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了,真是舍不得这段感情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可以过啊。

——百度贴吧“七年之痒”的网友留言。

  假设两个人相遇,甜蜜的爱情发生了。

  那么这段彼此迷恋的甜蜜能持续多久呢?

  或许七年是一个极限也是一个分界线。

  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和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这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

  结婚七年了,今年离婚;恋爱七年了,今年分手。

  很多婚姻感情都在第七年陷入严重危机。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

  那么这个第七年,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人生有两个童年。第一个童年是六年;第二个童年,也是六年。

  我们至少有两次童年。

婚姻还有七年之痒(七年之痒婚姻是第二个童年)(1)

  一次是零到六岁,一次是爱情。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时零到六岁。心理学理论认为,六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成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六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会再现我们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童年的时光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愿望也会出现。

  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设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被改变了。

婚姻还有七年之痒(七年之痒婚姻是第二个童年)(2)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也就是人格基本定型时,是六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六岁的孩子跟五岁的孩子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差距可能就是,六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

  他们学会了接受现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

  不过改造的梦想并没有消失,而是深深压抑在了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六年极可能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把上一个童年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的渴望唤醒。于是我们把这种渴望投射在恋人身上。

  像六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恋人。

  但到了第六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他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这时候理想与现实造成的巨大反差,会令我们的心理难以接受。

  能够熬过这种心理反差的人很少。

婚姻还有七年之痒(七年之痒婚姻是第二个童年)(3)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没熬过“七年之痒”的人很多。

  能够熬过的人,早就放弃了改造对方的期望。能够看到真实的对方,而不是自己幻想或者期望的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