖假书号骗钱。通过核字号和书号在线查询,就可以避免上当(当然,出版图书还是到正规出版社办理为好)。

至于“印张”,这个数据更加有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某本书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在说“印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之有关联的“开本”。

一张全开的印刷用纸裁成多少张就是多少开。假如裁成8张,那就是8开。图书常用的开本有16开、32开和64开。1/16、1/32、1/64就分别表示16开、32开、64开。

开本,实际上就是表示一本书的幅面大小。

有人会问:同样开本的书,放到书架上为什么还会有大小不一的区别?

这是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因为纸张规格不同,图书用纸有“正度”和“大度”之分,用正度纸印出来的16开图书叫“正16开”,用大度纸则叫“大16开”。

二是因为某种需要,在书的宽度或长度设计上特意多裁去一些,这种书叫“异形开本”。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5)

回过头来再说“印张”。

所谓“印张”,就是印刷一本书所用纸张数量的计算单位,规定以一全张纸的一个单面为一个印张。

一本书的印张计算方法是:用该书全部内文(包括扉页、版权页、目录、前言等)的总页码除以开数。

比如,一本32开的书有256页,256/32等于8,那么该书就是8个印张。

你知道书的定价是怎么定的吗?

书的定价与书的内容关系并不大,而主要是与用纸品种及数量还有印制工艺这些物理成本有关,其中纸张费用和印刷费对定价影响最大。

换种说法,书的定价和印张(关系到用纸成本和印刷成本)成正比。

用书的“定价”除以“印张”(我们姑且称之为“印张定价”),就可以与市场上的平均定价水平做对比,判断这本书定价是偏高还是偏低。

目前来看,黑白印刷的平装(非精装)图书,印张定价在2.5元~4元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注意:不同历史时期,因物价不同,其平均印张定价也是变动的。比如10年前的平均印张定价一般在2元左右。

我们买书时要特别注意“高码低折”的骗局。

所谓“高码低折”,就是把书的定价抬高,然后低折扣销售,实际上并不便宜。这种书多半出现在地摊、某些特价书店及网上书店。

还有些高码低折图书是一种腐败行为,就是把高定价的书卖给公费单位或集体购买者,然后给经手人比较大的回扣。

购买打折图书,我们用“印张定价”算一下,就会心中有数。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6)

说到买书,这里再介绍一些心得。

家里藏书要优先购买工具书、重要典籍和中外名著,而且要注重书的质量,因为这些书不仅自己经常翻阅,还可以传家。

名著不限于文学名著,搞学问的人对于学术类名著一定要及时收藏,因为这些书印数很少,再版机会也少,想买不一定买得到。

至于“快餐类”图书或者时效性很强的图书,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或者购买电子版。

选购图书要尽量选择品牌大社,不同门类的书尽量选择对应的专业出版社。例如,古籍类可优先选择中华书局等古籍类出版社的版本。

为什么对出版社要有选择?

很多书并不是完全由作者独立完成写作的,出版社的编辑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因此,一家出版社编辑队伍的素养,对图书质量有很大影响。

同样出版字典,显然商务印书馆的更靠谱,这就是它的底蕴所在。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7)

提及图书质量,大家可能还会关心如何区分正版与盗版的问题。

盗版图书分为低端盗版和高仿盗版。

对于低端盗版图书,是很容易鉴别的:比如纸张差,错别字多,油墨味难闻等等。低端盗版书以教辅书和畅销小说居多。

现在的高仿盗版印刷质量很高,与正版书差别不大,是较难辨别的。高仿盗版集中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热销的高品位图书。

对于防范盗版图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盗版者是要追求利润的,所以盗版书的目标一定是畅销书。因此,对于购买非畅销的一般图书,不要有太多的这方面顾虑。

2. 对于容易鉴别的低端盗版,一定要坚决抵制。

3. 对于高仿盗版,采取远离的方法。因为被高仿的书一般都比较重要而且今后还要收藏,所以有必要到线下新华书店或正规信誉好的民营书店购买。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防范非盗版但危害性不亚于盗版书的劣质图书。

