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杭州湘湖一带游玩并且时间有余裕的话,不妨去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转转。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杭州萧山湘湖,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的整体建筑造型是以“独木舟”为灵感,而这与跨湖桥文化息息相关——在这里,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2)

今天,我分享的是馆内的固定展览:“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3)

湘湖地处钱塘江之抱,杭州湾之哺,而连接湘湖东西两岸的石桥被称为跨湖桥。2004年,跨湖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概念诞生。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4)

古湘湖地处两列西南、东北走向的会稽山支脉之间。公元1112年,萧山县令杨时“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遂成湖。刚开始,湖面37000余亩,周围40余公里。关于湘湖的名字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展览介绍文字中关于湘湖之名的来源是这样写的——据《湘阴草堂记》载:“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然”,因而得名湘湖。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乡官孙学思在湖中狭窄之处筑堤建桥,这座桥就是跨湖桥。

不过,晚清之后,湘湖的水利功能逐渐削弱,湖面收缩,等到20世纪,湘湖名存实亡。

湘湖所在各村,受湖、山的双向挤迫,无田可耕种。湘湖粘土细腻而韧,是制作砖瓦的优质原料。明代开始就有人深挖湘湖粘土,设窑烧制砖瓦。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跨湖桥以北的下湘湖建立了杭州砖瓦厂,取土坑向纵深开掘,后来萧山砖瓦厂、湘湖砖瓦厂陆续建立,直接导致跨湖桥遗址的破坏和发现。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5)

说到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自然要提到这几个人——陈中缄、郑苗和倪航祥。20世纪60年代初,杭州砖瓦厂厂医陈中缄在砖瓦厂取土过程中发现并收集了部分文物。2001年6月,陈中缄的儿子将收集的文物捐献给萧山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中,住在跨湖桥附近的一个名叫郑苗的小学生,在城厢砖瓦厂取土区发现了石器和木器等文物。1990年5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历史老师巫凌霄从学生郑苗那里了解到湘湖一带发现文物的情况,便将此事报告给萧山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03年,杭州铁路工务段职工倪航祥提供了下孙村遗址线索。

就这样,跨湖桥终于走出历史的迷雾,来到公众眼前。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6)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7)

跨湖桥遗址位于萧山中南部的古湘湖之滨,地属萧山城厢街道湘湖村。跨湖桥先民在8000年前从山地丘陵像河口平原转移,在河口地区生活千年,最终因为灾难性的海侵而选择离开。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8)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跨湖桥文化因钱塘江口的环境而得以孕育,但也因钱塘江口的特殊环境迎来终结。从地理上说,跨湖桥遗址所在地区可以直通杭州湾,湘湖实际上是远古海湾的一部分,成因为潟湖。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9)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0)

在考古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土木结构房舍、石子铺成的道路和湖岸、土台等遗址,还原了远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1)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2)

木构建筑和土木混合建筑是跨湖桥遗址建筑的两种类型。木构建筑遗址以立柱的方式构建,立柱的方式有两种:坑埋式和载桩式。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3)

跨湖桥遗址的木构房屋没有留下确定的梁架构件,但发现了一些带榫卯的木构件混合一个独木梯。这种独木梯蛮有意思,是一种原始的登楼阶梯,一般都是斜放在房内或者外侧,没有扶手,沿着梯木逐级上爬,可见当时的建筑应该是架空式的干栏建筑。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4)

总之,就如展览结语中所说的那样,跨湖桥先民在海水退潮的时候来到古湘湖杭州湾一带,是一种勇敢;而当海水重新淹没这里时,他们选择退却,这是一种智慧。跨湖桥文化,奠定了浙江人“弄潮儿”的血脉,而这种探索的精神,会代代流传。

杭州纪念博物馆设计(杭州的这座博物馆建筑以独木舟为造型)(15)

(图文皆为【过期游记】原创,欢迎关注、评论、交流和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