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说个身边事,希望所有人都能认真看完并重视起来。

趁着端午放假,我约了几个好友一起聚餐,

本来唱着小曲儿,弹着吉他,氛围还挺好,但几杯酒下肚,突然有人提到老张,大家瞬间沉默。

老张是我们很要好的一个朋友,以前还一同摩旅,挥洒过青春和汗水,但奈何成家立业后,要养老婆孩子,就老老实实回大厂上班了。

看朋友圈经常是抱怨任务多、压力大、常加班,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泡面饼干之类的乱吃。

后来查到胃癌晚期,36岁就去世了……

还有年迈父母未能尽孝,房贷压力陡然落在收入不高的妻子身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面对身边好友一下子就没了的现实,说实话我到现在仍然难以置信!

后面又继续聊到父母催婚的话题,开始大家都装作不介意,说自己年轻,没必要着急。可当谈到父母的身体时,大家的语气马上就弱了下来。

自己仗着年轻可以多撑几年,而父母呢?五六十岁的年龄,身体也在变差,又有多少时间由着你的性子来?

还记得我曾经看过有个采访《如果有一天,你生了一场大病》,里面问到几位父母: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治疗费用超过多少你会放弃?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1)

父母们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分:父母永远不会放弃孩子的。只要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都无所谓。

可反之,如果是父母自己生病了呢?他们会给自己治病花钱多少?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2)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3)

治疗费不够,有的父母直言:“那我就不治了,反正早晚得走。”“能不给孩子添麻烦绝对不添!”

我无法想象他们最亲近的人有多么难受,也无法体会他们多么心如刀绞。

但随着这两年,迈过30岁的关口之后,突然发现身边的意外和生病的人变得多了起来。

朋友圈里的众筹链接越来越多——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亲人。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在为自己的母亲水滴筹,我知道给个200块钱解决不了什么,只能希望更多人帮到他。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4)

虽然不想承认,但眼前划过的这一条条众筹信息就像一记又一记锤子,不断敲打着我们,警示着我们,提醒我们:生命很脆弱,我们的生活更脆弱。

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见过,在公立医院里,患者治不好病或者家属付不起钱、跪求医生救命的场景。

说句实话,如若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拉下面子,把自己的伤口毫无保留地撕开来给大家看?

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一场大病到最后,很多时候不是生与死的厮杀,而是贫穷与富有的对决。

拿常见的癌症治疗来说,住院费、营养费、护理费、设备使用费等,随便一圈下来,就能轻易地将一个家庭几代积蓄全部没收。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5)

有人可能会觉得太夸张,肯定是艺术渲染,真遇上大病还有社保兜底,哪有这么惨?

实际上,现实远要残酷。

有位当医生的朋友告诉我,虽然医疗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

但战胜重疾的背后,除了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金钱的支撑!

尽管我们有完备的医保体系,覆盖13亿以上人口,农村有新农合,城镇有职工。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保报销是有范围的——未达到起付线,不报;超过封顶线,不报;个人自付和自费部分,也不报。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6)

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还好,遇到癌症这样的大病,医保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帮我们快速灭火。

而像癌症、急性心肌梗塞等此类高发重疾,为达到好的疗效,往往要用到进口药。

但80%的进口药不在报销范围内,剩余的20%报销比例又十分有限。。。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隔离期间看得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

其中有一期讲33岁的复旦大学女博士闫宏微。在人生最幸福的日子里,却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最凶险的那种。

靶向药,几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她跑到香港买帕博西尼,一盒30000块,21粒,平均一粒1400块。

挣个小钱真的不容易呀(赚的那点钱算个毛)(7)

不敢想,在这样的花销下,就算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家庭,都难免变得灰头土脸,更何况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呢?

命是活生生的温热,需要冷冰冰的钱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