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学习和传承中国民歌的重要阵地。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应该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浅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观念相对淡漠。再加上互联网时代,流行音乐在网络和生活中的广泛传播,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流行音乐,忽视了对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欣赏,逐渐地对传统民歌越来越陌生,甚至开始难以接受,产生排斥心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素养亟需提高。那么我们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通过我多年的民族民间歌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由于流行音乐在网络和生活中的广泛传播和先入为主,中学生对传统民歌越来越陌生,缺乏兴趣知之甚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演唱去探索,我认为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例如在教授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中的《青春舞曲》一课时,我身穿维吾尔族服装,手持手鼓一边拍击着一边走进教室,学生立刻安静下来,睁大疑惑的眼睛,心想:老师在干什么呢?师生问好后,导课环节我播放了新疆地区的天山天池、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和盛开的雪莲等图片,播放了维吾尔族的水果之乡、风土人情、民族服装和民族乐器的图片,以极具新疆音乐特色的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主题音乐为背景,营造出天山之音的氛围。情景人的交融瞬间吸引了学生,他们情绪高涨,纷纷说着自己印象中的新疆,也明白了老师穿维吾尔族服装的用意。有了这样的情境创设,接下来《青春舞曲》一歌的演唱和分析,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征和民族乐器的了解,以及王洛宾先生的贡献也就在学生的关注下水到渠成了。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南情韵》中的歌曲《苏木地伟》是一首在四川凉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彝族酒歌。旋律简洁,歌词朗朗上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彝族人民以酒待客和热情友好的传统习俗。在教授这一课时,导入部分我用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将学生引入课堂,采用围圈而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用彝族问候语“子莫格尼”来进行师生问好,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图片介绍彝族民俗的过程中,始终播放着《苏木地伟》的旋律。这种彝族风情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作为演唱者,歌曲情感的表达只有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才能打动人。为了达成这一学习目标,根据彝族敬酒礼俗,我又设计了“转转酒”的场景,学生围坐成圈,一边演唱歌曲一边传递酒杯,共饮一杯酒。在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彝族的风俗人情,演唱时就自然流露出了热情好客的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创设贴近音乐情绪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好奇、亲切,有兴趣,如此便能始终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情境创设将音乐的系统性、音乐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二、学习方言,演绎韵味。

传统民间歌曲是我国歌曲艺术的一种,蕴含着丰富的地域魅力和民族魅力,方言对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辨别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演唱时,运用方言来体现民歌韵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民歌。当学生首次聆听一首民歌时,最易关注到的是民歌语言的不同。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从学习歌词入手,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民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体会不同地域语言的音韵特点,当学生熟练掌握歌词中方言的语调后,再运用方言发音演唱歌词。

在教授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中的《打支山歌过横排》这首江西兴国山歌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客家人说话的录音,引出赣南客家人说话常用“哎呀嘞”开场,既可引起注意又可抒发情感,让学生体会语音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接着播放歌曲录音,请学生注意歌词中“横”、“石”、“禾”、 “崖”的发音,之后带学生朗读歌词,感受体验江西兴国方言的特点。

《打支山歌过横排》江西兴国方言发音:

哎呀嘞……

打支(咋za)山(三san)歌(郭guo)过横(王wang)排,

横(wang)排路上石(sa)崖崖(eai),

走了几多石(sa)子路,

不知走烂几多禾(wo) 草鞋(孩hai)。

最后从学说方言进入到模仿方言歌唱,体会《打支山歌过横排》这首江西兴国山歌的环境情景。学生们兴趣浓厚,激情歌唱,颇有韵味,进而激发起他们了解歌曲特点及文化的欲望。

三、对比学习,加深记忆。

1.装饰音的对比。

装饰音是歌曲中的一个亮点,是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我国民歌中,装饰音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丰富多彩。我认为装饰音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歌曲中装饰音的名称和唱法,不同装饰音的唱法可以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如蒙古族歌曲《银杯》中的滑音,我设计了一个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做双手端起酒杯的状态从上而下滑落,好似在劝酒,帮助学生唱好滑音。最重要的是理解装饰音的作用。这时就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请学生带装饰音演唱和不带装饰音演唱进行比较,学生就不难总结出它表现音乐情绪,增强演唱效果,塑造音乐形象,形成音乐风格的作用了。这样的对比能帮助学生理解装饰音的内涵,从而更完美地表达音乐作品。

2.衬词的对比。

民歌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衬词。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引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例如《青春舞曲》一歌中的“别的那呦呦”,学生并不明白这一句的意思。我告诉学生这叫“衬词”,来自于地方方言,没有实在意义。并演唱了其他《太阳出来喜洋洋》、《放马山歌》、《包楞调》等这些衬词比较显著的民歌让学生聆听,加强对衬词的认识。之后用对比法,请学生带衬词演唱和不带衬词演唱进行比较,交流总结衬词渲染歌曲气氛、增添音乐情趣的作用。

