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媒体和自媒体都在关注黄河鱽鱼,很多自媒体连黄河鱽鱼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甚至有些直接配图皇带鱼的,所以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黄河鱽鱼的标准名其实叫:刀鲚(学名:Coilia nasus),虽然别称非常多,但是拉丁名是唯一,现在公认的拉丁名是Coilia nasus,Coilia ectenes是其同义学名。

黄河鳅鱼长多大 黄河鱽鱼学名叫什么(1)

刀鲚的别称虽然也有长颌鲚的叫法,但是长颌鲚即是独立种,也是刀鲚的别称,黄河鱽鱼的标准名非长颌鲚,而是刀鲚,长颌鲚(学名:Coilia macrognathos )不仅长相与刀鲚(学名:Coilia nasus)不同,而且分布范围更是大不相同,刀鲚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中国黄海、东海等海域;而长颌鲚分布于中西部太平洋,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周边海域。

黄河鳅鱼长多大 黄河鱽鱼学名叫什么(2)

刀鲚(左)/长颌鲚(右)

黄河鳅鱼长多大 黄河鱽鱼学名叫什么(3)

刀鲚分布图(左)/长颌鲚分布图(右)

刀鲚(学名:Coilia nasus)是鳀科、鲚属鱼类。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鱼类不想其他陆地生物方便统计种群数量,像中国有《中国鸟类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兽类志》等志书,唯独没有《中国鱼类志》,可见其统计的难度,鱼类的统计几乎都是肯定捕捞记录来的,所以达到濒危级别,就是比较稀少了。

此鱼并非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从1990年至今,在黄河口河道首次发现”。刀鲚2000年7月4日在黄河下游河口就有发现记录,可参考新浪网的2000年7月5日新闻报道《消失了十几年的黄河刀鱼重现黄河口》。

刀鲚体银白色。背侧颜色较深呈青色、金黄色或青黄色。腹部色较浅。尾鳍灰色。刀鲚栖息于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刀鲚为洄游性鱼类,以挠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此外也食小鱼的幼鱼;摄食的种类常与栖息地及鱼体大小有关。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的个体由海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进行产卵洄游。当年孵出的幼鱼顺流而下,在河口或咸淡水中生活,次年下海生长和肥育。

黄河鳅鱼长多大 黄河鱽鱼学名叫什么(4)

刀鲚

生活在黄河的刀鲚自3月底(春分节)至5月底自近海、外海成群溯河产卵。向上溯河可到开封以西。于缓静多水草处产浮性卵。卵有油球。最早性成熟为2~3龄。尾体长370毫米雌鱼怀卵量为45000粒(邹鹏,1960)。据东平湖标本,当年鱼体长达56.3~77毫米,1周龄约150.7毫米,2周龄约223毫米,3周龄约337毫米。秋季渐回近海越冬,11月初在东平湖尚可遇到个别大鱼。

黄河鳅鱼长多大 黄河鱽鱼学名叫什么(5)

刀鲚

生活在长江的刀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江刀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全棉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