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曰“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之下出孝子”,无不从侧面揭示着我国悠久的打孩子传统。

可有时孩子闯的祸,确实又让家长们气儿不打一处来。一者,恨铁不成钢。再者,打在儿身,疼在父母心。三者,道理我都懂,就是控制不住拿起来扫帚的手。

我们都是从孩子慢慢长大的,或许也都挨过打,将心比心,挨打那滋味儿,是真不好受。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我们能做的,便是对他们的尊重理解、耐心引导,绝不上手。

吵架的最高境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1)

01#

觉察情绪变化

情绪,会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行为反应和生理变化得到表征。比如,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翻白眼、提高嗓门、拍桌子、身体发抖等,这些就是愤怒情绪的表征。作为家长,需要有觉察这些情绪表征的能力。

研究发现,人的愤怒情绪爆发后,不到1秒就会达到顶峰,让人丧失理性的思考,行为濒临失控。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觉察到愤怒的发生,它的威力就会降低。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在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变化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知道,我生气了,我需要做些什么。”

吵架的最高境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2)

02#

“三步法”表达情绪

一个人的怒气一般持续12秒左右,就会自然地消解一些,这是愤怒情绪发展的一个规律。但实际当情绪上来的时候,人们经常不假思索地说一些难听的话或做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不仅阻碍了愤怒的自然消解,还加剧了怒火。

因此,作为家长,觉察到自己生气后,要暂停下来。可以运用“三步法”,合理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步,说事实。就事论事,说明引起愤怒的事情。

第二步,说感受。以“我”开头表达自己此时的情绪状态。

第三步,说希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吵架的最高境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3)

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比如,您可以告诉孩子:“当你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作业的时候,我感到很着急、很生气,我希望你能让我知道,你可以安排好自己做作业的时间。”

比起突然的爆发或转身离去,如此心平气和地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更好的方式。否则,孩子也会摸不着头脑,感到委屈。

03#

总结情绪触发原因

除了觉察和表达,还要善于分辨自己情绪的由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对孩子发火?在哪些情境下,自己容易被孩子气到想打他?对于同一件事情,孩子有怎样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又是什么?

家长对孩子发火的原因有很多。多问问自己,找到真正触发自己愤怒的点,这些触发点一定是有共性、有规律的。当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会提前预知自己的反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去规避,将注意的焦点转移。

愤怒情绪本身,是没有错的。当家长与孩子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矛盾很容易会被激发,这是亲子关系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有的家长在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或动手打孩子之后,会产生后悔、内疚的心理。这种情况,家长也不必过度自责,真诚地去向孩子道歉,解释自己发脾气的原因,越真诚,孩子越容易接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