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拿桶接、用盆淘,勉勉强强算是熬过了8月。跟往年一样,一到汛期,光熙门北里14号楼就漏得一塌糊涂。接连几场雨,引发的不仅仅是房屋漏雨问题的反映,墙体外保温层缺失、上下水管道堵塞等一系列问题,也是这栋老楼面临的“老大难”。据了解,这栋居民楼是央属产权单位自管楼,属地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光熙门北里南社区近年来为老楼弥补了大量的“先天不足”,但设备设施老化问题,从根本上仍有待产权单位出面配合解决。

“吹哨报到”能叫来人,可叫不来解题的办法;搭建共商平台居民支持,另一头却无人响应;“三供一业”(指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移交没彻底落实,引发新问题得指望属地兜底……记者调查发现,光熙门北里14号楼所面临的重重难题在全市有一定普遍性。

遭遇

居民家夏季漏雨冬季失温

8月4日是这个汛期里光熙门北里14号楼居民印象最深的一天。这一天,北京迎来强降雨。夜无眠,老人拿着锅碗瓢盆接水、淘水,年轻人把家里漏雨的情况发到居民微信群里求助。8月28日记者来到该楼探访时,居民无不先从这一晚的遭遇说起。

老楼被邻居拆了怎么办(民生调查老楼漏成这样)(1)

水从阳台缝隙流进来,再流到楼下去。

楼牌显示,这栋居民楼竣工于1988年11月。眼下年久失修是最主要的问题,赶上暴雨,顶层漏雨是最严重的。居民梁女士平日不敢出远门,因为她怕出去几天家里突然断电。梁女士说,每逢下雨,家里大概率是要跳闸的,自己合闸时也是胆战心惊,生怕漏电。前些日子,她请人换了屋里的电闸,但工人师傅也跟她讲明了,不一定能根治断电的问题,因为房屋漏雨,现在整套电路都是潮的。

“楼上漏到我家,我也顾不上去理论了,因为我家也往楼下漏呢,再不淘阳台的积水可就要没过脚面了。”住在16层的崔先生说,一层漏一层是常态,楼上楼下都理解。严重的时候,雨水顺着窗户和墙的接缝往客厅里渗。

在居民的微信群里,8月4日那天居民发言是最多的,大家纷纷晒出视频和照片,漏雨的情景也是五花八门。记者注意到,面对这样的窘境,居民们都保持着理性和克制,微信群里没有人使用过激的言语,大家就盼着能尽快解决问题。

微信群里也有社区的工作人员,他们同样一夜无眠。因为房屋急需治漏,工作人员已多次与这栋老楼的产权单位沟通。当晚,工作人员再次把居民家漏雨的情况转给了产权单位,得到的答复却是,请社区继续向居民做解释工作,“漏成这样,我们说什么也是苍白无力啊。”工作人员对此十分无奈。

不仅仅是漏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好不容易度过了主汛期,居民又开始为天冷后墙体保温的事发愁。楼里老人说,他们最难熬的日子,就是正式供暖前和来年刚停暖后的那段时间,“在家里待着得穿棉袄棉裤。”

“其他楼都做墙体外保温层了,就我们这儿解决不了。”居民说,光熙门北里14号楼周边,老旧小区林立,各小区的设备设施老化问题都在逐渐改善,唯独14号楼的相关措施,迟迟落实不下来,“我们这楼的外墙是预制板,保温能力较差,日久年深产生的缝隙,也加剧了漏雨。如果能尽快做墙体外保温层,这些问题都能一并解决。又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解决的办法也有,可就是落实不了。”

根源在哪儿?有居民提到,光熙门北里14号楼属于产权单位自管楼,且尚未完成“三供一业”移交工作。熟悉该情况的居民告诉记者,这栋楼是央属产权,从政策上看,没办法向北京市的相关措施靠拢,只能指望着产权单位尽快为居民解决难题。

困难

街道无力填补设施更新的“大窟窿”

