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到了改稻为桑为什么会失败,不管是老百姓的角度,还是统治者的角度,亦或者各级官员的角度,都注定这个国策难以有效执行。

今天还是回来继续讲剧情吧!

胡宗宪把改稻为桑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快速递到了朝廷,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1: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就在嘉靖探望孙子时!

大明王朝嘉靖的性格(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1)

一、哭闹的皇孙

时间已经到了第三集,一开始裕王府就闹翻了天,原来嘉靖帝今天要来看皇孙。

可是这个皇孙就是哭闹不已,怎么也不肯戴上礼冠,众人束手无策,最终喊来了冯保:

“这孩子平时就冯大伴哄得住。”

这是冯保自从打死周云逸,又抢功报祥瑞,最终被吕芳教育一番,并派往裕王府后第一次露面。

从李妃的这句话就能看出,这个冯保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讨好这个小皇孙。整个出场的气质跟该剧开篇第一集判若两人,再也没有那种趾高气昂的神情,而变成了一脸奴才样。

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这个未来的万历皇帝,注定就是一个胡闹啊,只能哄着做事,也酿成了万历皇帝的性格。冯保和李妃对世子的眼神,也就是未来他俩对万历皇帝的眼神,也成为了未来权势最大的三个人。

随后冯保要求自己戴上礼冠,显然李妃不敢做主,从而表明裕王也并不信任这个冯保,但是为了嘉靖帝,忍了,毕竟裕王是一个胆小甚微之人,明明知道冯保打死了周云逸,却又拿冯保没办法,说到底还是那句皇上派来的太监起了作用。

最终世子成功的戴上了礼冠,同时嘉靖帝也到了,众人紧张地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而嘉靖帝面对自己的孙子仍然是一副冷冰冰的表情。

这根本就不像是爷爷看孙子的眼神,从侧面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关系的微妙……

结果大家忙乎半天的礼冠一下子就被嘉靖帝否决了:

“戴它干什么嘛?”

大明王朝嘉靖的性格(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2)

二、朕要赏你

等嘉靖帝进屋坐下后,面对世子,才有了微笑,一高兴,要赏李妃。

结果李妃毫无反应,直到裕王提醒她了,她才恍然大悟,跪下谢恩,并把功劳归到了嘉靖帝身上。

其实嘉靖帝并没有指赏谁,为什么裕王就认为要赏李妃而不是自己呢?

其实裕王心中的那个疙瘩还没有解开,那就是开头周云逸的后台的事,裕王不求有功,就怕嘉靖帝兴师问罪,而且面对改稻为桑国策,他还派了一个谭伦过去参合,是不是嘉靖帝得到什么消息了?

他心中没底,再加上胡宗宪的奏疏已经到了京城,到底嘉靖帝有没有看过,看过后有什么表现?

这些内容,裕王一无所知,所以他整个人都是不在线的,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世子的事,而是自己的事。

结果嘉靖帝一下子就赏了这个侧妃父亲一个侯爵,其实嘉靖帝此举是有深刻含义的:

首先赏李妃父亲一个侯爵,这是无上的荣耀,不仅李妃要下跪谢恩,裕王也得下跪谢恩,只要接受了这个赏赐,那么嘉靖帝下面的这个赏赐,他们就推辞不了:

“今年江浙的丝绸多了,赏十万匹给李妃的家里。”

果然,说完这句话,世子乐了,李妃跪下谢恩了,而裕王整个人愣在了那里!

嘉靖帝先是给李妃家封了候,等于是明着告诉她,世子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随后又拿出丝绸给裕王。也就是告诉他,这次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最后的胜利果实,有你的一份!

裕王怎么办?

不接受的话,不想混了吗?不想继承皇位了吗?

接受的话,好了,浙江的改稻为桑国策,这下子在你这板上钉钉子了,你还怎么让手下人去阻止?

