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喜讯传来,举国欢腾,因为莫言的故乡在高密,山东人自然更自豪些。如果不考虑国籍的话,单凭血脉上论,莫言还真不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山东人,因为早在36年前就有一位山东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莫言的这位诺奖前辈兼山东老乡,虽然本人是个实验物理学家,但他的姥爷曾是胶济铁路的工程师,他的父亲则是交通大学的毕业生。

光绪三年(1877),在山东海阳招虎山下的王家大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王以成。王以成(1877~1912),字箫九,山东海阳(盘石店)人。生在官宦世家,出自书香门第,王以成自幼聪颖好学,知书达理。21岁考入登州文会馆,后入青岛工部局学习绘图。光绪廿九年(1903),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工手(工手——日文指从事铁道、电气和机械工作的人)学校,专习土木工程。期间,与日照人丁惟汾结识,因均立志反清救国,遂成莫逆之交。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卅四年(1908),王以成以优异成绩在工手学校毕业,旋即回国,先后在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任工程师。

1909年,因法国人侵吞公款,清廷官员腐败无能,明知不究,满腔报国热情受到伤害,王以成愤然辞职。利用返乡的空闲,他完成了《论铁路工程》、《论铁路测量》的著述,尽管两书现已失传,但它们确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程学专著。

离开津浦铁路之后,王以成北上来到北京,曾在《国风日报》(宣统三年(1911)创刊于北京,由程家柽主办,程梦余主笔,是一份宣扬反清革命的进步报纸。)担任编辑,有感于文不如武来得痛快,不久便离开报社,投笔从戎,开始其旨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武装斗争。

武昌首义爆发后,各省相继相应,王以成联络山东各地反清义士,参与组建民军。1921年2月1日,民军首领王长庆、王以成、邓天乙等率数百民军攻占诸城,并设立军政府。

2月10日,清兵里外夹击,王以成率部用炸弹应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2月14日,王以成在诸城传义教堂被清兵搜出,被俘后他大义凛然,壮烈殉国,时年35岁。

1936年6月24日,南京国民政府追授王以成为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

王以成的人生短暂,他先是一位修筑铁路的技士,后来是一名推翻满清的战士,他文武兼备,诗文俱佳,曾以自己的名与字书藏头联抒志:“以卧薪尝胆乐乐壮志,成驱虏兴华伟伟宏业”;“箫声夜半惊残云,九州梦中醒睡人”。还曾作《箴女诗》,诗中有“隽笔绘宏图,英才锦绣程”两句,其爱女之名便撷自开头两字。

王以成在诸城为国捐躯之时,其女儿王隽英不足四岁,是母亲含辛茹苦,在一位恩人的资助下,将女儿一路培养成人,这位恩人就是丁惟汾。

丁惟汾(1874~954),字鼎丞,山东日照人(涛雒镇丁家官庄),光绪卅年(1904)以优异成绩考取留日官费生,在日留学期间,结识并追随孙中山,参与创建同盟会。回国后,曾任山东法政学堂校长、中华革命党山东党部理事、中国国民党山东支部长等职,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执委,曾与廖仲恺一起被誉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监察院副院长等职,有“蒋家天下丁家党,孔宋两门做部长”一说,足见其在国民党中的位置。

王以成留学日本期间与丁惟汾结识,两个山东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遂成挚友。王以成牺牲后,丁惟汾念及同乡谊、战友情,将王隽英收为义女,承担起监护、培养烈士遗孤的重任,资助其完成燕京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学业,并最终促成其与同族晚辈丁观海喜结良缘。

王隽英(1908~1960),别号崆峒筱侠,山东海阳(盘石店)人,她是王以成的女儿,还是丁惟汾的义女,在义父的资助下,先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后赴美入密西根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归国后,王隽英历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及训育主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

王隽英遗传了父亲的优秀基因,自幼聪慧,才学出众。在烟台求学时,便组织崆峒学社,习诗作文。在燕京大学读书之余,曾编写《伟伟华夏》三辑并由中华书局出版。王隽英出身名门,学有所成,爱国治家,相夫教子,曾获“品学兼优,政教并茂”之美誉。

王隽英1960年在美国病逝,终年53岁。临终前,她给儿女留下遗嘱:爱科学,爱祖国,双爱双荣!

