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信哉斯言。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怀才不遇,太多的待价而沽。然而在著名喜剧演员牛振华的人生旅途上,却是伯乐多多,贵人多多,他们总是能及时发现牛振华这头“千里牛”。牛振华说:“别人说成功需要机遇更需要努力,而我的成功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在我思想迷茫的时候,在我人生旅程的转折点上,有太多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老有贵人相助。”

命运总是眷顾诚实、善良、聪明、勤奋、执著的人,伯乐慧眼有加,贵人无私相助,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把“千里牛”打造成为“千里马”。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1)

插队: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要感谢杜湘老师,他在我刚刚步入社会一片茫然的时候给我指了一条大道。那时我在农村牧马,虽然蓝天白云,整个生活却一片迷茫。杜老师却让我有了一个奔头,有了一个前进的方向。———牛振华

那一年,牛振华就在顺义县平各庄公社河南村大队(现为燕京啤酒厂所在地)落户,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学抽烟喝酒,尽管被烟熏得咳嗽不止,被酒刺激得流泪不停,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他们甚至学着当地老乡抽卷烟。他们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当每月每人半斤油发下来时,他们会把所有的油都倒到锅里炸油饼吃,根本不去想:“以后的二十多天该怎么过?”

该怎么过呢?偷东西吃成了他们填饱肚子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经常去打水的水井边有一棵梨树,结了不少果子,终于有一天他们把没有成熟的梨子全部摘着吃了。尽管吃着很生涩,但总比没东西吃好。但是当地老乡发现梨子被偷,很快追查到他们。淳朴的老乡看他们主动交代了,便说:“想吃也要等成熟时再吃,而且摘的时候也不可以把梨树弄伤呀。”他们心里想:等成熟了还有我们的份吗?

面对这次偷吃带来的麻烦,牛振华和其他知青一起商量,偷还是不偷?最后的结论是:不偷———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偷———声东击西。他们住在村北,他们可以到村南去偷西瓜,可以去村西偷红薯,可以去村东偷鸡蛋。但绝对不能去村北去偷———兔子不吃窝边草。

在那个生活艰难、远离城市的地方,他们没有太多的理想。他们的理想非常现实:目前生产队的底分为三分,希望再过三五年拿五分,最后拿到十分,然后盖房子娶媳妇。因为局势的混乱,思想的迷茫,他们甚至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城。当然牛振华当时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他们的日子似乎与打架分不开的。知青与知青打架,公社与公社的人打架,村与村之间的打架。

但“千里牛”毕竟是“千里牛”,无论什么地方总是有伯乐来欣赏他。一次,牛振华参与打架被抓到当地民兵的小屋子里。恰好碰上了县文化馆干部杜湘老师,杜湘老师感觉到牛振华在表演方面有天赋,于是就自告奋勇地去做他的思想工作。他狠狠地批评了牛振华一顿,说:“你今年才十七岁,你的人生道路这么长,怎么可以这么混?这样吧,我给你介绍去村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学点东西。”

杜湘老师家在这个村里,平时在县城工作,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一句话就把牛振华送进了村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虽然什么也不会,但体形很好,一米七十四的身材,修长利落,宣传队经常让他搞个表演唱说个快板。快板的词也是牛振华现编的,他也能无师自通地编得合辙押韵。宣传队的老师们也都愿意手把手地教牛振华。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在本村和其他村演出,每到一地,村里支起高音喇叭,村民们几乎全村出动,万人空巷,如同过节一般。牛振华感到表演的快乐。每年“五一”“十一”,北京有游园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总要进城参加演出。牛振华更开心了。

除了演出外,牛振华还趁劳动的间隙,练功、创作。白天没有时间,只能晚上挥毫。没有暖气的宿舍里只有一盏昏暗的电灯,为了增加亮度和不影响其他知青睡觉,他把电灯线从房顶放下来,放到他写作的床前,然后用报纸折一个灯罩,用一个火柴充当别针别上。牛振华就在这灯下挑灯夜战,写新闻稿,写相声,写小品,写快板。有一次,因为写作时间过长,结果“火柴别针”遇热燃烧把整个“报纸灯罩”都烧掉了。

