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抗疫地图数据最新(科技战疫的深圳样本)(1)

深圳抗疫地图数据最新(科技战疫的深圳样本)(2)

实时在线掌握近2000家企业、23万员工的健康状态和返岗复工情况,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研发的“防疫通”,在疫情期间,成为深圳市国资国企系统“科技战疫”的一大“利器”。

“我们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疫情期间,复工后如何管理好员工?”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简称“深智城”)党委书记、董事长余锡权说起“防疫通”的前世今生。大年初一看新闻报道,觉察到疫情呈现蔓延趋势,为了在疫情期间更好的管理员工,同时做好员工的健康管理,“防疫通”应运而生。

而如今,“防疫通”成为深圳市国资国企人口中的高频词。员工不仅要每天通过“防疫通”填报个人的定位、身体状况等多项关键防疫信息,还可以在该平台的“防疫复工专巴”页面填报自己的出行需求,以便坐上对乘客知根知底、安全可靠的巴士。

“前端小程序、后端大数据”,一款“防疫通”解决了疫情期间企业管理的诸多痛点。迎接疫情大考,大数据、云计算、AI、5G、物联网等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科技战疫”的优越性。

而科技与创新,正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底色,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这场与疫情的战斗中,深圳涌现出一批“黑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动各企业、各部门间数据融合,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为科技战疫提供了“深圳样本”。

出动5G机器人、无人机等

凸显深圳科技创新特色

车流缓缓驶入深圳地界,在宝安区机荷高速石岩联防检疫站,迎面走来一位交警,头上的智能头盔对着司乘人员一扫,只需一眼,便能识别体温异常者。这款光启技术智能头盔,可测5米内高温者,深圳交警戴上它可实现无接触排查。同时,其检测效率是传统体温检测仪的3倍。

不仅有智能头盔这款测温“黑科技”。在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的泰然天安工业园,由于园区有数千家企业,疫情防控叠加复工潮,一线排查压力陡增。为此,该园区引入了AI人体测温系统,口罩佩戴、测温、人脸识别能在3秒内完成,通行效率提升了5倍,同时避免了人员接触。

避免接触感染增加防控风险,在深圳星河WORLD园区,一台智能机器人穿堂入室,自动搭乘电梯,发送楼层指令。在这台机器人的身体内,装着近20份外卖。通过机器人配送,园区减少用餐高峰期的人流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解决集中用餐问题。

星河WORLD园区上线的这款机器人叫“优小弟”,通过与美团外卖系统打通,可自主规划最优路径、自主乘梯到达指定楼层,并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通知用户取餐。

深圳的科技防疫,不仅有“优小弟”的无接触配送。被誉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科技防疫自然少不了无人机的身影。从2月8日开始,随着返深车辆和人员的增加,深圳启用线上车辆申报登记。利用无人机搭载喊话器、悬挂二维码在入深高速路口的车辆间穿行,深圳民警操控着无人机完成了入深车辆的登记,既避免了接触的感染风险,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除了无人机,深圳优必选科技研发生产的5G巡逻机器人同样加入了抗疫阻击战。机器人身上自带“入深车辆登记”二维码和语音提示,还会定速巡航、动态体温检测和脸部识别。

而继5G巡逻机器人后,南都记者从深圳优必选科技了解到,其还推出了卫生防疫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针对室内体温监测与消杀、室外疫情管控与消杀、宣传与导诊3个场景,包括室内测温巡检机器人、室外智能防疫机器人和医疗咨询机器人3款机器人,目前已在深圳第三人民医院落地应用。

科技战疫,不少深企冲锋在前。腾讯用AI辅助医生提高CT检查效率;华为员工用3天时间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的5G基站,提供通讯支撑,支持远程诊疗;华大基因在武汉建成“火眼”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每日达1万人份。

“科技防疫、科研攻关是战疫取胜的根本手段。”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林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充分发挥新兴技术、互联网 模式等优势,加强科研攻关,为各地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凸显了深圳这座创新型国际化城市的鲜明特色。

千万流动人口大市的挑战

找到密接者只用1小时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

深圳是一座有着千万级别流动人口的大城市,也是湖北人流入的主要目的地,防控压力较大。而如何在千万人中找出感染者、密接者?成为疫情期间摆在深圳面前的一大挑战。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体征无异常,该司机2月3日仍驾驶377路公交车,在福田交通枢纽到布吉百鸽笼总站区间营运。由于公交车运行线路跨越3个区,全程47个站点,线长点多面广,需尽快找到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者”)。

