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1)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v 自主学习、课前诊断

一、温故探新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 ,不充分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组成的 相同,但 的构成不同,因而性质有很大差异。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117——P121,回答下列问题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现象为 ,结论是: 。因此一般不用 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固体叫 ,易发生

现象,可作

物理

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固态CO2俗名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如实验6—3,将CO2慢慢倒入烧杯中,现象为 ,结论是① ,② 。因二氧化碳不能供人呼吸,所以进入地下深洞之前,应先做

试验。

2、填写课本118页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为 ,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把所得溶液加热,现象为 ,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小结: CO2的化学性质:“三不能,三能”

①“三不能”:既 ,也

②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写出化学方程式下同)

③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④CO2能与碳反应

(此反应吸热热量,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观察P119图片,可得)

(1)可用于灭火。原因:

(2)气体肥料。原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

(3)干冰可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原因:

(4)可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三、自学检测

1、下面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2、下列CO2的用途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灭火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气体肥料

D、植物的光合作用

应生成碳酸钙

v 互动学习、问题解决

导入新课

交流展示

v 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四.巩固训练

1、地窑里CO2的含量大于10%以上,人和动物进入地窑时可导致死亡,是因为CO2 ( )

A、有剧毒 B、有腐蚀性

C、会爆炸 D、不能供给呼吸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

B.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4..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2)

①CO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的物质是 (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氧气 D、木炭

6.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的试剂瓶内壁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它是 ,能否用水清洗?应如何除去?

五、拓展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关于CO2性质的探究实验,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3)

(1)实验A 中a物质可能是 ,b物质可能是 ,从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是

(2)实验B中看到的现象是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实验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通过以上实验可获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4)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

一、温故探新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2.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__ 性。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121——P122,回答下列问题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物理

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

燃烧的现象为: ①.发出____ 火焰

② 燃烧时放出__________

③ 生成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注意:使用一氧化碳时要先检验________。

用途: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有_____!

一氧化碳极易与______________ 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_____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小组讨论:

①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②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③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3)一氧化碳具有_______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5)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在这个反应中,__________还原剂,可用于_____________。用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实验要求:

“两先两后”;

即实验开始,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原因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一氧化碳,原因是_________。

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一个主要部位是:用酒精灯点燃尾气。为什么?在尾气处理还可用什么方法?

3、煤炉子中的化学反应(自下而上)

三、自学检测

1.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最容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是( )

A.一氧化碳 B.尼古丁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泄露时要及时开灯检查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可用水鉴别一氧化碳气体

3.实验室收集一氧化碳,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A. 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发

C.排水法 D. 排水或向上排空气法

4.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正确的操作是(  )

A.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

B.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通气后撤灯

C.先通气后加热,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

D.先加热后通气,反应完毕先撤灯,冷却后再停止通气

v 互动学习、问题解决

导入新课

交流展示

v 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四.巩固训练

1.三氧化二碳(C2O3)是某星球大气的成分之一,其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毒

B.可以燃烧

C.密度比空气的小

D. 能还原氧化铁

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

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

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 CO=(高温)Fe CO2

D.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3.下列不能用于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B.用鼻子闻气味C.用燃着的木条试验D.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五.拓展探究

1、鉴别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2、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3、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导学案第六章课题3)(6)

答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v 自主学习、课前诊断

一、温故探新 CO2 CO 元素 分子

二、设问导读1、塑料瓶变瘪 CO2能溶于水 排水 干冰 升华 制冷剂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密度大 能溶于水 干冰2、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CO2密度比空气大 灯火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O CO2=H2CO3 红色石蕊试液变成紫色 H2CO3= H2O 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CaCO3↓ H2O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不供给呼吸 H2O CO2=H2CO3 CO2 Ca(OH)2=CaCO3↓ H2O CO2 C高温2CO 3、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CO2 干冰升华吸热

三、自学检测 1A 2A

v 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四、巩固训练 1A 2B 3B 4B 5A

、拓展探究 稀盐酸 碳酸钠 灭火 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CaCO3↓ H2O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CO2能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

(第二课时)

v 自主学习、课前诊断

一、温故探新1、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CO2能与水、澄清石灰水、碳反应2、可燃性、还原性

二、设问导读1、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2、可燃性 蓝色 热量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 O2点燃2CO2 纯度 燃料 毒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氧气 密闭环境中 安装烟囱 CO无味且有毒,泄漏后不易发觉;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还原性 CuO COCu CO2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冶金工业 Fe2O3 3CO高温2Fe 3CO2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加热时发生爆炸 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 防止CO扩散到空气中 用气球收集 C O2点燃CO2 CO2 C高温2CO 2CO O2点燃2CO2

三、自学检测 1A 2C 3C 4C

v 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四、巩固训练 1C 2A 3B

、拓展探究 通入澄清石灰水;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用燃着的木条试验等

欢迎关注中学高分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