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1)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2)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十五)

话说《韩非子》

韩非生平和早年经历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是韩国的旁支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国难深重。韩非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

韩桓惠王十年(前262年),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韩国上党郡守降赵。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在此前后,青年韩非开始上书,这个历程约为五年。

韩桓惠王十五年(前257年) ,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荀子离开稷下后,来到楚国,春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继续受徒教学。

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在此前后,韩非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他看到韩非的文章后说:“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遗憾了。”韩王安三年(前235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的实力。

韩王安本来不任用韩非,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韩非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在秦国进行了一系刘的改革,强胜了 秦国,实现了自己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 ”的主张与报负,彰显了法家的形象,但也得罪了秦国的贵胄。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此结束了他冤屈的一生。

这是同室操戈,同门相残,千古奇冤,法家其惨 的典型悲剧。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3)

韩非子与《韩非子》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

前面已说了,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附《韩非子》章节: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权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难一第三十六

  难二第三十七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难势第四十

  问辩第四十一

  问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说疑第四十四

  诡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说第四十七

  八经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显学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饬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制分第五十五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4)

韩非子对于孔子的评价

对《韩非子》文本分析后可知,韩非子对孔子评价的基础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历史真实人物的孔子及其言论,及与孔子有关的真实事件;二是伪托或者说是难以判断真伪的孔子故事及言行。针对第一种情况韩非子发表的评论是客观、可信的;针对第二种情况进行的评价由于本身缺乏事实依据,则不一定客观、可信。因此这里主要是探讨在第一种情况下韩非子对孔子圣德、圣行的评价。

《显学》中虽有批评儒者的文字,如:“今世儒者之说人主,不言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但批评的矛头是针对“今世儒者”,并非“古之儒者”,更非孔子本人。

韩非子认为这些儒者只重“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而不注重当世社会实际。但在《显学》中仍然可以发现韩非子对孔子的尊敬与尊重。“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战国时期诸子并起,学派纷争,韩非子态度鲜明地指出,儒学和墨学是诸多学派中影响最广泛、地位最显赫的,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是儒家的至高至伟。“儒之所至”的孔子,奠定了其“天下圣人”的根基。

春秋晚期至战国,“圣人”的内涵与之前大不同,一方面具有高度智慧,博学多知;一方面具有最高德性,所谓“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还有一方面是具有施惠于民的行为及结果,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韩非子在《五蠹》中直言“仲尼,天下圣人也”,对前人赋予孔子的圣人称号高度认可。在承认孔子为圣人的前提下,《韩非子》其他篇章中也有对孔子圣智、圣知的评述。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显学》

这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相关记述一致: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且《论语》中也有澹台灭明即子羽其人,子游对孔子说子羽“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一派君子之风;《论语》中宰予则因白天睡大觉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

《韩非子》的这段记述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对学生的阶段性失察,但不可忽略的是,韩非子记述真实事件之时,明确提出“仲尼之智”,仍然表现出对孔子的由衷敬重,及对孔子非凡智慧的高度认同。

除了就事而论,《韩非子》中的一些相对独立的言论也表现出对孔子之智的肯定,如《安危》将孔子和伯夷并举称为“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是说在狂奔的车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倾覆的船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韩非子》对孔子的博学广通也十分敬佩。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也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外储说左下》

孔子收徒,授以《诗》、《书》、《礼》、《乐》,音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论语》中多处记有孔子与乐师探讨音乐,如《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足见孔子与乐师交往甚多甚密,对音乐理论认识深入。

因此,孔子对音乐历史、音乐人物能有广泛了解也就不足为奇。《八佾》里孔子还评价过夔的乐舞《箫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知孔子对夔其人及其乐舞是非常熟悉的。

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八说》

韩非子认为,孔子、墨子这样的人知识渊博、机智巧辩,但不事耕作,对于国家来说没有好处。韩非子在表达自己的治国观点时,虽对孔、墨之行有异议,但仍然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他们的“博习辩智”。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5)

《韩非子》主要影响

韩非思想理论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著作。在这些文章中,韩非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政治理想

