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杨生智、王慧琴、马维强、门书田

作者:祖宁平

银川福利学校,是新中国刚刚解放,人民政府为安置那些流浪乞讨、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的适龄上学的孩子及这类幼儿,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建立起来的一所学校。

马鸿逵时期的宁夏省就有宁夏儿童孤儿院,解放以后的宁夏省,在马鸿逵的宁夏儿童孤儿院的基础上建立了银川儿童孤儿院,地址在银川市文化街的尚勇巷,据说这里曾经是马鸿逵的童子军学校所在地,银川儿童孤儿院的大门富丽堂皇,两座石狮盤卧大门左右,孤儿院内礼堂,教室,伙房应有尽有。

1954年6月宁夏省划归甘肃省,兰州儿童孤儿院撤销,只保留银川儿童孤儿院,所以甘肃省的这类孤儿都在银川儿童孤儿院寄养和学习,几乎每年都有甘肃省儿童孤儿到此寄养和学习。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59年4月银川儿童孤儿院搬至银川市小南门,现在的凤凰小区,那里有一个原来马鸿逵四姨太的庄园,孤儿院搬迁以后,名字就改为了银川福利学校。文革后儿童福利学校撤销,校园成为了银川市假肢厂。

银川福利学校所在这个庄园,是一个用粘土夯实砸起的围墙,高有2米左右,给人以深不可测的感觉。大门朝东,里面漂亮的房间,还有一间警务室,银川市区的小铁路从学校北墙边几米远的地方通过。学校门口有4棵比碗口还要粗的白杨树,没有北门时期的孤儿院两座石狮盤卧大门的雄伟。

学校里还有11亩的果园,种植了苹果树、梨树、沙果树、核桃树、葡萄树、枣树、李子树、杏子树,尤其那个沙果树上的果子,香甜无比。每到结了果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心急如焚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果实成熟的哪一天。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1)

果园下面就是菜地了,学校雇佣了一个师傅,姓王,山东人,是一个单身,又是一个种菜能手,每次培育菜苗时,王师傅就口含选育好的种子,喷洒在育苗地里,孩子们问其原因,王师傅说,这样喷洒会均匀,不会使种子稠密不均,每年种植的蔬菜都能解决学校的蔬菜供应。

孩子们每年冬夏都有两套衣服替换,确保孩子们冬暖夏凉,衣着整齐。衣服一般都是蓝色或黑色,并也有鞋帽提供,女孩子还给发放了花布裙子。

学校还设置了卫生所以保证孩子们的看病就医和身体健康。

银川福利学校当时收留从幼儿园至六年级之内的孩子,最多的时候孩子们有三百多人,学校老师都是当时银川地区优秀的老师,大都是大学生,学校学习质量在银川地区也属上乘,一些有关系的孩子、还有老师的孩子都想方设法到此学校上学。

银川福利学校的校长是吴勇,听说是从中央内务部下放来宁夏的干部。 学校教导主任是宋炳河,最后成为了宁夏有名的大律师。还有一个翟老师,说拉弹唱样样都行,书法写得没得比,听说最后是什么组织的书法家协会的主席。

银川福利学校的院子里,还有一个小院子,学校又招生开设一个工读班,就是把社会上流浪乞讨和有劣迹的孩子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些学生与福利学校的学生一起吃饭,住宿和上课就上他们自己的小院子里去了。

银川福利学校的院落有20多间教室,有礼堂、教室、伙房和办公室,不能满足需要。福利学校就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增加教室。学校靠近唐倈渠边,唐倈渠拜当时又高又宽,学校就地取材,在唐倈渠拜上挖土脱土坯,学校请来了工匠作师傅,年纪稍大的儿童作小工,劳动分为取土的,和泥的,脱坯的,七八九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边玩耍边学着大人的样子干起活来,还有一些生怕把衣服弄脏的男孩,干脆脱了衣服光着屁股在一边玩耍一边劳动。

