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理解,都停留在“压力”与“苦”上,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觉得“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让人们觉得孩子要想学习好,那么就必须经过一些“艰苦卓绝”的付出。

()(1)

7岁男孩独自做作业,许多父母看到监控下的这一幕泪目了

一名七岁男孩汉堡独自一人录制作业的视频在网上火了。在视频中,七岁的汉堡自己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可能是作业要求孩子录制阅读视频上传,但因为孩子一个人在家,没有爸爸妈妈帮助自己录制。

所以汉堡需要自己一个人一边操作平板录制,一边查看作业阅读,由于汉堡仅有七岁,对于两个动作的协调性存在不足,这也导致汉堡多次录制失败。

()(2)

在多次失败之后,汉堡非常的崩溃,从监控中能够看出汉堡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度哭出声音,甚至做出了想要将课本撕碎的动作。

但是,最终七岁的汉堡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之下,终于一个人独立的完成了这项作业。

孩子该不该承受这种“压力”?

不少的网友看到这一幕,都默默地流下了泪水,纷纷表示作为一名七岁的孩子,不应该承担这种压力。

()(3)

不过,有些网友却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该视频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写作业的常态,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而孩子也正是因为遇到并且独立克服了这些困难,所以才会成长。要是没有这些所谓的“压力”,孩子是根本得不到有效成长的。

确实,有些时候,孩子都不“矫情”,父母为何要矫情呢?

所以,我们并不应该觉得孩子不经历这种压力是好事,而是应该觉得汉堡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状态,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这也说明汉堡的家长是成功的教育者,引领孩子建立了健康的习惯,学会了追求“内啡肽”。

()(4)

优秀的孩子,应该追求“内啡肽”,而不是“多巴胺”

如果你也有孩子,如果你也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像汉堡一样,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坚持,那么一定要懂得引导孩子追求“内啡肽”而不是“多巴胺”。

多巴胺,其实是一种让孩子感到快乐的物质。当孩子的要求被满足时,孩子的大脑就会分泌这种物质,让孩子觉得快乐。

就比如说让孩子吃到自己爱吃的东西、玩到想玩的游戏、看到想看的电视等等。

不过,多巴胺是存在“依赖性”的,因为多巴胺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所以孩子就会对能够引起多巴胺分泌的事件产生“上瘾性”,导致孩子非常渴望做这些事情。

()(5)

有些事情是非常容易激发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所以孩子就会对这些事情更为上瘾,比如说手机、平板、电视等等,这也是很多孩子迷恋手机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家长们想要阻止孩子这种错误行为时,孩子的大脑就会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减少而导致欲望的增加,从而让孩子出现激动等现象。

比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直接没收手机,或是限制使用等等,孩子就可能因此而变得情绪不稳定、暴躁甚至和家长吵架等。

内啡肽也是一种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它可以减少痛苦等负面感觉,它同样是由大脑分泌的,不过内啡肽并不是那么容易分泌的,它需要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之后才会分泌。

()(6)

比如孩子在跑步的时候,长时间连续的运动会让孩子的身体出现累的感觉,但是继续下去的时候孩子反倒会感到一种跑步的愉悦感,这其实就是大脑分泌内啡肽来平衡身体感觉。

还有就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重复遇到难题、克服难题这些过程,孩子的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来平衡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到快乐。

学习并不是一件“苦”的事情,学习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很多学霸的一个秘密,因为“刻苦学习”从而就不是什么“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7)

之所以,不少的孩子感觉学习是一件吃苦的事情,这种感觉多半来自于家长的错误引导,家长先入为主地认为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不断的在生活中被动或主动的向孩子传导这种思想,导致孩子“被吃苦”,认为学习就是一件吃苦的事情,认为学习就是一件难受的事情,认为学习就是很讨厌的事情。

比如很多的高考状元,他们根本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吃苦的事情,甚至还觉得学习是一种兴趣,让自己开心、快乐。

像是贵州高考状元查致远、江苏高考状元高钰、重庆高考状元李智、湖北理科状元柯曦等等,他们并不觉得学习很苦,反倒乐在其中。

()(8)

并且,与其他整天泡在学习中的“勤奋”孩子不同,这些学霸们的生活中,学习时间就是学习时间,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作息、娱乐时间,他们该玩玩、该睡睡,但仍旧成绩拔尖。

很多人觉得不公平,觉得他们是因为“聪明”才会如此轻易地获得拔尖的学习成绩。

但其实不然,他们更多的是真正地认识到了学习的本质,以学习为乐,而不是苦,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都带有积极的情绪与思想,自然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了。

结语

想要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要做的并不是给孩子辅导、补习、刷题,而是要帮助孩子对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苦尽甘来”的感觉,并且逐渐将学习视为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在学习的快乐中主动追求更多的“内啡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