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秦国推行了19年的变法,他的措施都收到了奇效。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报了私仇之后,从国家利益考虑,仍然按照商鞅定的变法规则往前走。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后来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为相,除了停止排斥商人和游说之士以外,其余也都延续不变。这些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1)


商鞅变法可谓惊天动地,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回。商鞅的主张无比激进。商鞅从来没有考虑过改革要循序渐进这一说。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他要在短时间内将秦国全盘改变。商鞅变法禁止国民议论,不仅是诋毁变法的人,就令称赞改革的人也一律处罚。商鞅要的就是让所有人彻底闭嘴,朝廷说什么下面就得做什么。如此激进的改革,商鞅竟然成功了。这与秦国旧势力比较小有关,因此没有像李俚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遇到极大阻碍。吕思勉说过,秦国开化比较晚,所以当时民众还比较听话。不管怎么说,商鞅变法对秦国来说确实是一次开天辟地的改革运动。以前秦国地处偏远,默默无闻,落后而贫穷。各国都瞧不起他,尤其是受到它的邻国魏国和楚国的欺负。中原大国谈到秦国的时候,都将其称为夷狄。可是经过商鞅19年的变法运动,一个崭新的秦国,一个军事力量强大的秦国,出现在战国舞台上。改变了之后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2)

我们说商鞅变法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幕后君主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要知道一次改革,要面临诸多压力,而这些压力都是由他的君主秦孝公来承担。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就曾有志于振兴秦国,可惜壮志未酬。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后,立下宏图大志,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实现秦国霸业。刚刚继位一年,秦孝公就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人才。出生在卫国,后来在魏国任职的商鞅闻声而至。商鞅一直觉得自己怀抱绝世之学,而没有遇到明主。这次他决定到秦国来碰碰运气。商鞅到秦国之后,经过与秦孝公的几次磨合,终于受到充分信任,君臣一心,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3)

开始变法之前,秦孝公召集文武大臣,开会商讨改革方案,结果遭到强烈反对。商鞅对秦孝公说,旧制度已经不能富国强兵,就应该废止。高出常人的举动,本来就会遭到世人反对。愚昧的人往往在事情已经发生了之后还没有看明白,而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萌芽的时候就观察到了。因此不能和民众讨论事情的开端,只能和他们享受成功的结果。商鞅又和那些贵族保守势力进行舌战,其中甘龙说,官员和老百姓对于传统的东西都很熟悉,如果非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大乱,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对。商鞅回答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代代不同,却都创立了王业,春秋五霸也是如此。有头脑的人就应该创新,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可以,不必效法古代。这时候杜挚发言,他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换器具。我没有看出我们的制度有什么大的问题,我们何必要变法呢?商鞅反驳说,商汤、周武兴起,正因为他们不拘守古法,而殷纣、夏桀的灭亡,正因为他们不改革旧例。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秦孝公终于下了决心,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直接对孝公负责,草拟变法方案。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4)

商鞅将变法分成两步推进,在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分别在“战”和“农”两方面实行改革。其中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一、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五家互保,十家相连。大家每天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如果发现了间人而不告发,就要判处腰斩。告发者和斩首敌人一样重赏。二、组建地方政府系统。全国设立41个县,县直属中央。这是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开端,创造了崭新的政治结构。三、废除以前的贵族、官员级别,重新制定20级爵位。四、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第一等功劳,立了战功,还赏赐田地。五、用最大的力量奖励战功。凡是没有立过战功的贵族,一律废除爵位。按照战功来确定级别。而且规定被封侯的贵族宗室只是收取食邑内的租税,不管民事。从此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地主制度的秦国。在经济方面:一、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商鞅把那些游说之士也归入“末流”、“游民”一类,不准许他们进入秦国。与商鞅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当时农业也占有经济的很大成分,但由于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使得西方民间的商业欣欣向荣,这是早期中国与西方的一个巨大区别。二、开疆垦田。号召民众们在荒野上开辟新的农田。还挖邻国的墙角,让邻国的老百姓也到秦国的土地上来耕种。如此一来,扩大了秦国的人口。三、统一度量衡。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生活方面:一、严禁私人斗殴。二、强迫民众学习最低限度的礼仪,彻底改变秦国落后的风俗。三、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就要强制分家。四、按照等级尊卑,规定穿不同的衣服。五、焚书坑儒。商鞅时期的焚书给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了头儿。要想把野蛮的秦国,一夜之间改变这么多。商鞅也知道难度很大。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在陕西临潼的南门,立了一根木柱。下令说能够把木柱拿到北门的人赏给他10镒黄金。刚开始人们都不信,后来有个小伙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柱子拿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兑现了承诺,这样一来,人们开始信任官府。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5)