相当一段时间,牛振华被派到潮白河边牧马,他想在马儿吃草的间隙练功。但是又担心马会跑掉,在当时,潮白河林场是一个非常空旷的林场,当地村民经常在那里迷路,有迷路的人沿着潮白河方向找路,一不小心会搞错方向走到天津。因此如果马儿跑掉了就很难找回来,但也不能把马拴在树上,这样马会吃不饱。在请教了一些行家之后,牛振华就把缰绳和前蹄拴在一起,这样马只能老老实实吃草,无法昂首飞奔。于是在这空旷的潮白河边,牛振华在此喊嗓子、练功、看书。一任云卷云舒,日出日落。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2)

农忙抢收,农闲演出;白天劳作,夜晚写作。遇节日进北京会演,受邀去邻村巡演,牛振华的日子过得倒也充实有趣。但有时他突然会想,难道我要在这远离父母的地方过一辈子?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城里去?这念头一出现就被他自己扑灭了。

1974年,邮电部机关食堂要招炊事员,牛振华刚好符合这个条件,尽管当地老乡真情挽留,尽管他已经是宣传队不可或缺的文艺骨干,但牛振华还是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城。

牛振华此时的心情可以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来形容,因为他在插队的日子里,没有虚度任何青春。牛振华告诉记者:“这要感谢杜湘老师,他在我刚刚步入社会一片茫然的时候给我指了一条大道。那时我在农村牧马,虽然蓝天白云,整个生活却一片迷茫。杜老师却让我有了一个奔头,有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杜湘无疑是牛振华的第一位伯乐。

相声:走马兰台类转篷

回婉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教我如何做人,回老师对我说曲艺演员都是文艺工作者,一切做人做事演戏都要遵从这个标准,过去这个行当的一切陋习都不要去学。回老师告诉我,要扎扎实实地把传统节目学下来,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创作一些新节目,这使我以后从事任何文艺工作都无法忘记一个原则,那就是创新。———牛振华

1974年秋天,牛振华走在北京街头,天是那么碧蓝,地是那么干净,北京城市户口,全民所有制单位……虽然只是一位炊事员,但他愿意,他愿意蒸一辈子馒头,愿意包一辈子饺子,他愿意做一辈子发糕馅饼,他愿意和同事们在一起打牌喝酒,他愿意和这里的一位漂亮美眉眉目传情并娶她为妻……他感到轻松自在,他感到心里踏实,他感到心情舒畅,他感到生活美好。

很快,周恩来总理去世后爆发了“四五运动”。全国人民自发去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但邮电部团委得到上级指示,不准去天安门广场参加悼念活动。牛振华和当时的一些同事愤怒地说:“为什么不让去悼念,你们不让我去,我们偏要去。”并一致推举牛振华在天安门广场致悼词,他们从西单拿着花圈出发,还没到天安门广场,突然涌上来一大批群众,簇拥着牛振华一行。那气氛,天地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天安门广场是舞台,全国人民是听众,而最重要的听众就是永远长眠的一代伟人。牛振华那情真意切的悼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山鸣谷应。

但很快,牛振华等人遭到了审查,牛振华当时很不明白:“我不过是一个做饭的,有什么好审查的?”但对他的审查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才结束。从退回的审查材料上,他在天安门广场声情并茂致悼词的情景栩栩如生呢。但当时他没有意识到应该保存好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无意中丢失了。

用“走马兰台类转篷”来形容牛振华的艺术人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西城区业余艺术团(属业余参加)、北京青年曲艺团、空政文工团直到目前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他像走马灯似的换单位,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不为钱,一切只想圆自己心里不断滋长的梦想。牛振华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不懂到了解到能够驾驭,确实走过了很多路。”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艺进入了空前活跃时期,出来了大量的讽刺“四人帮”、歌颂新形势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时,牛振华的第二位伯乐登场了。他就是牛振华的同事郭海泉师傅。他告诉牛振华,西城区文化馆业余艺术团正在招人,鼓励牛振华和他一起去考。郭师傅在“文革”前就说过相声。牛振华说:“我行吗?”郭师傅说:“绝对行。”又鼓励了老半天,于是两人从图书馆找到了马季说过的相声《打电话》,开始了充分的准备。

