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十条(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1)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都成倍增长。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目前虽然略低于这个水平,但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

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并不是随着他的长大就消失,有些会进入成年期,比如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到成年的时候,他变成一个成人的多动症,有些孩子会伴有一些品行问题,后来变成有反社会行为问题,有部分会伴有情绪障碍,那这部分病人是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产生的疾病,还有一个我们比较关心的——游戏成瘾,在最新的诊断标准中,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入精神疾病的范畴。

一、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其实孩子早期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他们的一些表现就在发出求助的信号。他情绪是不是特别急躁,或特别不开心,特别烦躁,那这一个是情绪问题,然后有些行为,比如说他是不是品行不好,有跟平时不一样的行为表现,第三,了解的是这个孩子有没有一些社会适应功能上的问题,比如说他学习上是不是出现了很多困难,人际交往有困难。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早寻求专业帮助,去筛查评估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什么时候该去看心理医生?

如同我们的身体很难一直保持健康,难免生些小病一样,心理难免也会“生些小病”。而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外部社会环境。比如,当我们因为考试失败被老师痛骂时,我们的情绪十分低落,自尊感降低,挫败感强烈。导致我们在近一段时期内心情糟糕;或是当身边的亲人离世,巨大的悲痛让我们无法自拔,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无法集中注意力。

身体上生了病,我们便自己调养或是寻找医生。同样地,心理上的病,我们也应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反应,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在一段时间内便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调整到心理健康的状态。而有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回到心理健康状态。这个时候,便可去寻找心理医生了。

然而,许多人却将“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等同,认为只要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得了精神病,因而非常忌讳去进行心理治疗。这是大错特错。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不能合理疏导,久而久之,极有可能演变为精神疾病。早期去看心理医生,便是为了防止情况恶化,这与身体不适去找医生看病是一样的道理。要知道“看心理医生”≠“患有精神疾病”

四、什么时候该去看心理医生?

1.家庭方面: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遇事以商量的口吻与他们沟通,避免简单粗暴的命令。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要有技巧地引导其改正,一定不要嘲笑、挖苦,防止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方面: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要润物无声,多组织课外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除了学习之外,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3.社会层面:要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减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波及到学校,避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

五、青少年自身要如何调节?

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对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能够抵制,出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在遇到问题时要寻找帮助,要承认它、面对它,保持阳光的心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与积极的、向上的同伴交流,减少顾虑、增加信心,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深呼吸、体育锻炼、冥想,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或者增强对压力的承受,或者对不良困扰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如果有问题自己克服不了,就要寻找专业的帮助。

资料来源:区爱卫办

编辑:陈思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