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伊拉克一位网红原本在土耳其已经与人谈婚论嫁了,结果被家人绑架回伊拉克,夜里熟睡中被父亲“荣誉处决”了——这是传统穆斯林的一种法律道德。父亲认为她抛头露面有失妇德、家族蒙羞。

为什么叫文明记录(为何要发现文明)(1)

这件事情非常让人感慨,因为在萨达姆统治期间伊拉克是中东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传统宗教实际上是相对受到压抑的。但伊拉克被美国解放以后,因为没有强人统治,传统道德回潮,到今天竟然发生这样的悲剧,实在出人意料。按照我们的想象,被美国解放的国家应该如同美国一样啊,但看来并非如此。

实际上这就是拙著为何取名“发现文明”的原因所在,即文明学认为:政治制度是一回事,文明是另外一回事,并且文明高于制度,文明更重要。之前文明被忽略了,所以我要将其“发现”挖掘出来。

这方面的案例不仅有伊拉克,还有俄罗斯或苏联。你认为这些国家很邪恶,并且是由于其社会制度或统治者造成的。所以制度决定论的结论就是:是制度邪恶,去除他们的制度或统帅,那么一个国家就可以解除灾厄,从而迎接一个美好未来。这真是too naive了。 比如,苏联解体转制成为俄罗斯,伊拉克绞死了萨达姆,但他们的“文明”性质依旧,还是按照之前的轨迹继续滑行。类似的案例很多,充分说明,真正决定一个国家与地区的隐形“大手”是文明,不是制度。要在文明上下功夫,而非在制度上较劲,不要买椟还珠。其实这些错误认知都是因为之前没有人“发现”文明,并且不知道文明发展规律造成的。

按照制度决定论去进行革命的悲惨在于:结果是鸡飞蛋打,赔了夫人还折兵。苏联原来十倍于中国的经济,现在萎缩为中国一个省份的份量。伊拉克在萨达姆时代比中国先进富裕(参见人类发展指数HDI),今天比中国还落后。所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文明压倒制度的明确规律现象,也是必须“发现”文明的重要性所在。这是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之后才能实现的,否则制度决定论思潮还会危害很长时间。

为什么叫文明记录(为何要发现文明)(2)

今天我还在继续读胡适的著作。胡适与鲁迅论述的百年前中国人种种弊端,今天已经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但那些阴暗依然畅行。假如你没有“发现文明”的思维,你就会把那些中国弊端算在“中国制度”的账上。假如你知道如何区分“文明”与“制度”,你就会如我一样不再会迷信任何“制度”的功能。

即便中国经历了疾风暴雨式的文化革命,许多旧传统依旧穿越民国到今天盛行于我们之中。即便我们一时去除不了旧传统,但其实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起码也可以少走些弯路吧,这就是“发现文明”的另外一重意义所在。

在胡适的文章里看到有中国人三、四百年前到日本后写的感受,简单的说当时的日本就如同中国的“三代盛世”一样文明。很多人并不知道日本的真实历史发展,日本的今天尽管是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社会制度也与中国不同,但相对中国而言日本几百年前就与中国不在一个文明水平层级上,其实就人均经济方面同样不在一个水平极,千年前就是如此。假如你没有这些历史文明常识,换了制度又如何?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国的港台澳你真以为是制度造成的吗?我早就说过了,是文明与经济推举到这个制度,之前不仅人们不知道综合的“文明”,并且把因果完全搞错了、搞反了,所以天天闹革命,结果还是不行。港澳台除了受惠于现代化文明传播的捷径外,说白了,主要是因为地缘优势的结果。中国改开之后看看深圳的发展就明白了。

尽管中国现在还有许多问题,但阅读民国许多知识分子的书籍对比今夕还是有些欣慰的,尤其是有明确数据支撑的方面。比如,美国当年铁道线有250000英里,而中国只有美国的1/36,中国的汽车只有美国的1%,这把心急如焚的胡适气得不得了。

我去查了一下202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今天正在运行中的铁路总里程为14.6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中国铁路的电气化率达到了70%以上,而美国连10%都不到。中国的高铁全球第一。汽车方面,中国2023年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而美国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83亿辆。中国两方面今天都是全球第一。中国的文明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但是起码不会如民国时期一样让人沮丧了吧。

胡适当时急切地希望提高中国的教育,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识字率在10%左右,没有教育基础一切白搭。今天中国的识字率则是96%左右,与发达国家一样。

客观地讲,所有这些成绩都是从1949年之后开始的。首先是解放后大搞识字运动,中国的识字率到文哥期间已达50%左右,然后是改开后教育继续提升,全面工业化起步在90年代,一直到今天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胡适等老一辈先贤的开路贡献。另外,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最近几十年恰恰是在胡适的“少谈些主义”的指导下才走到今天的,所以这个路线不能丢,极左极右都要严防。

我刻意留意了一下,发现胡适讨论文明时,尽管他痛心疾首批评许多中国的传统弊端,但对于中国的文明他似乎除了照搬学习西方也没有其他的分析与方法,近乎束手无策。追昔抚今,深觉我们生活在今天的时代真是幸运。对于大多数问题,我们今天基本上都有了答案,比如对于文明的看法,起码在文明学这里看是如此,比如作为分析的各种数据,HDI指数、GDP指数以及更多的资料,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几乎俯首皆是,但在胡适的时代里这些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发现文明这样的任务“舍我(辈)其谁”?而最终自信能够探索“发现文明”并总结文明的系统发展规律,即便做得不好,但这是何等的幸运。

为什么叫文明记录(为何要发现文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