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1)

1月24日,在茂县黑虎羌寨山顶,羌族老人杨永德(右一)和村民们奏响传统鼓乐,祈求返乡亲人一路平安。新华社记者 卢宥伊 摄

新华社成都1月31日电题:春运观察:“小黄车”上的最后一里归家路

新华社记者

中国西部,岷江上游河谷,小雪初晴。羌族老人杨永德和余二香夫妇采办了大包小包的年货,正在茂县县城内岷江大桥旁边的空地上等“小黄车”。

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杨永德夫妇来自高山深谷中的黑虎羌寨。险峻山势保护了部族的安全,但也阻挡着人们出行的脚步。杨永德回忆,自己年轻时下山赶集,清晨出发,晚上摸黑也不一定能到县城。

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2)

1月27日,在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农民工服务中心,“小黄车”正在等待从沿海乘长途大巴返乡的农民工。新华社记者 胡旭 摄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今天只简单买了大锅铲、电热毯和电暖炉,因为每天叫了车就能下山采购,二三十分钟就到了,从家到县城只需20元,方便。”杨永德说。

“小黄车”源自四川2020年以来推行的“金通工程”,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内容之一,其构建了统一规范的乡村客运识别体系——全车刷成黄色,统一司机服装。在茂县,“小黄车”每天早上从各乡镇村组发车送客来到县城,下客后来到邮政物流仓配中心,领取送往各乡镇村组站点的邮包,再汇聚到县城中心位置的岷江桥头停车区等候村民。

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3)

1月24日,在茂县快递物流仓配中心,“小黄车”正在领取送往村组的邮包。新华社记者 胡旭 摄

今年春运持续40天,预计中国旅客发送量将达11.8亿人次。疫情防控背景下,短时间内完成如此之巨的人口腾挪,将极度考验国家的基建水平和组织能力。而群众需求从“走得了”升级到“走得好”,也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

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4)

1月24日,“小黄车”行进在前往茂县的黑虎羌寨途中(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54岁的四川泸州农民何光荣记得,1997年春节,他带着十几包行李,先坐火车到重庆,再从重庆转车到合江县城,再转车到乡镇,最后步行回家。2012年前后,合江开行了直达务工地的超长客运卧铺车,要连开三天三夜。

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5)

1月27日,送何光荣夫妇回家的“小黄车”穿行在雨雾中的乡村公路上(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而今年,历时20多个小时,何光荣夫妇从广东东莞回到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大土湾村家中。从虎门一家制衣厂的厂门到大土湾村家门,约1400公里,只需单人480元就可“一票直达”。

走过最长的路是春运的回家之路(春运观察小黄车)(6)

1月27日,在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农民工服务中心,从沿海乘长途大巴返乡的农民工正有序排队登记。新华社记者 胡旭 摄

从长江边到岷山间,从海拔300米到海拔3000米,四川34.7万公里的乡村道路上奔行着2.9万余辆“小黄车”。作为外出务工大省,春运期间,“小黄车”和长途客运大巴无缝接驳,承载了四川农民工返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运送返川农民工近5万人次。(记者卢宥伊、胡旭、杨进、谢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