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屋是温馨的港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老屋是温馨的港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我这边有一些鸡蛋、肉,还有少许蔬菜,可以送给有需要的邻居,东西就放在大堂口。”封控期间,位于徐汇枫林街道的徐汇苑的一名年轻人在楼栋群里发出了第一个互助的信号,这也给了楼组长章莉瑛灵感,“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爱心角,大家缺什么需要什么都在群里‘吼’一声,也减少了团购次数,省时省力,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这个点子立即得到了邻居们的响应,不少人主动地拿出了家中的“硬通货”。当得知楼里还有百岁老寿星后,有几位热心邻居还拿出了美味让志愿者送给“老熊猫”。这样一个爱心角在解封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了下去。
// “爱心角”成为邻里关系润滑剂 //
章莉瑛告诉记者,第一个想到捐出物资的是一位叫洪梅的小姐姐,她在纸箱里放了蔬菜、豆制品、蘑菇等等,让大家可以自取,还美名其曰“自由角”。
考虑到独居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楼里还住了一名百岁老人,章莉瑛将这些消息在楼栋群里公布后,顿时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大家争相捐物资。老人走路不方便,就由志愿者将这些物资送到老人家门口。“我们小区是国际社区,有10%的居民是外籍人士,就拿我们住的1号楼为例,所在的楼栋有130多户居民,有加拿大、韩国等洋居民。邻居们太热情,捐的太多了,我不停地喊‘够了够了’。”
有两户邻居是捐物资“大户”,他们邀请章莉瑛上门拿物资,“我当时在门口等了很久,那个邻居从冰箱里整理出了黄鱼、肉等许许多多东西,我都不好意思了,对方说,‘没关系,你帮我去送给需要的邻居’。另一位爱心邻居捐出了鲳鱼、自己包的饺子等,我和志愿者专门送给了百岁老人,是她女儿开的门。”
后来,章莉瑛将“自由角”改名成了“爱心角”,这里传递着米面粮油、瓜果蔬菜等日常消耗品,角里的物资从未见底,爱心始终在累加,邻里关系迅速升温。
章莉瑛回忆说,疫情期间的时候,有段时间没有团购,有人家里缺奶粉,有人缺鸡蛋等,都是邻居互助的。一开始邻居们自己要出门拿取物资,后来志愿者提议说,“为了安全起见,你们少出门,我们来帮你们送”。于是,群里就发起了接龙。有人公布需求,也有人响应。志愿者根据名单点对点将物资送到家门口。
“只要有人家里有多余的东西,都会放到一楼的这个角落,在群里和邻居们讲一声,很快就会被需要的人拿走。原来邻里哪怕是同一个楼层的都未必认识,现在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章莉瑛说,即便是解封后,“爱心角”也成为常态化延续了下来。
// 爱心墙让“大白”被大家认识 //
翻出照片、打开视频,最近在整理疫情期间记录的这些影像资料时,章莉瑛几欲落泪,“真的非常感人”。小区封控期间,楼里的年轻人都冒了出来。但当时大家都穿了“大白”,谁也不认识谁。疫情平息后她希望为志愿者做些什么,就征集了他们的志愿者照片和生活照。解封后打印出来,还在床上试着摆了一个好看的爱心字形。之后,她就在楼下DIY了一个爱心墙。
爱心墙汇集了徐汇苑志愿者的生活照、一线工作照,连出心形的图案,那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缩影。
“我们第一支志愿者小队由楼组长组成,30多人密切配合,迅速行动,做好逐户登门、逐楼通知工作;居民罗勇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热心居民志愿者小分队,对小区内的弱势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关怀和帮助。”不仅如此,曾获徐汇区道德模范提名的章莉瑛在楼道群里发布了募捐倡议,号召邻居们一同守护家园。短短一个小时,就有不少居民接龙“ 1!”据悉,封控期间章阿姨所在的一号楼募集捐款共计33126元,全部用于购买防疫用品、慰问志愿者和坚守防疫一线的物业人员。“他们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保护我们,我们自然也要爱护他们!”
身为小区合唱队指导老师的章莉瑛还在疫情封控期间在几位邻居的帮忙下制作了“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的短视频,她在家中弹琴伴奏,几位邻居远程接力合唱,还有人帮忙制作视频,这个视频放在小区群里后立即引起了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