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简体字版的古籍那就是在受罪!
对拥护简体字诸理由的反驳。拥护简体字的人经常会提出以下理由:
一、汉字简化是历史进程。
反驳:在汉字的历史上,字形的确在不断地简化,从秦篆到汉隶,再到草行楷。但是,这个简化的过程都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的!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是群体,拍拍脑袋设计出个简化的字体,然后强行颁布天下。
即使是秦小篆,虽然是强行天下书同文,但小篆本身也是自然发展出来的,并非出自秦始皇或是李斯的妄自造作。
(秦)李斯书,《会稽刻石》仿刻本选页
历史上的确有过个人造字的事,那就是所谓的则天文字。武后自己造了些奇形怪状的字,但并没有流传多久。
则天文字
二、有些简体字自古就有。
反驳:的确如此,有些简体字并非出自个人臆造,而是自古就有。例如:云、后、里、台、丑等等。但这也造成了最大的弊病,即一简对多繁,对于这一点下面再说。
“一”这个字自古就有,但也不能说把所有读音为yī的字都写做“一”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三、使用简体字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识字率。
反驳:那么为了增加我国数学家的数量,是否可以把数学家的标准降为知道1 1=2即可。
简体字的几大弊病。一、一简对多繁造成的混乱。
一简对多繁的简化原则是,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替代,即用其中笔画少的一个字,代替其他笔画多的字。
从语音上说,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都是单音节的字,所以所用的音节数量有限,以至于造成了很多同音字的现象。古人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音异意字是有原因的!不是想合并就能合并的。
例如那个著名的绕口令《施氏食狮史》,原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是语言学家赵元任创作的,为了反对汉字的拉丁化。
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如果把这个故事中的所有同音字,都合并为笔画最少的字,那根本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现在人们用这种一简对多繁的简体字习惯了,以至于分不清这个简体字背后隐藏的不同的繁体字,以至于造成了简转繁时闹出笑话。例如前几年的“聖人鄰裏”事件,还有人把皇后写成皇後,把理发店写成理發店,等等。
甚至于电脑软件在有些字简繁互转时也会犯傻,例如经常将乾坤的乾字转成“干”。
二、字形难看。
另一个简化的原则就是草书楷化。例如:为、门、乐、东等等。
在汉字的演化进程中,是先有草书,后有楷书。在隶书通行的时代就已经有草书了,名为“章草”,书法作品中以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为代表。
皇象章草《急就章》选页
但是为什么没有从草书直接发展为楷书,而是隶书楷化,其中自有道理。现代人却逆历史进程而行,硬将草书楷化。所以才出现了这些丑陋不堪的奇怪汉字。
三、到处跑龙套的奇怪符号。
这些符号中最常见的如:乂、又。
我实在是愚陋,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仁義的这个“義”字为何要简化为“义”!
古代的确有“乂”这个字,本意是除草,引申为治理,也写作为“刈”。读音与“義”字相同,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把“義”简化为“义”。然后又怕难以区别,就在“乂”上加了个点。这也太图省事了吧,笑死个人!
这个“乂”还到处跑龙套,例如风、赵等。真不知道为啥要这样简化,如此任意乱改,似乎所有的难写汉字都可以简化成这个叉,然后汉字就都成了叉叉了。哭笑不得!
把“風”字简化为“风”也就算了,为何又把“鳳”字简化为“凤”?“風”、“鳳”中的“虫”和“鳥”之间的区别,难道就等同于“乂”、“又”的区别吗?难怪现在人们上泰山旅游,不知道“虫二”这个石刻是什么意思。经过这番简化后,中国人是更有文化还是更没文化了呢?
泰山石刻:虫二
这个“又”也是跑龙套的高手,到处露脸,例如难、对、戏、欢,等等。
最可气的是,竟然把标识本民族和语言的“漢”字也给简化成了“汉”!为啥是“又”,这里也完全可以放“乂”嘛!
总结。这些只是我能想到的几点可笑的地方,除此之外叫人哭笑不得的地方不胜枚举。例如,为何“聖人”的“聖”字要进化成“圣”?有心的是怪,无心的反倒是圣了。怪哉!怪哉!
现在流行什么国学,所谓的国学热,还有人花钱去上什么国学班。电视上还举办什么诗词大会(可笑的是,不是自己作诗填词,而只是背古人成句!),还大力宣传所谓的传统文化。可是却连本民族的文字都被改得如此面目全非,真不知道所宣称的传统文化指的都是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