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6500,用时约九分钟

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宋襄公仁义而无作为,齐桓公集大功、大德、大仁、大义于一身,他救世济民之德行千古传颂。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齐桓公即位之后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他心胸开阔、既往不咎重用贤才。管仲也没让齐桓公失望,齐国在他的治理下率先称霸。据《史记》记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跟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管仲去世后,齐国继续延用他的治国方略,常强于其他诸侯国。孔子对齐桓公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齐桓公正直而不奸诈。而且齐桓公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甚高,有济世救民的美誉。那么齐桓公声望为何如此之高?他又是如何率先称霸的呢?齐桓公的霸业跟管仲的辅佐是密不可分的,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又都做了哪些改革?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1)

齐桓公与管仲

管仲治国方略

据《管子》记载:“昔者先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以上就是管仲治理齐国的基本方案,《管子》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记载的非常简短,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管仲都做了哪些改革,从而使得齐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 ① 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

齐国的老百姓主要由“士农工商”四民组成,当时的四民处于一种杂处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士农工商?管仲又是如何改善这种杂乱的状态的呢?

士顾名思义是指一些有身份的小贵族,他们属于贵族的最低阶层,士主要是为国家打仗。农主要是指在田野上耕作的农民。工一般指手工业者,在春秋早期私人的工商业不发达,大多数都是官营的,所以商人属于国家的公职人员。

管仲为了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就需要解决这种杂处的现象,让同行与同行为邻,当杂处现象得以改善后,同行业之人就居住在一起,那么儿子就可以向父亲学习,不用请师傅,商人之后代继续经商,农民之后代继续务农。管仲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方可使得士农工商更熟悉他们的业务,且更为专业。等到他们去世后安葬在固定的墓地,用一句概括就是“生有其居,成年后有其业,死后有其所。”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2)

管仲

  • ② 叁其国而伍其鄙

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根据功绩大小和与周王室血缘的远近来进行分封,建立以藩平周的政治制度。受封的人员带着自己的族人在有利于防守和统治的地方建国,国中人大多都是直属人群,顾名思义叁其国的国是指都城和大都市,然后再以国统治乡村,国跟我们如今对国的理解有所差别。

管仲就把国定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六个乡居住工和商。将剩下的十五个乡分为三个区,每个区五个乡,一万户住户,齐桓公管治一个区,其他两个区由齐国的大夫管治,这三个区中居住的是士,每遇战争每户出一个士兵,那么每个区就可以调集一万军队,三个区三万军队。古代社会人们认为上前线作战是种荣誉,一般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与。这就是叁其国,管仲采用这种方法无非是想打造齐国的军事精神,让齐国的军事更加强大。

一个国家没有军事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比如后来的北宋,北宋军事制度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在当时北宋的军人只要当兵就必须刺青,当兵刺青的这种国家体制使得正人君子远离战场,导致军事精神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北宋后来被金国所灭的原因之一。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3)

叁其国

伍其鄙的鄙是指乡村。管仲把齐国的乡村按照锥形等级管理制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属-县-乡-卒-邑。等级最高的是属,等级最低的为邑。三十户人家为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全国有五个属,每个属派一个大夫管治伍其鄙宗旨是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然后管仲再提出“相地而衰征”,意为按照土地的产量高低来制定赋税。

综上,叁其国是城市管理制度,同时与军事制度相结合。而伍其鄙是一种乡村管理制度,同时与赋税制度相结合。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管仲的治国方略不以为奇,但是在几千年前的上古社会却有着筚路蓝缕之功,是非常先进的,所以管仲能够辅佐齐桓公带领齐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4)

长勺之战

《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桓公即位初期年轻气盛,没有管仲稳重,齐桓公急于争霸,一心只为战争。管仲就劝诫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为强国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内政混乱,如果内政都治理不好,对外伐战,只会兵败而归。”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齐桓公不纳谏刚上任的管仲之建议,发兵攻打鲁国,在鲁国的边境安营扎寨。鲁国先前几次战败于齐国,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压境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曹刿挺身而出,在长勺与齐军开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曹刿无非是在等待进军的最佳时机,此时齐军敲了三鼓后,士兵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曹刿告知鲁庄公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便利用心里战术一鼓作气大败齐军于长勺,此为史上著名的曹刿论战。

从长勺之战可以看出齐桓公还是非常急躁的,自己国家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对外发兵,穷兵黩武是大忌,多少国君因此而亡国。但是齐桓公并没有吸取教训,不久联合宋国再次攻打鲁国,鲁庄公可不是泛泛之辈,鲁国此时不正面跟齐国交战,先打弱小的宋国,宋国兵败而逃,齐军眼看宋军逃跑,自己也灰溜溜的班师回朝。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5)

