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1)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扎心提问:人生有多难?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曾经有这样一份流调报告被网友热议,并总结出来: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2)

这并不是某个时间段某个城市的个例。持续走高的房价,被内卷的教育竞争······早已压得太多人们牢骚满腹愁断肠,压得太多人们疲于奔命,忘却了诗与远方。

如何才能与人艰不拆的生活对抗?

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明明是一支当宰相的潜力股,却在接近理想时崩盘。从此,倒霉人搭上了连贬火车,一去就是23年,倒霉到连“桃花”都能成为他的命定劫数。

换做他人,人生处处“栽”是很容易抑郁的。但是他却能天天高唱“无所谓”,将笑看风云的达观精神发挥到极致。不论境遇如何,他总是能治愈自己。

同时代另一位文坛大咖白居易惊呼他为“诗豪”!全国人民点赞支持。

他就是刘禹锡。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3)

第一次入京:

考场春风得意,官场马失前蹄

“我叫刘禹锡,字梦得。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耐心往上数N代,我也算是皇亲国戚一枚。”

有些人天生就自带喇叭属性,很明显,这位个人还是个喜欢往脸上贴金的高音喇叭。

少年时期,老天爷还是很眷顾他的。在公元792年到795年短短三年间,二十出头的刘禹锡居然连中三科,每次都是一考就中。人人都说他是“学霸”,我看他是“考神”。

刘禹锡的仕途起点也还是比较高的,31岁就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虽品级不高,权力却很大。后来又入东宫任太子校书,成了未来天子培养的重点后备干部。

只是没有谁会想到,他的人生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804年,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登基。为唐顺宗 。

新皇帝上任三把火,作为后备干部的刘禹锡参与到“永贞改革”,信心满满地他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改革势必意味着一部分利益会受到影响,一要削藩,二要削减宦官权力,三要限制宫市。 块块都是硬骨头。谁会傻等着自己的蛋糕被分走呢?

更糟糕的是,很快改革团体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本就中风口不能言的顺宗也被迫下台,宪宗上位。

刘禹锡的厄运正式到来。改革领袖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还有一起考上进士的好基友柳宗元等悉数被贬,这就是震惊朝内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从前天子身边的红人,陡然到被贬路上的没落客,心情不免有些沉郁愤慨的。走了半月有余了,连州还没到。

一天,坐着一辆破旧的马车正在荒郊路上前行的他突然被叫停。

刘禹锡心头掠过一丝光亮,暗自嘀咕,莫不是另有转机?

“改授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万万没想到到,这次贬官还是买一赠一的。

刘禹锡带着满心的无奈领旨。

当他再次出发,忍不住仰天大笑,被贬刺史还没到任又被贬到另一个地方当司马,感觉自己破了个历史记录。

一阵凉风吹过,几片枯黄的叶子垂落到他的身上。他抬起头,看到天空有一排白鹤飞过,大笑吟道: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45度角对着天空有感而发。

此诗一出,他真的破纪录了。他打破了战国时期宋玉以来伤春悲秋的慨叹,而写得豪气干云。

“逢秋”是时节更是时运,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寂寥,反而想成为“晴空一鹤”,一飞冲天。此等豪迈,实在鼓舞人心。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4)

人生一世,我们无法左右命运,却可以选择怎样面对现实。人的生命都像洪水奔流,指不定会在哪里遇到暗礁。莫悲伤,也不用害怕,毕竟,碰撞才能让生命激起美丽的浪花来。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有能耐在任何时刻都掌握事态,但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任何时刻都掌控好自己的心态。

第二次入京:

初遇“桃花劫”,京都梦碎

公元814年,朝廷召回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回京城待命。

在远离京都的边角旮旯沉沦了整整10年,再次回到长安,心情有些小激动。

大展宏图的机会又来啦!一想到这,刘禹锡就感到血液又重新沸腾燃烧起来,忍不住想拉起与自己同进退多年的柳宗元来唱一曲“我们一起摇摆”。

赶上初春时节,玄都观的桃花开的正艳,成为京城最著名网红打卡地,轰动一时。刘禹锡扯上柳宗元和另外几个朋友,冲进人堆也要去凑个热闹。

观外车马拥堵,观内熙熙攘攘,人比花还多。抬眼望去,千余株桃花似锦如霞,美美惹人爱。

刘禹锡也被此情此景迷住了,回想当年并没有如此盛景啊,人世变化可真是太大了!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5)