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对战国末年新旧势力激烈斗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结了天子弱小而诸侯强大的历史教训,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他的著作中,出现像“新圣”“严天子”“王资”“帝王之资”“兼天下”之类的词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而他在《扬权》篇中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统一的君主集权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统一代替分裂,以集权代替割据。

为了使君主的神圣权力不受侵犯,韩非主张尊君卑臣,并提出要“强公室,杜私门”(《内储说下》),主张对那些私门势力和好比恶虎一样的权臣,要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主道》),予以坚决铲除和镇压,韩非的这一主张虽然在当时对于打击那些“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孤愤》)的擅权重臣有进步作用,但他把君权绝对化并认为君臣利害必然相反,也加深了君臣的矛盾。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韩非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韩非持历史进化的观点,认为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不从当今的实际出发,而一味地美古代先王,去法古代,“非愚则证”(《显学》),既然时代变了,治国的措施也应随之改革,因而他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他认为,“上古竞于道,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在“当今争于气力”的时代,决不能以宽之政,治急世之民”(《五蠹》),只有实行系列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兴对建度井促成大统的政策,才是顺乎历史潮流。韩非的这种具有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是他主张实行法治的理论和思想武器。

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进化的历史观作为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为奋斗理想和目标,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他观察事物和斗争的武器,它们有机联系,浑然一体,构成了韩非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则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把三者融为一体。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

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子·定法》)。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他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可以理解为国家权威。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在韩非死后,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韩非法治思想在后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 法、术、势” 相结合的理论。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

韩非之学成为法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哲学理论

韩非在认识论方面很注重唯物主义的“参验论”。他认为认识是人的一种天然属性,必须依赖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这是一种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主张“缘道理”办事,指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反之,就必然失败。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因而人的言行必须讲求实际功效。他说“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投(箭靶)”(《问辩》),指出“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育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辩》);他还着重提出要用参验"之说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参”是比较研究,验”是证实。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意思是必须考察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才能判断是非,只有通过比较检验才能判断言辞是否正确。他还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显学》),意思是不经过比较验证就作出肯定的判断是愚;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就拿来作根据,是欺骗。

韩非把他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参验”论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一方面用来抨击儒家等学说,说他们祖述先王的言论是未经参验的虚妄之谈:另方面又用来考核臣下,要求臣下在言、事、功三方面应该做到完全一致,言论、工作、功效完全相符的就给予奖赏,否则就予以惩罚。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6)

韩非子的法家治国之道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治国之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赏守法的人。这样办,就能够成功地统治百姓,不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关于这一点,韩非写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君主就这样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7)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和文学成就

韩非有轻微口吃,但却是文笔流畅的优秀作家。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韩非子》中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些取材于社会见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都是韩非子对社公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和启迪。

韩非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历代王候,夫思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据统计,《韩非子》全书竟有寓言故事310余则,有270余则寓言故事集中在《内外储说》《喻老》《十过》《说林》等四篇中。

可见韩非已经把写作寓言放在了重要地位,他运用这些寓言故事来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其中不少寓言故事还有一定的哲理性,韩非最有名的寓言故事就是“矛盾”说:“楚人有需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矛盾”一词的最早出处。

在这里韩非已经涉及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逻辑问题,在形式逻辑中,两个互相对立、相互矛盾的判断是不能相容的,即不能同时为真,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张到相互对立的层面上,也就不得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

有些寓言故事看似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闪烁着智慧,比如《五武》中的“守株待兔”,虽然简短,却揭示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说明了经验知识的有限性,不应把一两次得来的经验知识当作固定不变的东西。还有些寓言故事如《外储说左上》中的“郑人买履”,让人既可恨又可笑,讽刺了那些只相信书本知识不相信眼前事实的人。

韩非在政治上注重功利,在文艺上重质轻文,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反对雕琢。他认为事物的美丑不在形式而在内容,美的东西根本用不着修饰,有缺陷的东西才需要修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怖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他还举出出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两个例子来说明只重视形式反而有害于内容,基于这种理论,他对礼乐文化都持反对态度,甚至主张取消礼乐文化。在绘画中,他提出“画鬼易,画犬售玛难”的见解,犬和马都是人们常见的动物,一旦画错别人马上就会发现,所以很难画,面鬼大家都看不到,可以任意涂抹,因此比较容易画。他还指出真正的艺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它的美丑。