考试那天,一进入西城区文化馆,看到墙上挂着油画,地上摆着钢琴,牛振华就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文化氛围。虽然是业余艺术团,但考生特别多。轮到他们时,老师问:“你们考什么呀?”牛振华说:“相声。”老师问:“什么作品?”牛振华说:“《打电话》。”因为牛振华曾在学校里登过台,在农村里演过戏,所以一点也不怯场。说完后,老师说:“你们回去等通知吧。”一周后,牛振华就收到了通知书,但郭海泉师傅却落选了。牛振华高兴之余感到非常不安,郭师傅自然有点失望,但他是非常豁达的人,他对牛振华说:“没事,把你送进去我就心满意足了,以后演出给我送两张票看看就行了。”

牛振华第一次作为相声演员登台是在1978年春,牛振华和人合说相声《边疆之春》,这个歌颂型的相声却让台下的数千观众开怀大笑。此时牛振华发现自己真正爱上了表演。“对于表演,原先只是爱好、喜好,而现在则是热爱、喜欢。”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3)

半年以后,1978年,当年牛振华考西城区业余艺术团的主考老师刘兵突然找到牛振华。牛振华后来才知道,他之所以能顺利地考入西城区业余艺术团,是因为遇到了人生中第三位伯乐,这就是刘兵。那次就是刘兵拍板定下要牛振华的。后来刘兵告诉牛振华:“那么多考生当中,就你一进来,我的眼睛一亮,这个小胖子很有发展潜质。”因此,牛振华对这位伯乐感激不尽:“郭海泉、刘兵,在我工作和事业的十字路口,是他们两个人把我引向了我喜欢的道路。”

这次刘兵对牛振华说:“我所在的北京青年曲艺团现在需要人,你想去吗?”牛振华说:“当然想去呀?”刘兵说:“但我先跟你说清楚,我们是集体所有制,不像你们是全民所有制。”牛振华当然知道,全民所有制意味着什么,全民所有制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有固定工资有公费医疗。而集体所有制则意味着工资没有保障,一切都要靠大家干出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全民所有制的职工绝对比集体所有制的高出一头。

牛振华说:“去呀,我就去。一切都无所谓,只要能让说相声。”就这样,1978年9月,牛振华就离开了邮电系统,来到了北京青年曲艺团,成为回婉华老师的弟子,回老师与侯宝林先生是同辈的,因此,牛振华在当今相声界的辈分颇高。

牛振华说:“回婉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教我如何做人,回老师对我说曲艺演员都是文艺工作者,一切做人做事演戏都要遵从这个标准,过去这个行当的一切陋习都不要去学。回老师告诉我,要扎扎实实地把传统节目学下来,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创作一些新节目,这使我以后从事任何文艺工作都无法忘记一个原则,那就是创新。”

在青年曲艺团的三年,牛振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随着曲艺团去巡回演出。三年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每年的演出都有二三百场。在演出的间隙,牛振华还不忘记学习。一听到哪里说好相声,就背个大录音机去听,录下来后回家仔细琢磨。

在这巡回演出中,当一名军人的梦想依然没有磨灭。为了圆梦,1981年,牛振华以超龄四岁特招进入空政文工团。当年牛振华二十五岁。

回婉华老师知道他要离开青年曲艺团时说:“要说从师生感情真不想让你走,但那里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我还是放你走吧。”

1981年,牛振华就来到了空政文工团,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很快,他就去了老山前线。当时自卫反击战还没有结束,即使不打仗,还经常有流弹飞过。但牛振华还是坚决地要站在友谊关前照一张相。在广西三个月总共演了一百多场,除了给战士们表演外还给当地的老百姓演。十年时间,牛振华走遍了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天涯海角,他的足迹留在了各地的边远山区,留在了各地的边防哨卡。在空政文工团期间,对牛振华影响最深的还有著名演员、编剧赵连甲老师。牛振华当时的喜剧小品都出自他的手,“我和他合作的时候,赵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4)

牛振华说:“1981年之后这十年是事业发展的十年,是成家立业的十年,是艺术上不断前进的十年,是我艺术生涯走向成熟的十年。”此言不虚。十年来,牛振华总共创作表演过相声作品八十余篇,其中他创作的相声作品《放心地飞吧》、《一路风波》、《阴差阳错》、《产房门前》、《新货郎》等先后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所创作表演的相声荣获多项全国性大奖。

尤其是他和蔡明等合演的喜剧小品《牛记包子铺》,与冯巩合演的《面的与皇冠》等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影视:三个男人一台戏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大家比较喜欢的喜剧演员牛振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我艺术道路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还在食堂里做饭,我永远感谢他们。———牛振华