王以成是丁观海的岳父,丁观海是王以成的女婿,这是事实,然而,当年在济南按察司街的丁(惟汾)宅,王隽英与丁观海初次见面时,王隽英的父亲早已牺牲十余年了。

丁观海(1911~1991),山东日照(涛雒镇)人,著名土木工程学专家。宣统三年(1911),丁观海出生在山东日照的涛雒,丁观海的父亲丁履巽(字绎言),早年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37岁便英年早逝。丁履巽遗孀郑氏带着丁坚宏(曾任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丁观海兄弟和4个妹妹,在艰难的岁月中一步步向前苦捱着。

丁观海5岁丧父,自幼聪明懂事,勤奋好学,孝敬母亲。他先在家中启蒙,后次第在日照、济南和青岛求学。在济南一中读书期间,受共产党人邓恩铭等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丁观海还与日照同乡安哲①、牟春霆(陈雷)②、李平章③、郑天九④等创建了中共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也是在此期间,丁观海在同族长辈丁惟汾位于济南按察司街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丁老的义女,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王隽英小姐。

关于丁观海何时考入、毕业于哪所大学,各类报道众说不一。笔者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据《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记载,丁观海是国立交通大学第三十四届(民二十三级)土木工程学院市政门毕业生,同期同院铁路门毕业生中有朱镕坚(与朱镕基共曾祖的堂兄,后侨居美国),同期同院构造门毕业生中有张光斗(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电专家),同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门毕业生中有丁履德(山东工学院院长、著名航空专家),同期机械工程学院铁道门毕业生中有钱学森(著名宇航大师)。该书载有《国立交通大学上海同学录》(1932年10月出版),其时土木工程学院三年级同学共有46人,其中就有丁观海、张光斗、朱镕坚等。该书还记载:1929年10月23日,钱学森由北师大附中毕业,考入本校机械工程学院。

另据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网报道,1930~1934年,丁观海在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门学习,与水电专家张光斗教授同级同系。在校期间,丁观海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深受师生喜爱。学校档案馆存有丁观海在校时的毕业成绩单等珍贵档案。

上述史料证实,丁观海确实为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门1934年毕业生,而非不少人所说是毕业于山东大学。至于是否与张光斗、钱学森等同年考入交通大学,还是像有些文章所说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最后转入交大的,有待进一步凭证考查。

1934年,交通大学毕业后,家境窘迫的郑氏卖掉了自家一处房产,为儿子丁观海凑足了留学的盘缠,并在丁惟汾的帮助下,是年夏赴美国,入密执安大学研习土木工程学。

1935年,丁观海与同在美国深造教育心理学的女友王隽英,在安阿伯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俩人在密执安大学相伴研读,同甘共苦,勤奋学习。

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丁观海先只身回国,任教于河南焦作工学院。1936年1月27日,王隽英在美国生下长子,4月,她便怀抱婴儿来到焦作,与丈夫团聚。1937年,丁观海辞去焦作教职,携全家赴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

抗战全面爆发后,丁观海全家随山东大学辗转迁移,直至落脚于四川万县。1938年12月,又受聘到重庆大学任教,同时在复旦大学兼课。

1938年12月,丁观海受聘到重庆大学任教。1946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时任校长赵太侔延揽各路英才,丁观海作为首批受聘教授,于1946年8月再回山大,在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授。

1948年春,丁观海应台南工学院之聘,只身赴台湾。不久,妻子王隽英携儿女赴台,先住台中市,次年春,丁观海举家迁居台北市。1950年,丁观海担任台湾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

丁观海一生在土木工程领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编译了很多大部头的学术书籍,包括《简易圬工设计及建筑》、《基本建筑结构细图》、《物理与工程数学方法》、《弹性力学理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木材力学》、《房屋建筑》、《材料力学》等。