土坯脱好晒干了,学校离晾晒土坯的地方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学校又没有运输工具,就让孩子们背着或者抱着土坯运输,有些聪明的孩子们就起办法,用草绳子捆着两个土坯,一前一后的挎在肩头,有省力又搬运得多,又能够多得黄豆。孩子们在搬运土坯的过程中,走上十几步,就会左右摇晃地喘着粗气,把土坯放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再背上抱起来或挎起再走,每搬运一个土坯,学校就发给一个黄豆,最后让学生们把积攒下来的黄豆拿出来,用来合计出每一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发放的黄豆又是炒熟的黄豆,贪玩贪吃的学生们就边劳动边嚼着黄豆,一天时间过去了,土坯也搬运了不少,到开饭的时候,当老师让学生们拿出黄豆时,学生们一个个都傻眼了,小嘴巴还在吧唧吧唧回味着那黄豆的余香。

交不出黄豆,说明学生们一天就没有参加劳动,老师心知肚明孩子们一天的辛苦劳动,但是孩子们贪玩的天性,让老师只有心里暗自同情,表面上嘴里说着,不能上交黄豆,就是没有饭吃,但实际作法是,让这些嘴馋的孩子们“罚站一会儿时间,饿一会儿肚子”就统统让坐下吃饭去了,老师是孩子们最亲的亲人。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2)

福利学校盖大礼堂的时候,因为没有石子,就让学生们拿着破旧的脸盆去学校外面捡石子和碎砖块,也是那样的奖惩分明,捡一脸盆石子和砖块,给一个黄豆。

最后,学校的大礼堂也盖了起来,雄伟壮观,里面舞台、灯光都很漂亮,是一个理想的开会和演出节目的场所。

福利学校的食堂也是不错的,几个大师傅听说都曾经给马鸿逵做过饭,做得饭香可口,一个白爷爷,一个姓吴的爷爷。

福利学校的孩子们参加各种社会劳动确实不少,学校除了学习,还要锻炼孩子们劳动的能力,以适应自食其力的能力。当时的学校周围都是农村的农田,每当麦收结束,学校就组织孩子们到麦田里去捡拾没有收割干净的麦穗,并给孩子们制定了任务,孩子们一个个挎着小书包,顶着太阳在麦田里寻找着麦穗,孩子们捡到一个麦穗,就会用小手使劲的搓揉麦穗,再把麦草吹去,剩下的麦粒小心翼翼地装在小书包里。

有一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王慧琴同学,捡了一天的麦穗,小书包也鼓了起来,就兴冲冲的与同学们回学校了,带着胜利的喜悦,同学们排队依次等候上交麦穗,王慧琴同学的麦穗秤了一斤四两。吃晚饭的时候,老师说,王慧琴,你今天没有完成任务,不能吃饭,让王慧琴小同学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她心想,一斤四两把我的小书包都撑了起来,是我一天的劳动果实,看着那么的多,怎么就不给饭吃呢。王慧琴一人被关在了黑乎乎的大礼堂里,吓得“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一位叫做宋阿邦的大姐姐悄悄地给她端了一碗饭,说道:小妹妹,快吃,不要饿着了。

银川福利学校的孩子们吃饭没有定量,到1960年以后,就开始有定量了,王慧琴年龄小,吃饭又慢,又是这位宋阿邦大姐姐在关心、在帮助着她,有一次,王慧琴正在吃黄米干饭,宋大姐姐一把抢去了她手里还没有吃完的碗,把剩下的黄米饭扣在桌子上,让其他同学再给要一碗饭去,让王慧琴吃完了碗里的饭,再去吃桌子上的饭,大姐姐生怕让王慧琴饿着了。

福利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参加劳动,还被自治区民政厅机关抽去参加社会实践,一次在银川市区的群众游行活动,就把这些学生娃娃也抽去参加,学生们高举着小拳头在振臂高呼“要古巴,不要美国!”

