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断科研工作的进度设备购置、人员招聘……近日,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实验室搭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从冷板凳坐到热风口)

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

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断科研工作的进度。设备购置、人员招聘……近日,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实验室搭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实验室的“掌舵人”,是孙立成——国际知名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较劲基础研究

精准聚焦能源问题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能源危机、全球变暖……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在未来可能被一项技术化解,那就是人工光合作用技术。

这,正是孙立成的研究领域。

光合作用主要指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阳光照射下经一系列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某些细菌释放氢气)。一直以来,在清洁能源技术中,特别是太阳能方面,研究人员都试图模仿这一自然现象实现能量转化,但在效率上无法与真正的光合作用相比拟。

“有了催化剂,情形就不一样了。”孙立成致力于找到一种能够大规模使用的、低成本的水氧化催化剂,模拟大自然环境——利用太阳能,促使水分解,从而生产氢能、甲烷等可储存、可再生清洁能源。

作为这一前沿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孙立成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前沿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

加入西湖大学后,孙立成的研究重点依然是催化及可再生能源转换。“基础研究是经年累月的,也是争分夺秒的,全世界都在较劲,谁先突破了高效、廉价、稳定的水氧化催化剂这一技术瓶颈,接下来的可再生能源问题、环境气候问题、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坚定行业前景

钻研人工光合作用

从事基础研究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科学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独到的眼光瞄向的是10年、20年后的世界。

正如孙立成所说,人工光合作用如今已成为一块香饽饽。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支持的领域,不仅投入高额的科研经费,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孙立成在上世纪80年代末涉足人工光合作用领域时,许多人对这个概念还很陌生。

1990年,孙立成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中科院原感光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接触到太阳能的清洁转换,萌生了对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极大兴趣。他坚定地认为人工光合作用前景巨大,也因此甘愿坐上这张冷板凳。

1992年,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他,因为无法说服导师改变其研究方向,果断转到另一个实验室工作。

转机出现在1994年夏天。

孙立成30岁出头,在瑞士一场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向公众展示了以“人工光合作用”为主题的学术海报。

现场,有来自瑞典的教授向他抛来橄榄枝:“你的研究非常前沿,我们也看好这个研究方向,现在获得了几千万经费支持,但不确定具体要怎么做,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成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的国家之一,美国、日本及欧洲其他国家都是若干年以后才奋起直追的。”孙立成说,当时全世界从事这个研究方向的科学家并不多,投入其中的重大研究基金和“国家队”更是凤毛麟角。

1995年初,孙立成从柏林出发,来到斯德哥尔摩。他加入瑞典皇家工学院,从助理教授做起,2004年10月晋升为讲席教授。

孙立成组织完成了多项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关键突破,在国际化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0多篇,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离开人工光合作用,我可能就不是孙立成了。”他说。

加入西湖大学

推动跨国合作交流

2017年和2018年,对孙立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在基础研究上做出的贡献,2017年,他被评为瑞典国家杰出教授,当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程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院建院百年来第1775号院士。

作为对不遗余力推动中国与瑞典科技合作交流的褒奖,2018年,孙立成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十几年前,在孙立成的努力促成下,“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也为国家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20年初,孙立成向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了加盟西湖大学的想法。

这个决定令人意外。

若是想到中国发展,他完全可以考虑兼职。多年来,由他策划的两国之间的科研项目合作一直进行得不错。

若论科研条件,国外也十分优渥。

这些都不要了,为什么?

一方面,乐于挑战,是科学家的共性。“我非常认同西湖大学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理念,也被这种探索和挑战所吸引,希望自己能参与这个过程。”

另一方面,孙立成有更大的格局。

纵使而今中国年发电量已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能源第一生产大国。然而,伴随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中国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

孙立成认为自己的根始终在中国,理应担负起培养年轻后辈的使命。

基础科学研究的道路艰苦又漫长。30年科研生涯,孙立成把一项研究从冷板凳坐到热风口,见证了人工光合作用从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潜力无穷的实际应用。而今,他投身教育,依然醉心科研、志在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