牛振华的伯乐不仅在曲艺界,而且还在影视界。在影视界,牛振华的第一个伯乐是著名导演谢添。1987年,冯巩、牛振华等数人一起到导演谢添家去玩。当时谢添正在执导电视剧《那五》,正在跟副导演商量该剧配角索七的人选。谢添问:“这个配角怎么现在还没定?”副导演说:“很难找呀。”这时冯巩、牛振华一行到了。谢添看了牛振华一眼:“你不是很合适吗?就你来演吧。”牛振华说:“我行吗?我没有演过戏。”谢添说:“没事,没事,你回去把头剃了就行了。”牛振华把头剃了之后再去找谢添,谢添一看说:“行了,行了。”于是牛振华就进入了《那五》剧组。牛振华说:“这是我第一次‘触电’,真是没有底,好在谢导在现场手把手地教我。谢导说:‘肥牛,你表演不错,很松弛。’他这句话让我觉得找到感觉了:影视表演是这样的。”既然牛振华“找到感觉了”,他片约如潮,于是有了在《悲栗情》《人间万象》《定时炸弹之谜》《大马路小胡同的爱情故事》《都市和尚》《开心阿Q》等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牛振华越拍越上瘾,欲罢不能。

但一个矛盾出现了。因为此时牛振华还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空政文工团规定不允许团里的演员随便接戏。经常有人找牛振华拍戏,牛振华说:“行,但你要经过我团领导同意。”于是剧组制片主任拿着合同和介绍信,去找文工团领导,希望配合。团领导说:“不行。”对方问:“为什么不行?”答曰:“牛振华在待命。”

在多次沟通无效后,牛振华最终选择了离开。谈起当时的感受,牛振华说:“我虽然有点舍不得这身军装,但是我还是觉得必须离开这里,我在部队的十年,是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我把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我觉得无愧于部队了。”

1991年,牛振华正式转业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转业的时候多少有点伤感,因此他没有领转业费,但特地领了一套军装,作为戎马生涯终结的永久纪念。

1992年,就在他离开部队的第二年,牛振华的影视生涯中的第二位伯乐出现了,他就是著名导演黄建新。

1992年,牛振华、冯巩一行到导演黄建新家去玩。黄建新正在执导电影《站直啰,别趴下》,冯巩是主演。谈到配角个体户张永武的人选,黄建新说,“副导演给我找了一个叫什么华的胖子。”冯巩说:“不会就是牛振华吧。”黄建新看着这个牛振华说:“应该是吧,我觉得挺合适的。”就这样,牛振华随着剧组到了西安。副导演一看牛振华对导演说:“我给你推荐的不是他,而是北京人艺的梁冠华。”但此时似乎“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就将错就错了,但另外一个问题凸现了,这部电影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居然由两个相声演员担任了,究竟是在拍电影还是演相声呀,于是有人建议把牛振华换掉。但黄建新说:“我相信这个‘肥牛’绝对能演好这个角色!”黄建新的信任、牛振华的天赋才情和不懈努力,消解了别人对“相声演员”的怀疑,使该片在1993年先后荣获哈尔滨电影冰雪节银奖,首届中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1993年中国电影“十佳”第一名,中国电影政府奖,香港电影首届十大华语片奖等众多奖项。

谈起《站直啰,别趴下》张永武这个角色,牛振华说:“他是改革开放后的最早的个体户,他辞职下海经商逐渐取得成功。在他身上,有很多市民的陋习,也有勇于开拓、为人善良的一面,人物比较丰满,这个角色是在此之前电影史上没有的,所以我怎么演都可以。”

黄建新对牛振华的评价是:“牛哥相声不错,演戏也不错。我的下一部片子《背靠背,脸对脸》就由你来主演吧。”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5)

牛振华马上被《背靠背,脸对脸》的剧本吸引住了,但该剧迟迟不开机。牛振华很明确地告诉自己:“这是我生平的第一个主角,绝对不能错过。”怎么办?一个字:等。因为怕错过该片拍摄档期,牛振华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推掉了所有工作任务以外的演出和其他纷至沓来的片约。

牛振华说:“该片根据著名作家刘醒龙的小说《秋风醉了》改编。黄导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非常准确,整个影片组合起来后让你感到非常舒服,带给你立体的视觉冲击,我觉得比原著更好,该片深刻在哪儿?深刻在它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恰恰写了一群小人物,相互之间的争斗,但当‘我’一切都看开了,不再指望由副科转为正科时,突然之间戏剧性地被‘转正’。”