韩非子还通过许多寓言故事 ,系统地阐明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 ,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主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是有趣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以故事、形象、寓意阐明法家的追求和思想,比如 :

一 、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 ,人定胜天。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而要把天当作物类来利用。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 战加强战备。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 ,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五 、法治讲求法术 、法令 ,要让人人皆知 ,坚决执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 ,是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 。

韩非的政论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行文恣肆,波澜壮阔,凌厉突峭,如河咆哮,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虽然有时激切负气,似挟风霜,但分析镇密,建推理严谨,主旨明确,论证周详。他的寓言生动活泼,含义深刻。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用锐利的目光看到了人的自私利己的一面,“酒江试图用严刑峻法与奖赏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只要施行法制,就能达到:“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教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香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这是他为法制施行后所画的蓝图,确有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韩非根据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用赏罚来维护社会秩序,用法律来限制人的私欲,通过法制达到天下安定,但他以人的利己的一面否定了人的利他的一面,以法制取消了伦理道德是片面的,只承认道德伦理而否定法制也是片面的,治理天下离不开道德伦理和法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但韩非提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社会是很可贵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8)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异同

庄子和韩非子都善于创作寓言,但两者的寓言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异同。

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

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

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

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另外,它们的寓言异同还丧现在文学取向与表现乎法上。

1.取材不同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

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庄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怪诞。

2、表达不同

《庄子》寓言中也有很多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讲述来传递深刻的哲思。

《韩非子》的寓言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以这些人物的言行和经历的事件为例证,借以阐述与之相近的道理和思想。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9)

《韩非子》中著名的寓言故事

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螳螂捕蝉》等;

又如: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3.讳疾忌医:......

译文: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现在病还在皮 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4、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5.三人成虎:......

译文: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10)

韩非子的经典名句

1、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解释:你因为别人的话认为我好,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话认为我不好。

2、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功名》

解释:只用一只手拍,速度再快,也没有声响。

3、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韩非子·安危》

解释:圣人挽救危亡的国家,用忠言在君主的耳边言说。

4、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解释:本句大意是:巧妙的欺骗不如笨拙的诚实。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巧而不喜欢拙,但是,欺骗愈巧妙,恶果愈严重。

5、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老》

解释:一个人立志的境界,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胜过自己。

6、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释义:君子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也不说别人的坏话。

7、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

解释: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8、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解释:指的是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情感、喜好。

9、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解释:灾祸产生于邪恶的思想,邪恶的思想诱发于可以引起私欲的东西。

10、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解释:懂得道理不难,明智地处理问题就难了。

1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主道》

解释: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2、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子·饰邪》

解释: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参与谋划大事,只忠主子不忠国家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

13、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

解释:江海对细流不加拒绝,所以能够形成他的浩瀚。

14、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解释:火的形态很猛烈,因而人被烧伤的很少;水的形态很柔弱,因而人被淹死的很多。

15、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五蠹》

解释:连米糠和酒糟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追求精美的食物。粗衣短袄都是破破烂烂的人,也不会去期待那绣衣丝绸。

16、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韩非子·六反》

解释: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17、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译文:儒家学者用文献典籍来扰乱法治,游侠用武力违反禁令,但是国君对儒生和游侠都以礼相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原因。

18、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备内》

释义:大意是:所为夫妻,没有血缘之亲,相爱就亲近,不爱就疏远。

19、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解释:不法常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20、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释义: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2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大体》

解释: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

22、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韩非子·主道》

解释:要运用智慧于无形之中,不显示自己的才能,使得臣下无从揣度。

23、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解释:是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24、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

解释:刑过不避重臣,赏善不遗匹夫。

25、不踬于山,而踬于垤。——《韩非子·六反》

解释:不被大山绊倒,却被小土堆绊倒。

26、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解释:珍惜了茅草反而糟蹋了禾穗,对盗贼施以恩惠却伤害了百姓。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2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

解释: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29、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

释义:这两句大意是:战阵之间,诈伪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

30、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解释: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31、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解释:奢侈又懒惰的人贫穷,辛勤又节俭的人富有。

32、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解释: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022.06.02于芜湖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11)

历史韩非(话说韩非子)(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