那时自治区党政机关在每年的农忙季节,都会有组织到附近农村参加农忙劳动。学生们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学生们参加了民政厅在当时的贺兰县丰登乡的夏收战斗,让福利学校年纪稍大的,有力气的学生参加夏收,能够去参加夏收的学生们手舞足蹈和兴高采烈,因为能走出学校,能坐上大汽车了,还能吃上大鱼大肉了。

学生们一般都不会使用镰刀割麦子,大人们就让学生学着捆绑麦子,再让学生们把捆绑好的麦子抱在指定的位置,方便运输。参加夏收,一般都是四五天时间,劳动强度又不大,又住在农民家里,又不耽误孩子们玩耍,凡是听说参加民政厅机关叔叔阿姨的劳动一个个都争先恐后,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连民政厅的爱国卫生活动,什么打扫卫生,擦玻璃的事情也让福利学校的学生们参加。

在这个时期,福利学校除组织孩子们学习外,还组织了儿童秦腔剧团,请宁夏秦腔剧团的老师来给孩子们教授秦腔,老师有杨觉民、李新民等,有唱小生的,如杨树林;有演小旦的,如高秀萍,她嗓子好;有演小丑的,如马维强。最后福利学校的几个孩子,被宁夏秦腔剧团招去做了秦腔演员。

宁夏话剧团在银川福利学校经过体检和考试,也招去了4个孩子,有杨树林、马振云、韩志红、马春花,考试就是唱歌跳舞,在录取的过程中,宁夏话剧团让学生们参观了话剧团为招收的学生准备好的宿舍,钢管床、被褥、床单都是新的,王慧琴和杨生智也在招收范围里面,最后杨生智因为眼睛近视,王慧琴因为肺部有一块斑点,两人都未被录取。被招去的杨树林最后成了宁夏著名话剧演员,韩志红最后又去了宁夏电视台作了记者,马振云最后又参军走了,马春花最后去美国随儿女生活去了。

宁夏杂技团也从福利学校招去了几个7岁一下的孩子。福利学校的孩子们,六年级毕业就参加社会上的初中考试,考上初中的,福利学校继续负责他们的吃饭、住宿和穿戴。六年级毕业年纪稍大的,没有等到初中考试就响应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了。

银川福利学校的学生,上山下乡或招工走的单位,有去灵武农场的,银川园林场的,贺兰县通贵农场的,大河机床厂的,长城机床厂的,还有去固原六盘山黄峁山的,去前进农场的是最后第二批走的,每批都是几个至十几个不等。

除上山下乡,招工和考取初中的,最后银川福利学校的学生就剩下十几个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银川福利学校与银川社会福利院合并,银川福利学校撤销,校址就给了银川假肢厂。

1964年9月23日,11名学生小学毕业,到前进农场七队上山下乡去了。

1964年12月5日,又有11名学生小学毕业,到前进农场八队上山下乡了。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3)

银川知青门书汉:1948年4月20日出生,1960年在父母亲被错误关押期间,举目无亲,生活无着落。1960年底政府安排在福利学校上学,1964年9月23日到前进农场7队下乡,任农业技术员。1979年冬天调往天津市陶瓷厂工作,任天津陶瓷厂工会主席,天津市陶瓷厂改制为天津天瓷集团公司后,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2008年4月退休。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4)

门书汉系宁夏省第一任政府主席门致中的孙子,父亲门光庭早年就读与北平辅仁大学,1948年7月毕业于中国大学商学系。1949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办事处任会计,西北财经委员会物资局任总会计,西北财政部物资局任科员。1952年分配到宁夏,曾任银川城建部门工程师,文革前由于历史原因曾经被错误对待,文革中再次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门光庭得到彻底平反,并于1983年担任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民革自治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6年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是银川市保伏桥和银新公路(现北京路唐倈渠至新城段)的主要设计者。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5)

银川知青杨生智:1949年10月出生,1950年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后“失踪”, 母亲改嫁,生活困难无着落,其以烈士遗孤安置, 1959年政府安排在福利学校上学, 1964年12月5日到前进农场下乡。在农场种过庄稼,挖过渠,放过冬水,卖过牛奶,给连队搞过副业,开过拖拉机,打过铁,做过摄影,修理过收音机和钟表。1986年6月调往银川糖厂,2009年10月从银川糖厂退休。

