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王玉姣】7月16日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时段就此开始。对于现代人来说,空调、冰箱、电扇皆可让人凉爽。缺少这些高科技的古人,度夏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有应对之策。7月18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探寻古人防暑高招,感受古人消夏智慧。

消暑瓷枕创烧于隋,流行于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因此,古人消暑时便用到了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便是瓷枕。

古汉台博物馆参观心得(到市博物馆感受古人消暑智慧)(1)

褐彩虎形瓷枕

市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样式的瓷枕,其中褐彩虎形瓷枕和白釉瓷象枕较为引人注目。

褐彩虎形瓷枕为金代文物,1985年在鹤壁集瓷窑遗址发掘,高10.3厘米,长34厘米,宽15厘米,整体为虎形。这只“老虎”两眼圆睁,作俯卧状,尾回收于身,枕面饰白釉褐彩花卉,虎身为黄釉褐彩条纹。该瓷枕纹饰线条流畅,纹样舒展,反映了金代工匠娴熟的技艺。

白釉瓷象枕为五代时期文物,高7.8厘米,长12.8厘米,宽8.6厘米,上下均呈平板状,中部为一立象。这只“小象”十分可爱,它两耳向后,两眼前视,长鼻卷曲,四肢稳立,呈负重状,象身施白釉,象眼则用黑釉加点,显得炯炯有神。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制作,宋金时期瓷枕烧制技艺逐渐提升,已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老百姓防暑降温的神器。”市博物馆保管部蒋树森介绍,一般来讲,瓷枕中间是空的,表面是釉面,两侧有小孔,空气可以流通,从而收到透气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中原地区因产象而获名,崇虎文化也是中原地区鲜明的特色,所以,这两件瓷枕都有着浓郁的中原特色。

古人喝茶消暑,瓷注、瓷盏显茶文化魅力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见,当时饮茶之风是非常盛行的。古人不仅以饮茶解渴、消暑,还形成了茶文化。

古汉台博物馆参观心得(到市博物馆感受古人消暑智慧)(2)

黑釉瓷盏

市博物馆馆藏的黄釉瓷注和黑釉瓷盏便是典型的茶具。瓷注也就是陶瓷茶壶;瓷盏则是饮茶用具,也就是茶杯。清代的孔尚任在《桃花扇·闹榭》中记载:“楸枰停鬭(dǒu)子,瓷注屡呼茶。”此外,古人在饮茶时颇为讲究,不同品种的茶,所用的茶具颜色也不同,例如,绿茶和青瓷、白瓷茶具搭配,黄茶与白瓷或黄釉瓷茶具搭配。

黄釉瓷注为唐代文物,高20.8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厘米,1981年在我市的西寺望台村收集。黄釉瓷注的外型为唇沿,短颈,圆肩,肩有双耳,两耳间有一鋬和弦纹短流,平底,通体施黄釉不到底,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实用。

黑釉瓷盏也为唐代文物,1976年在鹤壁集瓷窑遗址发掘,它高3.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1厘米,外型为圆唇,敞口,浅腹,平底,通体施黑釉不到底。瓷盏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文献资料记载,瓷盏在东晋时期已有制作。唐时茶盏为“瓯”。陆羽《茶经》中写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此外,白居易也在《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一诗中记载:“烟香封药灶,泉冷洗茶瓯。”

“凉白开”解暑经济实惠,双耳瓷罐提携方便

在古代,若是寻常百姓没有能力饮茶消暑,那“凉白开”可就派上了大用场。

古汉台博物馆参观心得(到市博物馆感受古人消暑智慧)(3)

黑釉双耳瓷罐

市博物馆馆藏的黑釉双耳瓷罐便是盛水佳器。双耳瓷器一般在古代属于生活日用品。双耳造型主要是便于提携方便,在瓷器的双耳部穿上绳索后,冷热水均可盛装提携。双耳造型还具有装饰功能。

黑釉双耳瓷罐为金代文物,1978年在鹤壁集发掘,高14.3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6.6厘米,外型为直口,圆唇,短颈,颈至肩有对称双耳,圆腹下收,矮圈足,通体施黑釉不到底。

这件黑釉双耳瓷罐釉色光亮,曲线丰满匀称,容量虽大,却无笨拙之感,表明了鹤壁窑在黑釉瓷的烧造方面技法已相当娴熟。

鹤壁窑是河南地区一处唐宋金元时期规模较大的民窑,也是磁州窑系规模最大的窑场之一,宋金时期是鹤壁窑发展的繁荣期。已发掘的考古资料表明,鹤壁窑烧制的黑釉器,釉色晶莹光亮,可鉴人影,其工艺居于各釉色之首,器物坚固耐用,具有民间用瓷的典型特征。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文物寄托着古人追求美好浪漫生活的情怀。”采访结束时,一位市民一边欣赏这些古人消暑器物,一边发出这样的感慨。(市博物馆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