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

茶器的出现

与饮茶方式的发展

如影随形

每一个时代

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爆款茶器

唐人尚青

于是

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

备受茶圣陆羽垂青

宋人贵白

且尚点茶斗茶

于是

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盏

能衬托出雪白的沫饽

到了明代

罢造团茶改制散茶

紫砂壶 青花瓷瓯

大行其道

直到今天

依然是主流

时代瞬息万变

流行元素也在不断改变

在21世纪的今天

茶这一千年国饮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不断被融入

最新时尚流行元素

或复古 或前卫

这些流行元素在茶器的应用

我们称之为“应物”

它们是

当代美学擦汗生活的标志

其更新换代的速度

令人目不暇接

……

明·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01 汀壶:禅意茶生活

汀壶被称为“几乎没有一点缺点”的煮水壶,既保留了中式的韵味,又有极简的禅意,既让喝水充满了仪式感,又能让人在煮一壶水的过程中,拥抱生活的充实感。

简洁大方的配色、干净流利的线条、健康环保的材质、人性化的设计,无不妥帖,无不精致。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

明亮、轻盈、柔媚的水粉色,是限量版,更是爱茶人尤其是爱茶妹纸们亲睐的爆款。

于是,有人说,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有关春天与浪漫的一切。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2)

02 仿宋汤瓶:宋式美学的符号

也许,宋人万万不会想到800多年后的现代人,会对他们曾经的生活方式以及喝茶用的器具如此追捧。

得益于当代对宋式美学的日益追崇,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更是体现了当代人对宋人生活美学的致敬。市场嗅觉敏锐的商家们几乎在第一时间蹭热点,马上推出“《知否》同款”玻璃瓜棱汤瓶(又称注子、执壶),一上市就成“爆款”,而此前人气就颇高的建盏又趁热火了一把。

汤瓶也好,建盏也好。宋瓷的釉色多为素净淡雅、宁静柔和的单色釉,而且没有任何矫饰,质朴大方,线条亦是简洁流畅。这些艺术“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删繁就简、以少为多的美学理念,与简朴本真的禅境亦是共通共融的。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3)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4)

03 琉璃茶器:愿你内外明彻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是《药师经》药师佛第二大愿中的句子。

自汉代琉璃从西域传入中国起,因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品质而被列“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琉璃性纯,光芒流蕴,入定沉静,不浮夸、少奢侈、去庸俗,尤其和茶默契配合之后,就越发剔透通灵了。

04 竹丝扣瓷:雅上更雅

光圆玉润的陶瓷,裹以清新温暖的竹衣,闲雅恬淡之感,便油然而生。

竹丝扣瓷又名瓷胎竹编,始于清代中叶,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考究的工艺,开始仅作为皇室贡品。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5)

它以景德镇名瓷作内胎,外面采用竹丝手工编织。竹丝和瓷器紧密结合,手握茶壶不烫、不冷。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6)

竹丝依胎成形,随胎编织,紧扣瓷胎,胎弯竹弯,形曲篾曲,编织成功后,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清雅的丝竹和洁白的名瓷相映成趣,使竹丝扣瓷成为竹编工艺品中一绝。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7)

05 鎏银茶杯:D调的奢华

银,作为一种古老的稀有贵金属,人们对它的价值及色泽显现出高贵的气质,一直都是非常尊崇的。

鎏银工艺,也是一项历久弥新的古老技艺。它是把银研磨成粉,然后经过高温熔化成釉水状,手工涂抹在成品杯内或者壶上,使银粉和杯子紧密结合,形成外为陶瓷、内壁纯银的鎏银杯,透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8)

鎏银杯融合了陶瓷的典雅和银器的高贵,集美貌和内敛并存,奢贵气质由内而外自然焕发。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9)

06粉彩八方杯:优雅的民国范儿

口沿外撇,圈足,胎体坚实,器型挺拔。

厚薄适中,大小合宜,棱角的存在,也令持握舒适方便。

八方型的形制,意为“八面来风、八方聚财”。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0)

清晰流畅的线条,艳丽饱满的色彩,民窑特有的古朴优雅,品饮时,恍然间,仿佛穿越回民国。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1)

或纸窗前独酌,消抵十年尘梦;或与二三文友,一起闲坐窗前,啜茗畅叙。或与风姿绰约的旗袍佳人,双双对饮。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2)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3)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

在清茗美器中,度过暮春的惬意时光,迎接即将诞生的夏天。关于流行茶器,如果您还有补充,还请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让我们也涨涨姿势哦!

琳琅满目的茶器一览无余(我们追过的茶器)(14)

图文编辑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