齐桓公称霸
  • 齐鲁会盟
《史记·齐世家》:“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受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先后灭掉遂、谭两个不遵守礼法的小国, 宋、陈、蔡、郑等国也被齐桓公屈服。唯独鲁国未被屈服。同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献地求和,齐桓公随后与鲁国在柯地会盟,结果鲁将曹沫手持匕首上前劫持齐桓公,要挟齐桓公归还占领鲁国的领土,齐桓公恐吓之余便答应了,等曹沫回到自己的位置后,桓公便开始后悔了,欲杀曹沫。管仲却说:“就因为曹沫劫持你,就背信杀之,不可为了一块小领土而失信于诸侯。”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转祸为利,转败为功,将不利因素转化有利因素,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谨小慎微,深谋远虑,稳重而不浮躁。同时他心胸宽广,可谓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6)

曹沫劫持齐桓公

  • 夺取伯氏封地
《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资治通鉴》:“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管仲在改革的过程中,夺取伯氏三百个邑的封地,导致伯氏一辈子吃粗粮。而且伯氏到死都毫无怨言。后世之人对此评价很高,处罚一个人而不被此人唾骂是何等的艰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齐国的威望之高。

  • ③ 平息郑国内乱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郑国出现内乱,管仲进谏让齐桓公出面平息内乱,这样便可以提升齐国的威望,提前实现称霸的梦想。管仲认为郑国新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定拉拢齐国。于是齐桓公联合宋、卫、郑等诸侯国在鄄地会盟,并邀请周天子参加。次年齐桓公邀请宋、陈、卫、郑四国又在鄄会盟,同时又邀请周天子参加,诸侯国看见周天子支持齐桓公,诸侯国便力推齐桓公为盟主,自此齐桓公霸主的地位基本确定。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7)

尊王攘夷

齐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诸侯国纷纷屈服于齐国,正当齐桓公的霸业蒸蒸日上之时。北狄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他们烧杀掠夺,攻城略地,无恶不作。那么身为盟主的齐桓公是如何护国佑民的?

  • ① 对抗北狄

《左传》:“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北狄攻打邢国,邢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开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管仲态度坚定营救危难之中的邢国,他说:“夷狄是异族,如豺狼虎豹且贪得无厌。虽然西周众多诸侯国中有异姓也有同姓,但是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观,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信仰,不能弃之不理,贪图安逸犹如饮酒自杀,不可怀恋。”管仲提出外抗夷狄,无非是想捍卫中原文明。齐国立刻召集军队增援邢国,北狄看见齐国大军压境便立刻撤军。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8)

  • 存邢救卫

《左传》: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日:"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与宁庄子矢,使宁,日:"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乡衣,日:"听于二子!"梁孔御戎 ,子伯为右,黄夷前驱,礼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来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北狄人攻邢不成,矛头转向处于内政不和的卫国,卫国此时的君主是卫懿公,卫懿公不得民心,那么卫懿公为什么不得民心? 卫国为何内政混乱呢?

首先要从卫懿公的祖父卫宣公开始说起,卫宣公好内,宠爱宣姜,宣姜育有两子分别是公子寿和公子朔,宣姜便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此时卫国已有太子公子伋。宣姜便和卫宣公设计陷害公子伋,他们让公子伋出使齐国,在齐国和卫国边界处安插刺客。预谋刺杀太子伋一事被公子寿知道了,公子寿生性仁厚,他告知哥哥太子伋逃亡他国。但是太子伋却说:“如果我违背父亲的意愿,哪个国家肯收留我呢?”太子伋执意要尽孝,公子寿意志坚定要救哥哥一命。就在太子伋快要出发时,公子寿带着美酒来为哥哥送行,趁机把太子伋灌醉,自己装扮成太子伋出使齐国,却被刺客杀害。

太子伋醒来之时,才恍然大悟,他快马加鞭追赶公子寿,却看见公子寿的尸体,此时刺客还没有离开,太子伋告知刺客他们误将公子寿杀害,自己自报家门结果被刺客立刻杀害。

老百姓对这件事非常反感,当时有首诗是卫国人用来纪念太子伋和公子寿的:“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

意思是子乘舟,船儿飘走,在水面上留下你们的身影,我们非常思恋你,我们内心深处充满忧伤。二子乘舟,你们乘船远远飘去,我们多么思恋你,希望你们没有遭遇灾祸。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9)

卫国人为其兄弟情谊而感动,也为兄弟两人的遭遇感到哀伤。卫宣公去世后,公子朔就名正言顺的即位了,老百姓对后面的君主非常反感。卫懿公除了不得民心,他还有个不好的爱好。卫懿公喜欢鹤,而且还让鹤坐在战车上招摇过市,这种行为让甲士们极为不满,本来战车是他们用来作战的工具,结果却让鹤坐在上面招摇过市。

当一个国家衰弱之时,无力抵抗外敌入侵时,便成为敌人的囊中之物。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北狄攻邢未果,率军攻打卫国。卫懿公便开始召集甲士们上前线抗敌,却遭到甲士的拒绝,他们说:“您不是让鹤坐战车吗?鹤会打仗我们不会。”此时卫懿公才有所醒悟,但是为时已晚,卫懿公只能临时招兵买马,组建一个军队,自己亲自率领卫军迎敌。孔子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不搞军事训练,遇到敌人入侵时,临时组建百姓上前线,无疑是把老百姓抛弃在战场上。卫懿公满怀热情上战场抗敌,可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怎么可能是骁勇善战的牧游民众的对手,此战卫军惨败,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10)