3.体裁的对比。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多姿多彩,音乐体裁种类繁多。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要演唱和辨认蒙古族的“长调”、“短调”歌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又要辨认藏族歌舞“囊玛”和“堆谐”的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我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就采用对比法,对比聆听和演唱不同体裁的歌曲,引导学生从旋律线、节奏、节拍、结构、音域、装饰音和音乐情绪等方面进行对比,完成之前出示的表格,总结它们的风格特点。

人音版小学音乐课本歌曲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二初级中学教师车天劼(1)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既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对立的知识梳理巩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别与审美能力。

四、关注特征,升华情感。

每首民歌都带有自身专属的音乐标签,不同的调式、音阶、节奏、节拍、旋法、特性音调、音乐结构等要素赋予了民歌鲜明的音乐特色与持久的艺术魅力,也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内涵。在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就离不开对民歌音乐本体的细致分析。只有当学生对民歌的音乐特征有一个认知后,才能深刻地认识到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感受到先民的伟大和含蓄,感受到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产生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再以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阿玛勒火》一课为例,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歌词采用我国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写成。“比兴”是我国民歌歌词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打比方,反映歌曲的主题思想。学习歌曲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演唱乐谱---演唱歌词。通过对乐谱的演唱,引导学生分析旋律,交流总结歌曲调式、节奏、结构和旋法的特点,从音乐要素方面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同时也了解了民歌的内涵。通过对歌词的演唱,引导学生分析歌词,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歌词中“衬词”、“比兴”等手法的特点,感受先民的智慧和伟大,培养学生愿意继续学习民歌的兴趣,产生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歌舞并存,学习内涵。

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大部分都是歌舞并存的体裁形式。舞者唱奏,即集歌、舞、乐于舞者一身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类舞蹈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其内容丰富多彩,富有魅力。这些歌舞音乐虽然在教材中只以歌曲形式出现,但在课堂中只演唱歌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它的音乐文化内涵。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雪域天音》中的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是藏族歌舞“弦子”中的典型作品,歌词采用“比兴方法”。“弦子”是流行于康藏地区的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一男子常用牛角胡琴或二胡领舞伴奏,故被通称为“弦子”。“弦子”的音乐优美抒情,色彩浓郁,旋律极富歌唱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共唱、共舞和共奏三个环节,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弦子”这种歌舞音乐的特点,学习它的文化内涵。学习了歌曲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弦子”的视频,请学生交流总结“弦子”边歌边舞的特点:男领舞者边唱边拉牛角胡琴,其他舞者双手甩动长袖,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之后我讲解并示范“弦子”的基本舞步:身体微微前倾,腿部、膝盖微颤,一步一靠、三踏一踢;手臂随着步伐的变化以及重心的移动,松弛地、自由地顺势摆动,随音乐加入律动动作。学生分组练习,熟练后试着随歌曲音响舞动。最后选出一位表演较好的男生,模拟“弦子”舞蹈的领舞者,边歌、边舞、边奏,选择一组学生伴舞。在课的结束,师生自由围成一个圆圈,随歌曲的音乐边唱边跳,边舞边即兴产生不同的领舞者。“弦子”悠缓舒展的舞步,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悠扬婉转的歌声,让我们陶醉在其中,感受歌舞音乐魅力的同时,也了解了藏族歌舞音乐文化内涵。

这种歌舞并存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歌舞的兴趣;既感受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载歌载舞的魅力,又了解了它的音乐文

化内涵,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六、创新表演,积极实践。

奥尔夫曾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蹈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足蹈之是人之常情,这足以证明表演艺术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而手舞之,足蹈之,必然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例如在教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哈腰挂》一课,在学习了歌曲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表演抬木的环节。学生两两一组平行站立,先弯腰挂木,再将一只手臂搭在对方肩上,(右面的伸左臂,左面的伸右臂),然后按歌曲的节奏抬木行进,(左面的迈右腿,右面的迈左腿),要求脚步沉重吃力。我扮演领唱者,学生自然加入“众和”,呼应领唱。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这种表演,热情高涨,大家都投入表演,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又让学生表演只抬木头,不唱号子,思考结果会怎样?通过对比,学生很快明白了劳动号子协调统一劳动节律的实用功能,了解了歌曲的音乐特点。这种参与表演实践之后得出的结论比单纯的说教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创新表演,把知识学习转化为肢体语言的体验,使得学生在表演中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而且也使得音乐课堂有声、有色和有效,充实而不乱,轻松而不散。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针对当前的中学生传统历史文化认识浅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观念相对淡漠的现状,我们应该力挽狂澜,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书,在自己的备课中多钻研,在每一节课堂上多实践,在每一次课后多反思,探索出一条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教学的新路子和一套新方法,才能不负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编辑:刘昕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