这类书以古籍类和过了著作权保护期的中外名著居多。因为不用付稿酬,出书成本较低,所以不少出版公司都上马出版,但有的质量不堪入目。

有一次,我要买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话》,发现版本众多,其中一本错别字特别多(缺少专业人员编校造成的)。要知道,对于古文来说,错了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全变了。

这就是我前边强调买书要选品牌社和专业社的道理。

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很多次形态变化。中华民族对书的发展进化贡献最大,“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都直接与书有关。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发现刻有“册六”的甲骨,并有穿孔,以便于串连成册,这类成册的甲骨被称为“龟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8)

龟册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形态

以甲骨以及后来的青铜、石头作为文字载体的,这些都算作是书籍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简牍。

一根竹片称为“简”,把简穿连起来的书叫简策(也写作“册”,与“策”同义)。编简成册的绳子叫“编”,一般用麻绳,也有用牛皮绳的(叫韦编)。

一块木片叫“版”,写上文字后叫“牍”,用木片做成的书,称为“版牍”。

用竹木做成的书,在商朝就有了,一直到纸张出现和大量使用之前,它们是书的主流形态。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9)

云梦出土的秦国简策

简牍使用的周期很长,大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与之相关的好多词语至今都还在沿用。

比如成语“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还有诗词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汗青是加工竹简的一道工序,后来又代表书的意思)。

再比如,版牍的一个用途是写书信,写信一般用一尺见方的版,所以书信过去又叫“尺牍”;版的另外一个用途是画地图,所以后来就用“版图”代表国家领土。

随便提一句,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应该是这些竹简木牍,而有些历史书的插图画的却是纸介质的书,这是违背历史常识的。

简策有很大缺点,那就是太笨重了。那时形容读书读得多是“学富五车”,其实这也不见得有多渊博,五车竹简恐怕也不过几万字吧。

所以,人们也在寻找另外的书的载体。

大约在春秋末期,在竹木书盛行的同时,出现了写在纺织品上的书,这被称为“帛书”。“帛”是纺织品的统称,当时主要是蚕丝制品。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0)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缣帛质地轻软,易折叠,还可根据文章的长短随意剪裁,比体积庞大的竹简方便得多了。

然而,缣帛是价格很贵的物品,产量也不多,虽然方便,但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那个历史阶段的书籍还是以简牍为主。

人们在想,能否找到缣帛的廉价替代品?

于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发明——造纸术诞生了!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纸。

《汉书》中记载,公元前12年,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赵飞燕曾用赫蹏包裹毒药去害人。“赫蹏”就是纸。不过,这种纸是漂丝的副产品,产量很小。

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的“灞桥纸”,1986年,在甘肃天水西汉汉墓中出土的“放马滩纸”(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纸),经鉴定,都是用麻类纤维所造的纸。

但是最初的纸还是比较粗糙的,不便书写。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对造纸术做了革命性的改造,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极为廉价的原料,经过浸、蒸、捣、烘等工艺,成功制造出适宜于书写的高质量纸张。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1)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

改进后的纸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纸介质的书逐步流行开来。东晋末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张成为唯一通行的书籍材料。

我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公元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造纸技术传入西方比较晚。公元751年,唐朝和大食国打了一仗,唐朝战败了,被大食国俘虏的士兵有造纸工人,他们把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人,此后逐渐向西传播。

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造纸术传到美洲,已经是1690年了。

中国从公元前2世纪到18世纪长达2000年,一直处于世界造纸术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解决了书写材料后,书籍还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成书的效率问题。

在九世纪之前,一切书籍全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如果需要100本书,就得抄写100次。可以想象,那个古老的时代,文化的传播是多么的困难。

从隋唐到宋代,中国的又一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诞生了——这就是印刷术!