北狄占领荧泽后,立刻对卫国的都城进攻。卫国史官华龙华、礼孔被俘,他们向狄人建议,让其先回到卫国劝降,这样北狄人可兵不血刃的占领朝歌,狄人便同意了。

华龙华、礼孔回到朝歌后立刻告知民众说国君战死,守城无望,百姓听后连夜逃跑,北狄人追赶卫国老百姓至黄河北岸。不久宋国的援军赶到,将卫国百姓解救,此时卫国的百姓只剩下730人,加上卫国共、滕两个邑5000人,卫国国民剩下不到6000人。

随后齐国公子无亏率领三百战车,甲士三千赶到,齐国带来羊猪等家禽300多只,大量木材帮助卫国重新建国,拥立卫懿公之堂弟卫戴公即位,卫国的局势得以稳定。

夷狄看见齐国大军赶到,立刻撤军矛头转向北方的邢国,管仲和齐桓公早就猜到北狄人的下一步行动,于是率领一支部队驻扎在聂北。观察北狄人的举动,正如管仲和齐桓公所料北狄立刻北上入侵邢国。齐国联合宋、曹救邢。邢国的老百姓看见齐国大军的到来,犹如见到亲人般纷纷投靠,北狄人被击退,但是邢国被洗劫一空,齐桓公眼看黄河北边成了北狄的地盘,邢国不安全。齐桓公和管仲联合诸侯国将邢国迁至夷仪,夷仪靠近齐国,从此以后齐国便成为邢国的保护伞。

结语:此为历史上著名的“存邢救卫”,如果没有齐国,卫、邢两国必定亡国,由此齐桓公的威望达到顶峰,他的霸业如日中天,他济世救民的德行千古传颂。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11)

  • ③ 齐楚结盟
《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正当齐桓公的霸业如日中天之时,南方强国楚国颇为不满,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楚国攻打齐国的盟国郑国, 齐桓公准备救郑抗楚,以齐桓公为首的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进攻楚国盟国蔡国,占领蔡国后直接向楚国进军。楚国面临八国联军的压境,惶恐不安,楚王便派使者屈完见齐桓公谈判。屈完说:”你们齐国在北,我们在南,距离相隔甚远,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们来到这里意义何在?“

管仲听后便说:“西周建立初期,周王就对我们祖先姜太公说过,如果有别的诸侯国不遵守礼法,齐国便可以征讨,你们不但不尊敬周天子还自立为王,也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还有 昭王南征的时候,死在你们楚国境内,你们也不是没有责任,我们今天是来兴师问罪。”经过几次谈判后,楚国答应齐国的条件,从此以后开始向周天子进贡和朝拜,尊敬周天子。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12)

平息周王室内乱

齐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惠王因喜欢小儿子姬带,欲废长立幼,便违背了西周世袭制的原则,太子没有犯错就废黜,必定会舆论喧哗。周惠王死后,齐桓公号令诸侯国辅佐太子姬郑为王,史称周襄王。

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众多诸侯国在葵丘开会,齐桓公为盟主,会议的大致内容是:诛杀不孝子,嫡庶有别,不废黜已立的太子。尊重贤才,重视培育人才,有道德品行之人需大力嘉奖。尊老爱幼,让官吏们独当一面,不独揽朝纲,不阻止他国来买粮食。不能不告知周天子就封国封邑。

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对自己的支持,派大臣周公宰孔赐齐桓公祭肉,还特地叮嘱不用行礼,周襄王无疑是承认了齐桓公霸主的地位,代表着周天子号令诸侯、保护诸侯,自此齐桓公霸业到达顶峰。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原因(春秋霸主之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分析)(13)

齐国历史博物馆

综上所述,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弱,无力掌控局势,也无力庇护弱小的诸侯国。失去保护伞的诸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还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危机四伏,北有北狄,南有南蛮,西有西戎,东有东夷。历史在呼喊英雄,在这种局势下,管仲提出称霸,打出“尊王攘夷”之旗号,带领着诸侯国抵抗游牧民族,保护诸侯国安危同时平息诸侯国内乱。等到齐桓公需求援助之时,诸侯也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此乃互帮互助, 和睦相处之美德。

每当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之时,必定邀请周天子出席参加,齐桓公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周天子认可的霸主。他打出“尊王”之口号,无非是尊崇周礼,遵循儒家中庸之道,他的品德备受孔子称赞,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之霸业给出很高的评价。尽管他的霸业不及晋文公和楚庄王,但是他所受到的美誉和赞扬是晋文公和楚庄王不可比拟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救世济民的圣主,其德行备受世人称颂,他大仁大义大功大德之形象流芳百世,一个政治家能有拥有这样的威望,此生足矣。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左传》、《诗经》、《国语·齐语》、《管子》、《论语·宪问》、《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