1991年4月,丁观海先生病逝于台北,终年80岁。

说到丁观海,就必须要讲一讲日照的丁氏家族。日照的涛雒是丁观海的故乡,涛雒是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自明朝初年先祖丁顺自海州迁来,丁氏家族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日照有句谚语曰:“丁、牟、秦、安、李,还有山后郑”,说的就是六大望族之姓氏。

丁氏家族排名日照望族之首绝非偶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清代,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就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文风之盛为齐鲁各地罕见。

丁氏家族,祖辈先人家学渊源,代有人出门第显赫。据《日照丁氏家乘》记载,仅明清两朝,丁氏家族就有进士15名,举人49名。其中最为光宗耀祖的是丁允元(三世老四支丁珩之长房)一支,丁允元,16岁中秀才,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丁允元及其后代曾创过一门六进士、九举人的科考佳绩,一时轰动全国。身为老四支长房的丁允元有12子,传宗接代者为9子。据1925年《日照丁氏家乘》统计,当时丁氏族人约二万人,其中近九成出自丁允元的9子,且近三百年来,从日照丁氏家族涌现出的乡贤名宦、儒学雅士及科教精英,大多也出自老四支长房的九支。

丁允元的后代中可谓才俊辈出,近代便有丁汝彪(四支长房三支,十二世,曾任民政部咨议、山东巡警道道尹等职)、丁惟椽(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三世,民初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丁惟鲁(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清卯科举人,戊戌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济南府知府、济西道观察使、山东东临道尹、北洋大学堂总办等职)、丁惟汾(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丁基实(原名丁履俱,老四支长房长支,十四世,丁惟汾之侄,中共早期党员,曾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后脱党留德,返国后曾任山东省建设厅长),丁履德(老四支长房长支,十四世,与丁观海同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先后留学意大利和美国,历任厦门、山东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山东工学院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丁履观(老四支长房三支,十四世,民国时期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等。

1976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授奖大厅,一位身材魁伟的华裔美籍获奖者在用他那带有山东口音的汉语致辞: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用汉语致辞,这在诺贝尔的颁奖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即便是1957年的获奖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也是用英文致辞的。

这个为炎黄子孙争光,为日照乡亲争气的男儿,正是交大毕业生丁观海的儿子,铁路工程师王以成的外孙,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丁肇中(老四支长房三支,十六世)。

注释:

①:安哲(1906~1934),山东日照安家村人,1921年考入济南省立一中读书,1925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加入中共,历任中共日照县委书记(1928年)、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1932年)、“日照暴动”总指挥(1932年)、中共奉天特委宣传部长(1933年)等职,1933年因叛徒出卖,遭日本宪兵逮捕并酷刑折磨,次年惨死于奉天监狱。

②:牟春霆(1907~1991),又名牟敦雷、陈雷,山东日照牟家小庄人(今东港区奎山街道),1925年参与组织进步团体“少年日照学会”,1927年经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共,“日照暴动”主要领导人,历任中共日照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1932年)、延安中社部工读学校校长、陕北边区保安处驻绥米情报站站长、陕甘宁边区交际处副处长、中共山东分局副秘书长、青岛军管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人大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省纪检委书记、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1991 年在济南逝世。

③:李平章(1909~1931),字和斋,日照山口村(今岚山区巨峰镇山峪村)人,早年曾先后就读于天津水产学校和济南正谊中学,1925年参与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加入中共,1927年受党委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不久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8月19日,李平章等21名共产党员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

④:郑天九(1905~1933),原名鸿锡,字天九,日照山字河人(今东港区后村镇),1924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25年,结识共产党人丁君羊和邓恩铭,参与创建“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加入中共。1932年任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参与领导“日照暴动”并任南路指挥。暴动失败后,在北平化名丁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遭国民党逮捕,后被作为要犯押解南京,在狱中他不畏酷刑,大义凛然,同年10月19日,郑天九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王以成丁观海翁婿逸事 王以成丁观海翁婿逸事(1)

丁观海毕业照

王以成丁观海翁婿逸事 王以成丁观海翁婿逸事(2)

少年日照学会合影 左二为丁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