在光熙门北里南社区,有这样一栋老楼,刚走进楼门,温馨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楼门内挂着居民参加活动时喜庆的大合照,装裱精致的居民书法作品挂在楼道里,党建宣传栏里有社区、居民的学习感言,志愿者的照片贴了满墙。再往楼上走,楼道里一尘不染,没有垃圾,没有小广告,也不见散乱的电线,更不见搬上楼的电动自行车。

这番温馨的景象,正是来自于频频漏雨、保温层难加的光熙门北里14号楼。社区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等工作的积极开展,极大弥补了这栋老楼的不足,居民自治引导得井井有条,各种应急抢修措施街道和社区主动兜底。居民心齐,整个楼门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凝心聚力之下,现在让大家发愁的就只剩下难解决的设备设施老化问题。

老楼被邻居拆了怎么办(民生调查老楼漏成这样)(2)

居民展示家里漏雨的照片,这么大的塑料桶一会儿就接满了。

此次走访中记者发现,楼道里有新近粉刷的痕迹。尤其在楼道电灯灯座周边,有一圈新抹的密封涂层。进一步核实得知,这些措施是近期针对漏雨问题,属地街道采取的应急抢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楼道漏雨也比较严重,墙体现在不光是渗水,墙里的泥沙也被冲刷出来了。见此情况属地街道联系了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想尽办法克服了“挂不住浆”等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把楼道重新粉刷了一遍。

此前,电动自行车没有地方停,社区和产权单位积极沟通,为居民们建起了充电车棚;有居民反映楼里的电线散乱,社区联系专人理顺线缆……近年来,社区对这栋老楼时时关注,但算算账,这些从为民服务角度出发的兜底毕竟还是“小钱儿”。工作人员坦言,要解决设备设施老化的根本问题,动辄需要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这么大的“窟窿”不是街道、社区这一层级有能力代替产权单位填补的。

疑问

说好要解决为啥没动静

8月29日下午,记者同光熙门北里14号楼的产权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干部学院取得了联系,并就楼房漏雨、墙体外保温层缺失等问题沟通解决办法。

老楼被邻居拆了怎么办(民生调查老楼漏成这样)(3)

漏雨导致顶层居民家天花板大面积“脱皮”。

记者询问老楼的设备设施老化能否通过动用公共维修基金的常规办法来解决。工作人员表示,几年前,该楼电梯设备的大修更换已经使用了公共维修基金,现在这部分钱的剩余不足以应对楼房漏雨、墙体外保温层缺失等问题。根据预估,可能需要上千万元,现在这笔钱产权单位也拿不出来,但他们已经向上级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进行了反映,并向国管局提出了申请,通过相关项目,应该可以解决增加墙体外保温层的资金问题。居民反映的房屋漏雨问题,目前也已经转到了对应的职能科室,将择日进行修补

工作人员还提到,实际上说起产权问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干部学院的产权比例为67%,“这栋老楼还有另一家产权单位,工作落实得各家合力,我们也正在积极和另一家产权单位沟通。”

居民关注的这些问题看似都有了解法,记者却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原来这样的“最新进展”早已是旧闻了。梳理12345市民热线相关问题投诉,至少在2021年4月该楼居民反映问题时,产权单位类似的答复便已经出现在了反馈栏里。而属地街道、社区根据产权单位的反馈,一直在协助居民推进问题的解决。

此外,关于产权占比,属地街道最初从产权单位核实到的情况为独立产权,而今又有了产权比例为67%的新说法。关于另一家产权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干部学院提到了东城区建筑工程公司,据这栋老楼的楼牌信息显示,该楼的施工单位为东城区建筑工程公司第二施工队。整个环节里又出现了一家新的产权单位,其是否变更过名称?现归哪个部门管理?该如何联系?一连串新问号摆在了属地街道和居民面前。

记者随后联系光熙门北里14号楼顶层的居民,将产权单位承诺楼房漏雨的应急维修这一消息告诉他们时,居民却说:“几个礼拜之前我们找过产权单位,他们就说给修,但至今还没看到动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