那些反对新法的人,故意给商鞅出了个难题。他们唆使11岁的太子驷窝藏罪徒,触犯法律。如果商鞅处罚了太子,无疑会与后世之君结下梁子。如果商鞅假装不知道,那么新法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商鞅想出了应对之策,他对秦孝公说,太子年幼,而且又是王位继承人,不便施法。于是就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商鞅还训斥了太子,烧掉了太子手中的儒家经典。这件事情为商鞅留下了后患。此事传遍了全国,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都不敢说话了。商鞅又处罚了一批触犯法律的贵族,变法再也没有任何阻碍了。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6)

商鞅掌握大权之后,一直寻找机会攻打魏国,既为秦国报仇,又能够报了自己的私仇。以前魏国的实力强过秦国,他们抢夺了本来属于秦国的黄河以西的地区。当年商鞅在魏国任职的时候,屈于人下。魏国的相国公叔痤临死之前,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看不起商鞅,因此没有重用他。但是也没有听从公孙痤的话,如果不中用他,就将他杀死。公元前354年,秦国开始出兵小范围的与魏国交战。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军队大举讨伐魏国。就在一年之前,魏国刚刚与齐国大战,齐魏马陵之战,魏国惨败,魏国大将庞涓被杀。这时魏国还没有恢复实力。这次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败。被迫将河西大部分土地割让给了秦国,还把国都也迁到了远离秦国的大梁。这次大战,秦国向各诸侯国展示了自己强劲的实力。商鞅为秦国雪耻,秦孝公非常高兴,亲自出迎。也就是这次,秦孝公分给了商鞅15个邑,还赐给了他商君的称号。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7)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这时候一个叫赵良的人突然拜访商鞅。赵良说,这么多年你在秦国推行严刑峻法,得罪了不少贵族。每次出门,都带那么多保镖护卫,不就是害怕别人加害你吗?现在国君病危,你还不如趁这个时候主动请辞。把土地还给国家,劝国君重新重用那些贵族。然后找个人稀少的地方安度晚年。商鞅也察觉到了事情不妙,但是又仔细一想,就算按照赵良说的做了。太子就能饶过自己吗?再说自己这么多年为秦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说不定太子会有所顾虑。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当年被商鞅惩罚的太子的两位老师,指控商鞅企图谋反。商鞅跑到魏国边界,魏国不肯接纳他。他又仓促跑回去召集了一小部分人,但最终兵败被捕,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创立的制度并没有被废除。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商鞅变法始末不为人知的故事)(8)

商鞅变法,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全盘肯定。尤其是后来,“评法批儒”和“批林批孔”的需要,把商鞅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商鞅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的一些做法也有不足取之处。比如商鞅推行连坐制,这样残酷的刑罚国民又怎么能受得了呢?还有商鞅彻底压制异见,让所有人闭嘴。这与两百年之前的郑国子产相比,似乎有所不足。商鞅主张愚民,他认为老百姓一门心思把地种好就行,不能读书,不能有知识。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长期停滞不前,创造力贫弱,现代化进展迟缓的重要原因。据后来史学家统计,当时秦国的全部剥削两约占农民总劳动量的4/5。所以当时国家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农民日子并不好过。商鞅的目标,是要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军事强国,毫无疑问这一点他做到了。是后来秦国统一之后二世而亡的事实证明,秦朝统治集团残酷压迫的制度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