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图文打卡挑战#董仲舒,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可忘记的人物,提到他很多人就会想起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独尊儒术背后,却是“天人相通”和“春秋大一统”思想,其目的是加强皇权,而察举制度为中小地主阶级提供了入仕之路。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1)

西汉从刘邦建立之后,一直秉承休养生息的国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这时候的西汉王朝和当初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情况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经济的繁荣,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因此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加上大一统,政府要有所作为成为了主流的声音,因此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掌握了话语权。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2)

董仲舒就是那个推动儒家思想取代黄老之术,成为统治阶级主流思想的重要儒家人物。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年轻时就博览先秦诸子的著作,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也很有建树,在汉景帝的时候,就成为了博士。到了汉武帝继位,他有凭借自己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汉武帝的信用。他的政治主张用儒家思想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一套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天是有意识的,是超自然的,人和天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3)

接下来他又说天下是受命于天的,他所拥有的一切生杀予夺的权力,都是上天赋予的,违背了皇帝的意志,就是违背了上天的安排,就要受到惩罚。他在这里神化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任何人都不能违抗皇帝的命令。在汉武帝以前,从刘邦开始就一直为加强皇权而努力,作为皇帝内有外戚专权和宗室诸侯干政,外有匈奴人袭扰虎视眈眈,哪有时间研究理论呀!刘邦那个真龙之子和赤帝之子,算是为自己上位找的理论依据,但刘邦肚子里那点墨水,和大儒董仲舒无法相提并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通”理论,算是把这个“君权神授”理论依据彻底坐实了。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4)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言行都是为了汉武帝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汉武帝急于加强集权统治,他就提出这么做的理论依据,让汉武帝有了思想上的武器,这可比刀剑要厉害多了,刀剑伤害的是人的肉体,而董仲舒改造的是人的认识。

接下来谈谈春秋大一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师诸侯的目的,提出以“春秋大一统”理论。他极力推崇孔子,并说孔子是顺应天命所做的《春秋》,并且利用《公羊传》进一步阐述了春秋大一统的理论。提出了“诸侯不得专封”,“诸侯不得专讨”,“诸侯不得专地”等等说法来反对诸侯割据。还主张“强干弱枝,大本小末”,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央是主干,为了维护天子之威,必须要把中央做大做强,而作为枝干的诸侯们,权力则应该被弱化。全国政权都应该听从皇帝一个人的安排,不能让诸侯们搞自己的国中之国。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5)

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独尊儒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社会上的学说太多,因此才会让人的思想上产生很多差异和认识的不同,只有确立儒家思想的地位,才能支撑大一统的实现,做到思想统一、认识一致。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6)

董仲舒从中小地主利益出发,向汉武帝提出了建立察举制度的建议。那么在董仲舒提出察举制度之前,汉代朝廷的选人用人是怎么做的呢?汉武帝以前,官僚的来源不外以下三个方面:(一)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子弟可以入为郎中;(二)郡内的小吏,由郡守保举,朝廷选用;(三)富人纳资给政府,可以换得郎的地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官的子弟可以直接做郎中,这个郎中会跟随在皇帝身边,因此可以获得更多晋升的机会,比如卫青、霍去病就是以郎中入仕,而后成为了对抗匈奴的帝国双壁;郡内官吏由郡守保举,而后经过朝廷审核任命,郡守利用这个条件,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时为腐败提供了温床;第三个方式是如果你有钱,可以通过为政府捐钱的方式来获得官位,如果有罪也可以通过交钱来免罪,司马迁就是因为付不起钱,才受了刑罚。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官僚的选拔制度,控制在少数有权力的官僚和富豪的手中。但是这些人被任用之后,其究竟是否有能力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却不得而知。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7)

因此,董仲舒提出朝廷要选拔贤才,而不是庸才,看能力而不仅仅是看出身。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这一建议,把察举制度话,要求各级官员举荐人才给朝廷,如果不举荐就是考核不合格,要罢官免职。后来又进一步细化了举荐人才的标准,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上书。通过这个途径,主父偃为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而公孙弘则成为了从布衣做到丞相的第一人,这都要感谢察举制度,感谢董仲舒这个栽树之人。察举制度的建立,为中小地主阶级入仕提供了途径,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朝廷信用,为大汉朝堂带来了新气象。

董仲舒的大一统有什么不足(董仲舒的三个关键词)(8)

但董仲舒也遭到了他人的嫉妒,由于汉武帝祭祖的地方发生了两场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在对汉武帝预警,因此写好了奏章准备进谏,但是考虑到汉武帝的脾气是翻脸无恩的,董仲舒还拿不定主意。这时候,一个朋友到家里做客,董仲舒就把奏章先放到了一边。这个朋友就是主父偃,主父偃发现了董仲舒写好的奏章,他偷偷把奏章拿走,然后直接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很气愤,本来打算把董仲舒斩首示众,后来考虑到董仲舒里有大功,便将他罢官为民,董仲舒这才才捡回了一条性命,于是他开始不主动过问政治,专心研究学问,干起了教学的老本行,教了十年书,这本书就是《公羊春秋》。主父偃后来被人告发,汉武帝犹豫不决间,公孙弘落进下石导致主父偃被灭族,原来是事出有因,董仲舒和公孙弘关系模拟,没有董仲舒建议的察举制度,哪有公孙弘入仕为相的机会呢?公孙弘对付主父偃,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替董仲舒出口气。

对于董仲舒,班固在《汉书》中对其评价极高,他说董仲舒死后,追求功利的耗费一天比一天厉害,汉武帝没有了节制和约束。开边兴利的国策让天下变得空虚虚耗,百姓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国家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