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1)

商南苞谷糊汤

文/雷家炳

商南为浅山区,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夏粮主产小麦、大麦、豌豆与洋芋(土豆);秋粮主产水稻、谷子、黍子、玉米、高粱、荞麦、红薯及(黄豆、绿豆、小豆、打豇豆、芸豆等各种豆类。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2)

但是,由于旧时境内山坡地居多,受到水、肥和籽种问题的制约,水稻种植面积较少,小麦亩产产量不高;故而谷类、豆类秋粮作物就成为农户的主产。

尤其是在明代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推广种植,自此,苞谷(玉米)、豆类兼作,成为商南秋粮作物主要模式。

苞谷可制作浆巴、面粑、包谷豆、包谷米、苞谷粉、苞谷岑、包谷馍,锅贴、苞谷糊汤、锅巴等饭食,还可炒包谷花;细包谷面可做拌汤、搅汤(面鱼)、粑钌、饼子馍、金银卷等多种食品外,还被用来烧酒和作饲料。具体如: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3)

浆巴:浆巴系将未成熟嫩玉米或将老玉米泡胀后,用小磨推磨出来的玉米面浆,俗称“浆粑”。浆耙直接煮食,俗称“浆耙糊汤”:和面切块和以豆腐蔬菜则称“耙钌”。可烙煎饼与包馅料来做“浆耙角子”。

大包谷米:系用碓锻去玉米皮和嘴子后的称谓,也称“包谷豆”。用水泡涨

后和以四季豆蒸熟即成“大包谷米干饭”。旧时,在不产稻米的深山区,多将大包米干饭作为宴席主食。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4)

玉米糁:俗称“碎包谷米”。系去掉玉米皮和嘴子后,再磨成比苞米小比糊

汤粗的碎粒之称谓。用大火烧开,文火慢熬出来的玉米糁稀粥,色泽金黄,香气喷鼻,口感倍爽。

细包谷面:系包谷磨后,经过箩筛筛下的细包谷面粉。因其黏性小,除擀面和擀饺子皮用来作扑粉防粘连外,可烙饼子馍、蒸发糕、金银卷,最多的则是打拌汤、做粑钌、漏搅团(面鱼)等,亦可调成面糊,用油炸制“老鸹坨”等食品。

糊汤粉与糊汤饭:糊汤粉是指磨出的混合苞谷粉,经过箩筛筛下细面后的粗粉。除可用以做锅贴馍外,主要用来搅糊汤。旧时,这“包谷糊汤饭”,则是商南人最为普遍的粗粮家常饭。贫穷人家除来客、过节吃顿米、面细粮外,一天三顿能吃上糊汤饭就不错了。富户人家早晚两顿也几乎都是包谷糊汤。即使现在进入小康社会了,一天一顿仍少不了。尤其是老年人,早晨一般还是习惯吃糊汤香,才开胃。

俗话说“糊汤饭,没得巧,大火煮开三遍搅,加点碱面小火焖,冒出气香就熟了。”是说水开后,糊汤粉添加点碱下锅时,必须要大火煮并不断地搅,这样才匀和不起疙瘩,然后需小火慢炖才香而不至于糊锅。

过去没有碱面时,就用过滤沉淀出来的木柴灰水来代替,这样可增加糊汤饭的黏度和香度。包谷糊汤亦称“满锅转”。商南素有“瞎子过河——糊汤(胡趟)”这一 歇后语。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5)

在商南,这糊汤饭不仅最为普遍,且其种类特别多。例如:纯包谷粉搅出来的叫“白糊汤”;除此之外,还可与诸多食品混合,如“小豆糊汤”、“绿豆糊汤”等各种“豆糊汤”、“红薯糊汤”、“红薯干糊汤”、“红薯片糊汤”、“红薯果糊汤”、“洋芋糊汤”、“萝卜干糊汤”、“蔓菁糊汤”、“南瓜糊汤”、“花生米糊汤”、“糯米叶糊汤”、“榆钱叶糊汤”以及各种“菜糊汤”等等。不仅可增添其口味与营养,还能节约粮食。平时作为主食,通常和以酸菜、辣椒酱、豆腐乳与酱豆就可下饭。

常言道“豆渣和稀糊汤——正合适。”是说糊汤饭极其简单与方便,可与各种菜肴搭配着来吃。如炒肉吃糊汤,能多吃而又不腻,吃起可口香。剩糊汤加油盐佐料炒着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故此就流传有“剩糊汤,越炒越香。”的俗语。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6)

此外,“糊汤”不仅为主食,亦可作为稀粥配食。如蒸馍(馒头)配稀糊汤、锅盔配稀糊汤,炸油条(饼)配稀糊汤,干饭配稀糊汤都是最合适不过的。

尤其是“糊汤锅巴”更是香脆可口,特具风味。在过去,“肉汤泡锅巴”,向来就是南山赵川一带山区人家,用来招待女婿的上品佳肴。

欢迎大家关注阳城风云公众号

编辑 插图: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7)

作者简介

雷姐葛根玉米羹(雷家炳商南苞谷糊汤)(8)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1943年11月生, 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300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