心头一热,一首诗脱口而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好诗,好诗!”朋友们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宰相武元衡那儿。

朝中本就有小人嫉妒他,稍微一挑拨,武元衡也觉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在讥讽朝政。

这不是暗戳戳讥讽新贵们都是“他”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吗,简直太损了。武元衡越读越不是滋味。

经过小人演绎,很快就上升到讥讽皇帝了。本就神经敏感的宪宗也被气到。

皇帝来了一阴招,把他和一起回来的柳宗元分别明升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和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 实际则一脚踢飞到了更偏远的地方。

本满心大志的兄弟俩接到任命,面面相觑,彻底蒙圈。

经过有良心的同僚求情,朝廷最终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他也就坦然动身。只是连累好友,感觉有点尴尬。

“没事,老兄,你是风儿我是沙,你去海角,我就去天涯。”

刘禹锡早就被“贬”出经验来了,到了连州,他没有将时间浪费在唉声叹气上,而是马上深入民间,到处去采风,去观察风土民情,去专心搞当地的文化开发。

822年,他被调任夔州(四川奉节)刺史。对于别人来说这是巴山楚水凄凉地,对于他来说,这里有数不尽的民间文化可以滋养他的文笔。

在这里他被土家儿女婆娑起舞的场景深深打动,他的音乐才华也终于可以得以施展。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6)

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竹枝词九首。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都被他用心保存,让他在民歌方面开启了一代先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从此,朝廷少了一个朝臣刘禹锡,诗史上却有了流传不朽的《竹枝词》。

诗人用行动教会我们:如果没赶上凌晨五点的日出,不妨看看傍晚六点的夕阳。没人可以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第三次入京:

再遇“桃花劫”,永别了,长安

828年,56岁的刘禹锡终于再一次回到长安。“我刘禹锡又回来啦!”离上次桃花事件已经过了14年。

好巧不巧,又是一个桃花盛开的阳春三月。

“哟,今年咋没人嚷着去玄都观打卡呀,我倒是很想故地重游一下了。”

昔日的红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青苔和野菜野麦。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7)

看到此情此景,心头再次一热,诗又来了。

他以嬉笑怒骂的语气写道:“余贞元二十一年为······”

诗曰: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字里行间满是自信和傲气。14年的风霜雨雪并没有将这颗硬核石头打磨圆。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哈哈哈哈哈······”

爽朗一笑间,满是对那些政敌的嘲讽,又尽显一个历经磨难终于熬出头的人的自豪。

可是桃花到底是他命定的劫数。刚刚脱离谪籍的他又把好好的仕途发展机会作没了。

果然,很快这首诗又开始在京城疯传,朝中大臣认定他又在指桑骂槐,纷纷上表提议不能给他重要职位,只给了他一些闲职敷衍。

不久,因为党争再起,腰杆子比笔杆子还直的他又被明升暗降,被排挤出京,任苏州刺史。终究是与京都无缘啊!

一到苏州,达观的刘禹锡又回来了。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

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在他看来,秋高气爽之时,雄鹰能凌空翱翔,天寒地冻虫类遭殃,神龟却能悠然吐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既然还能振臂高呼,说不定还能中个头彩呢。

晚年的刘禹锡还是那样快乐高兴,心态好的他活到七十岁。

他在被贬期间,为当地百姓写的歌时过300多年还在被传唱。在连州、苏州,百姓都抢着要为他建立祠堂纪念瞻仰。

借代男儿何不带吴钩(一考封神两犯桃花)(8)

人生在世,挫折难免,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一个人要是总能保持一颗硬核的初心,从困境中看到有利因素,定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刘禹锡大半生都跌落在泥坑里,但是他总能豪气一笑,用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心把充满艰难的日子嚼出独特的美味来。

他最终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后世的我们。

杨绛也曾说过:“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当我们总是倍感脆弱,似乎一根稻草都能压垮我们时,当我们觉得生活太苦太累,无处可逃时,不妨学学刘禹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