就在司机确诊当日,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深圳北斗院团队第一时间基于多元公安大数据综合分析,协助公安机关在1小时内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

深圳北斗院是一家面向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专业型研发机构,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共享技术等技术手段,研发并发布疫情防控系统,通过建立“无接触信息采集 精细化管理支撑 大数据智能防疫”三道关卡层层把控,全面掌握疫情数据,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快速摸排防疫重点人员,实现防控全过程管理,遏制疫情蔓延。

深智城研发的“防疫通”与该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介绍,在疫情发生的初期,通过“防疫通”在国资国企系统内部的使用,快速找了在湖北的员工,分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员工、疑似病例和隔离人员。

“我们还做了大数据的关联,把网上动态更新的与确诊病例同乘航班、列车数据库和系统内员工填报的行程进行自动匹配,第一天就发现了6名同乘人员。”余锡权介绍说,这仅是“防疫通”功能延伸的第一步。“防疫通”后期还叠加交通中心的能力,推出门对门定制化公交服务,即“科技防疫 智慧出行”的防疫复工专巴。

为了助力公交系统筑牢防疫攻坚“第一线”,深智城还联合天威视讯,共同研发了“公交卫士”系统,可实现大规模快速红外体温测量及异常体温报警。通过进一步部署网络,该系统还可实现AI人脸识别、疑似人员身份获取以及实施数据传输。

目前,“公交卫士”系统在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试点,实现全自动红外线体温检测告警,每分钟可同时测量近500人。

疫情加速“数字世界”

深圳数字化治理先行示范

“市民的数字化生活、企业的数字化生产、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城市的数字化孪生,这是一个逐步显现出来的趋势,但是因为这次疫情,局限了大家的线下生活,全部搬到线上去了。”在余锡权看来,疫情期间,现实生活中按下了“暂停键”,数字世界则按了“快进键”。

“你扫码了吗?”在疫情防控期,深圳居民出入小区都需扫码注册“深i您”,这是“i深圳”在移动互联服务领域的又一次延伸。

深圳利用大数据助力抗疫,“i深圳”APP接连上线“深i您-企业服务”专区和“深i您-政策指引”服务,与“深i您-疫情防控”服务专区、“深i您-平安在家”服务专区和“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形成抗疫服务矩阵。

中国平安旗下平安智慧城市是“i深圳”背后的科技支撑,通过“i深圳”APP内的疫情服务专区,市民可获得疫情资讯、防控指南、在线办事、心理关怀等精准服务,企业则能随时查看复工报备及指引、防控指引、防控服务等复工相关实用服务。

南都记者从平安智慧城市获悉,截至目前,“i深圳”疫情防控服务专区,累计访问量近600万,每天有4000人在线问诊。在“少出门、少集聚”的防疫诉求下,平安智慧生活为7大城市服务平台上线防控服务,除了提供疫情权威资讯以外,还可解决市民挂号取药、网上办事、生活缴费、口罩预约等大小事宜,客观上推动“服务型防控”的实现。

“i深圳”是数字化治理的生动实践。在疫情期间,深圳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深圳基本上让市民做到了“足不出户,线上办理”,在有效降低疫情感染的同时,织牢织密防控网,走在了先行示范的前列。

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提出“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圳的疫情防控被作为唯一一个城市个案进行了分析。同时,在考察过程中,联合考察组重点去到腾讯,调研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这也是联合考察组全程唯一考察调研的科技企业。

《报告》肯定了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称“中国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准备工作;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管理”。

两亿元支持疫情科研攻关,推动前沿科技投入疫情防控

3月2日,深圳市科创委制定出台《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共五部分十六条,包括“集中力量实施疫情防控科研攻坚行动”、“聚焦疫情防控需求提供全方位科研保障”等。十六条亦被称为深圳“科技撑企十六条”。

在集中力量实施科研攻坚行动方面,2020年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紧急调配两亿元,视实际需要可增加调配资金,用于支持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此前2月12日,深圳市科创委还首次以“悬赏制”的形式,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以产品和实际效用为导向主动出击确定悬赏标的,项目最高可获亿元级奖励。

在《若干措施》中提出,大力推动前沿科技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检测、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科学抗疫一线,实现医疗协作、疫情预测。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协同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利用红外图像、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排查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人群;采用定位终端设备,协助做好隔离人员管理工作;支持运用无人配送技术参与疫情抗击;采用非接触式申报小程序、可穿戴设备,实现信息登记、体温监测,避免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