牛振华说:“《背靠背,脸对脸》片长为两小时十三分钟,你只要坐下来看,一点都不觉得长。看完后就沉默,人怎么会这样,但仔细一想,人就是这样。该片最闪光的地方,就是真实,真实就有魅力。”

牛振华凭借《背靠背,脸对脸》的出色表演,先后获得1995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表演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首届中国珠海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上海“十佳”影评人最佳男演员奖等众多奖项。

接着,牛振华又跟黄建新合作了《红灯停,绿灯行》。

牛振华说,他在影视界的第三位伯乐就是著名导演杨亚洲。他所演的那些影片是黄建新和杨亚洲联合执导的,后来杨亚洲还成功执导了他策划的《牛哥的故事》、《伴儿》、《别了冬天》等电视剧。

黄建新导演的“牛振华三部曲”吹响了牛振华在影视领域纵横驰骋的号角。他先后在《狂吻俄罗斯》、《西门警事》、《宋氏三姐妹》、《谁说我不在乎》、《阿郎在北京》、《浪子大钦差》、《伴儿》、《财神传奇》、《七品钦差》、《好梦可圆》、《越活越明白》、《庖丁奇谈》、《别了,冬天》、《福星高照》等影视作品中有出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前,牛振华和吴奇隆、李绮虹、景岗山等人联袂出演的大型武侠剧《丝路豪侠》,牛振华首次在剧中演一个武林高手。

回顾自己的演艺经历,牛振华说:“对于我这样一个演员来说,我的天赋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我是属于比较勤奋的,勤奋在哪些地方?眼勤、耳勤、手勤,这些地方弥补了我的缺憾。我觉得我在演艺界还是比较成功的。”

谈起下一步打算,牛振华说:“下一步打算有两个项目,第一是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一部现代都市轻喜剧《快乐牛哥》;第二是和中国妇联下属的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联合拍一部百集的关爱儿童的节目《为了明天》。”

牛振华在演艺圈的日子是不断遭遇伯乐的日子。谈起众多的伯乐,牛振华说:“圈里人说牛哥运气好,或者说牛哥人缘好,我想这些都是朋友、老师、前辈对我的无私帮助,这就是所谓的贵人相助吧。我感谢杜湘、郭海泉、刘兵、回婉华、赵连甲、谢添、黄建新、杨亚洲等和其他所有的真诚帮助我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大家比较喜欢的喜剧演员牛振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我艺术道路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还在食堂里做饭。我永远感谢他们。”

———谨以此文悼念英年早逝的牛振华,他的胖胖的笑脸将永远活在我们广大观众心中。

站直了别趴下演员牛振华(一路走来千里牛)(6)

牛振华艺术小档案

汉族,1956年出生。

学历大专,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

1978年考入北京说唱艺术团从事相声创作及表演。

1981年考入空政文工团继续从事专业相声创作及表演。

1991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

十几年来共创作表演过相声作品八十余篇,在《曲艺》、《辽宁群众文艺》、《天津演唱》等刊物上发表过;《放心地飞吧》、《一路风波》、《阴差阳错》、《产房门前》、《新货郎》获1986年全国相声大赛“荧屏奖”,《阴差阳错》荣获1986年全国相声大赛优秀奖。

在表演上,获过1983年全国部分省市相声邀请赛最佳表演奖;1985年全国专业相声大奖赛“荧屏奖”;1989年全国专业相声大奖赛优秀奖;1989年全国青年相声大赛金奖。

电视剧、电影

1987年《开心阿Q》十八集

1988年《悲栗情》十二集饰演金凤的丈夫

1988年《那五》六集饰演索七

1988年《人间万象》六集饰演侯可人

1988年《定时炸弹之谜》两集饰演王科长

1990年《大马路小胡同的爱情故事》十二集饰演摄影师

1991年《都市和尚》饰演厨师长

1992年《站直啰,别趴下》饰演张永武

获奖情况

1987年《那五》获全国优秀电视连续剧一等奖

1989年《掌声磁带》获全国优秀短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获哈尔滨电影冰雪节银奖,首届中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中国电影“十佳”第一名,中国电影政府奖,香港电影首届“十大华语片奖”

1995年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获中国电影家协会表演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首届中国珠海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荣获上海“十佳”影评人最佳男演员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