所谓的印刷术,是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项技术。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上,让字凸出来,然后涂上墨,把纸覆盖上去,刷子一刷,文字就印在纸上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有了雕版印刷术,书籍就可以大量地制造出来,而且只要雕版不损坏,需要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快捷方便,这是读书人的最大福音。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2)

雕版印刷

然而,雕版印刷也存在着巨大的短板:一是雕版刻字很繁琐费时间(例如宋代刻印的《大藏经》,雕版达13万块之多,制作雕版就需要好几年);二是大批书版存放不便;三是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一位叫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这个世界级难题!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主要分为三大步骤:

一是在胶泥上刻上反体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便于拣字),常用字都有若干不同的备份。

二是排字做版,把活字按照书稿排在一块带框的铁板上,铁板上事先敷一层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蜡脂,再用火烘烤,等蜡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冷却后活字便固定在铁板上,成为一块印刷版。

三是印刷,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给予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提高效率,一版印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速度非常快。

印完以后,把蜡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脱落下来,再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印刷史上是一次革命,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3)

毕昇泥活字版(模型)

泥活字之后,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明代出现了铜活字。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仿效活字印刷术原理,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更加经济实用,对后来的世界出版业影响较大,但比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晚了400年。

造纸术和印刷术也使书的装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各个历史阶段的书籍都长啥样?

1.卷轴装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帛书与纸书的装帧形式主要是“卷轴装”。

卷轴装:就是把书做成长卷,末端粘接一个圆轴,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展开。现在的卷轴式中国书画跟古代的卷轴装书是一脉相承的。

卷轴装源起于帛书,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更加方便。

卷轴装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北宋初年(公元二世纪到十世纪)。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4)

卷轴装

2.经折装

卷轴装最大的缺点是:要看中间及后边的段落,必须从头打开。如果是一本大部头的书,翻阅起来相当麻烦。

于是人们想到一个办法:把书卷不再卷起来,而是按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反复折叠,再用较厚的纸粘贴首尾两页做书皮。由于唐代佛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经折装比卷轴装更方便,因为要查哪一段就翻开的折页,用不着把全卷都展开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书开始有了封面,利于保护里边纸张。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5)

经折装

3.旋风装

经折装出现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容易散开,容易折断,于是就想办法,把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相错地粘贴在整张纸上,类似房顶贴瓦片的样子。由于内部书页都是朝向同一方向翻转,如有风吹起的旋风,因此将其称为“旋风装”。

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大约都出现在唐朝时期的九世纪。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6)

旋风装

4.蝴蝶装

到了九世纪中叶,印刷术已经开始盛行,印刷的数量相当大,无论是卷轴装,还是经折装和旋风装,其麻烦的装订,都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

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中缝为准,朝里对折,把所有页码对齐后,再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的出现,意味着书籍由卷轴向册叶形式的转变,现代图书也都是册叶形式,这都是印刷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

蝴蝶装流行于宋、辽、金。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7)

民国时期 《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蝴蝶装影印版

5.包背装

蝴蝶装虽美,但有缺陷。因为古代的印刷都是单面印刷,这样一来,蝴蝶装的书,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

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是将印好的书页无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将文字露在外面,叠在一起,让散着的书边那侧成为书背,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粘书背。

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8)

清顺治十二年(1655)内府刻本《御制资政要览》包背装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19)

蝴蝶装与包背装的区别

6.线装

线装是从包背装转化而来,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是最接近现代书的一种装订形式。

线装与包背装相比,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不同的是,不用整纸裹背,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20)

线装

7.平装

平装,也叫“简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书籍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

平装书,内文是双面印刷,装订形式有两种。

锁线钉:大纸折页后把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粘贴封皮后,把书脊以外三边裁齐便可成书。由于锁线比较烦琐,成本较高,但牢固,适合较厚或重点书籍,比如词典。

胶钉:裁齐书脊后上胶,不锁线。胶粘装订是随着合成胶的出现而兴起的装订新工艺,现在大部分书籍都采用胶钉。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21)

平装

8.精装

精装书籍在清代已经出现,是西方传播过来的方法。

精装书的内页多为锁线钉,书脊处还要粘贴一条布条,以便更牢固的连接和保护,封面采用硬纸板,外覆以织物、厚纸或皮革,精装书印制精美,不易折损,便于长久使用和保存。

分享6本小编读过的时尚书籍(我们习以为常的)(22)

精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书籍本身的发展也是由一步一步的阶梯进化而来,书的每一道制造工艺,都代表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本文只是简略地描绘了书籍发展史的轮廓。

读书人不能不知书,希望笔者关于书的常识及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能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