大明王朝嘉靖的性格(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3)

三、吕芳的推波助澜

吕芳其实不为其他人服务,只为嘉靖帝一个人服务,比如后面大旱天,一丝风都没有,他还陪着嘉靖帝在一个门窗关闭的房间修道,汗流不止,甚至还要把嘉靖帝洗脚后的茅台酒拿回去喝。

回到剧情,因为嘉靖帝自己提到了丝绸,所以吕芳马上就想起了严嵩让严世藩托自己办的差事:

“你这就拿着这封奏疏去裕王府,想办法递给吕公公。请吕公公无论如何在裕王府里把奏疏当面呈给皇上,让皇上当时就给旨意。”

此举异常聪明,不管嘉靖帝是支持胡宗宪,还是反对胡宗宪,都将对严嵩等人有利。如果嘉靖帝支持胡宗宪,那么就等于改稻为桑国策不再执行,如果反对,那么就证明严嵩等人是对的,而裕王以后也不敢再掣肘了。

吕芳听到嘉靖帝提到丝绸,马上回嘉靖帝:

“大喜的日子奴才再给主子报个小喜,江浙的织造局这回跟西洋的商人一次就谈好了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先把嘉靖帝的预期提高,让他一下子就欢心了,嘉靖帝正是“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脱口而出问了价格,一听竟然可以卖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这下子高兴了,不过毕竟是嘉靖帝,马上就问到原材料蚕丝供得上吗?

火候已到,吕芳沉吟片刻,回道:

“胡宗宪有个奏疏,本想回宫再给主子看。”

睿智如嘉靖帝,马上明白了吕芳的意思,看来这个严嵩要给朕下套啊,朕才不上当呢,不看,胡宗宪有苦向内阁诉去。

大明王朝嘉靖的性格(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4)

四、人命关天

嘉靖帝本来要回宫的,但是临时起意,决定在裕王府用膳,这下子可打了裕王等人一个措手不及,显然没有想到嘉靖帝竟然赏脸在这里吃饭。

同时,也给严嵩等人一个信号,江山最终是裕王的,也是世子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嘉靖帝的态度就代表了一切,改稻为桑国策还是要继续推行,怎么办?

这是一个摆在严嵩和严世藩面前的一道难题,前有胡宗宪撂了挑子,那么靠正常手段推行也就难以执行了。

于是严世藩定下了“毁堤淹田”的政策。

这时候又出现了黑白画面,就是严嵩把奏疏给严世藩的镜头,镜头中严嵩明显是犹豫再三,最终才这样决定的。

从这个层面上讲,严嵩也被严世藩拖进了沟里,不过黑白镜头下,他的一丝奸笑暴露了一切……

所以,严嵩就是整个事件的幕后凶手,没有他坐镇,严世藩根本不敢这样玩,当然后来严世藩玩大了,严嵩想往回扳,也是回不来头了!

而胡宗宪显然是有些失望的,因为严世藩要背着他搞事情了,而这个事情一搞,将会一发不可收拾!

总结一下:

嘉靖帝看世子的情节,就代表着三方博弈过程,一方代表嘉靖帝,以及他附属的司礼监和地方上的织造局。这一方的主要意见就是,改稻为桑国策必须无条件执行,执行过程有问题,内阁来处理!

内阁又分两派,一派是严嵩、严世藩为首,他们破釜沉舟,打算绕过胡宗宪,玩一个“毁堤淹田”,逼着老百姓卖地。

一派是清流,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继续拉拢胡宗宪,最好浙江再乱一乱,好助他们完成倒严大业,至于改稻为桑推行不推行?它只是倒严的工具好不,即使死了老百姓也在所不辞!

而酿成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严世藩他们,而在于嘉靖帝那种胸有成竹,玩帝王之术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害了受苦受难的千万老百姓!

大明王朝嘉靖的性格(大明王朝中什么时候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5)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前情回顾: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国策不是首创,远在大洋以外的英国也在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