1990年台海关系缓和,与“失踪”40年的父亲取得了联系,给他的人生谱写了一场父子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6)

银川知青杨永先:1947年出生,宁夏平罗县黄渠桥人,父母早亡成为孤儿,因为长相脑袋大且圆,从幼儿时就被蒙古王爷看中。蒙古王爷有取儿童头颅用于食碗的陋习,准备把杨永先养活几年后,取其头颅做成食碗的工具,幸好宁夏解放,杨永先幸免于难。1962年他来到银川福利学校学习,在福利学校上学期间,忆苦思甜活动时期,杨永先年龄尚小,不知自己的身世,学校就把他的苦难经历说给大家,以此为鲜活的教材来说明,共产党是他的救命恩人。

杨永先1964年9月23日上山下乡到前进农场7队,就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前进农场的7队,直至1994年去世。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7)

银川知青王慧琴:1948年9月出生,父亲曾担任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副官,1949年新疆解放后被镇压,母亲判刑,王慧琴被舅舅卖给了一对兰州回民夫妇,妻子是盲人,丈夫在兰州城里卖水的,据王慧琴记忆,兰州城里人当时都吃的是黄河水,黄河水浑浊不清,丈夫把水挑回家倒在水缸里,再撒一把漂白粉,等黄河水澄清后,再挑上澄清的水,挨家挨户的去卖,老夫妻以此维持生活。母亲得知女儿情况以后,坚决反对,最后王慧琴被兰州儿童孤儿院收养。去孤儿院的时候,王慧琴清楚地记得,她随身携带着母亲留给她的一个皮箱,里面有银耳环、银手镯、银制长命锁,还有几身花裙子,其中有一身背带裤,那时叫做什么工装,还有一辆儿童自行车,到孤儿院都被老师收走了。1954年她来到银川儿童孤儿院。1960年母亲来到银川福利学校要接王慧琴回家,12岁的王慧琴看到母亲已经另行成家,就坚决不同意随母亲生活,就这样王慧琴在银川儿童孤儿院和后来的银川福利学校,生活和学习了10年时间。直至1964年12月,16岁的她就上山下乡到前进农场8队去了。

在农场,王慧琴挖过沟,种过地,没有两年时间,领导看王慧琴性格泼辣,工作卖力又不偷奸躲滑,就打破常规,让她干起了女孩子不曾干上的、就连男青年都羡慕的工作——学习驾驶拖拉机技术。1989年6月王慧琴调往银川糖厂工作,2003年9月退休。

银川知青马维强:1948年12月7日出生,父母去世,被送到兰州儿童教养院,1956年从兰州儿童孤儿院来到银川儿童孤儿院上学,1964年9月23日上山下乡到前进农场7队参加劳动。1966年1月至11月他参加了中卫县香山社教工作;1967年又被抽调到农场群专队一年,看押所谓的走资派、四类分子及所谓的坏分子;1969年参加值班连到简泉劳改农场、平罗机砖厂看押犯人;1972年调往灵武市电影院放电影,从此离开了前进农场。

银川回中毕业照(银川福利学校和它在西大滩下乡的知青)(8)

22个银川福利学校的知青,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苦难深重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里我要庄重地记录下他们的姓名,他们是:

陈义生 魏爱国 何鹏飞 马维强 马万寿 王振平 吴学仁 杨元福 杨永先 李福贵 门书汉 杨生智 魏国顺 王慧琴 何 静 王宝森 马明忠 纳美娟 郭秀珍 张金莲 吴爱玲 高秀萍

说明:银川福利学校在前进农场上山下乡的知青有22人,男15人,女7人,其中回族7人。多是1947年至1949年出生,一人1950年出生。现在为止去世8人。现在居住在前进农场退休并生活的还有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