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吃到甜的李子要靠运气,这一颗很甜,另一颗是酸的,还有一颗竟是水水的,没有什么味道。

有人说,买李子要选好品种,一颗紫红色,又大又圆的李子,一口下去,在口中留下了浓郁的酸,另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李子,反而是纯甜的。

也有人说,李子,入口是微酸的,细嚼后咽下时才能越发感受到它的甜。

李子、西梅、黑布朗、恐龙蛋......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李子品种,你能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究竟哪种更合你的口味呢?

李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李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欧洲李广泛分布于在欧洲、樱桃李生长在西亚和中亚、中国李起源在中国、美洲李等生长在北美洲。其中,中国李和欧洲李是全世界栽培最广泛的两个品种,其次是杏李、樱桃李和美洲李。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1)

中国李

远在5000到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采食李果,而李的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了,是我国传统的“五果”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也曾出土过郁李或欧李的核仁。李树的品种也颇为丰富,晋代人写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扩修上林苑的时候,各地进献的“名果异树”中包括紫李、绿李、黄李等十五种李树,它们大多为中国李的各种培育品种。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总结说李树“结实有离核,合核,无核”,果皮“有红、有紫、有黄、有绿,外青内白,外青内红”,果实“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味道也有甘酸苦涩之分。

浙江桐乡的檇李(醉李),宁波金塘李、福建胭脂李、四川鸡心李、东北秋李都是优选出来的著名品种。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2)

欧洲李(西梅)

大家常吃的西梅,又称欧洲李,与中国李属于“亲戚”关系。

欧洲李是樱桃李黑刺李自然杂交后形成的品种,源于高加索等中亚地区,中国新疆伊犁也有野生种存在。其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如今在欧洲、北美和南非都有广泛栽培,现我国新疆也有种植。

※新疆野生欧洲李生长于新疆伊犁地区天山野果林天然植被中,是珍稀濒危的野生果树资源,其与人们栽培的欧洲李有着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我国约从1984年后引入种植欧洲李,一开始鲜有人知,都是作为“贵族”水果来对待。目前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西梅产区,由于新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梅秉承了新疆水果的一贯优良特点——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3)

黑布林

黑布林又称黑李子,从美国引进,是李子的一种。其名源自英语“ black plum”的意译,即黑李,音译:黑布林。

黑布林其实是由中国的李子和英国的李子杂交而成,所以黑布林还是保留了普通李子的一些特性。黑布林和普通李子相比,含糖量更高,吃起来更甜,李子偏酸味淡;一般熟透的李子是软的,黑布林果肉较硬,吃起来是脆的;李子易烂,黑布林易于存放。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4)

杏李

除了传统的李子之外,市面上还有一种杂交的“杏李”。

“杏李”指的是杏和李种间杂交新品种的简称,特点为以李子基因为主,口感品质多接近于李子,含李基因75%以上,杏基因25%以下。

杏李目前引入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恐龙蛋、味帝、风味玫瑰、味王、风味皇后、味厚等。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5)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6)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7)

梅蓝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8)

晚熟鲜食品种。果实长椭圆形,果皮蓝色,果肉黄色,纤维中,味酸甜,汁多,微香,平均单果重7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5%,可滴定酸含量1.25%,栽后第3年挂果,4-6年进入丰产期,连续结果能力强。成熟后不易落果。

成熟期:9月中旬成熟。

优点:晚熟、个大、抗性强。

适宜地区:适宜吉林以南区域栽培。

红蜜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9)

晚熟鲜食品种。果实圆形,单果重100g,果实红色,果肉黄色,汁液多,果肉致密,纤维中,味甜微酸,无涩味,香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品质上;核小,果实可食率98.5%;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丰产。

成熟期:8月末至9月初成熟。

优点:品质优、晚熟、个大。

适宜地区:适宜吉林以南区域栽培。

一品丹枫

又红又大的青李子(李子不可错过的绝绝)(10)

晚熟鲜食、观赏兼用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15.9g,果皮紫红色,果肉红色,叶片红色;果实品质好,风味酸甜、肉质松软、多汁、初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具有抗寒性强、抗李子红点病、细菌性穿孔病,早果性强,落叶晚、挂果时间长等突出特点。非常适于作为观赏树。

成熟期:9月初成熟。

优点:抗寒、优质、抗病、晚熟,落叶晚,品质优,挂果时间长,兼具观赏性。

2014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备案。

适宜地区:适宜在我国大部分李栽培区栽培。

你更喜欢哪种李子呢?

◆ ◆ ◆ ◆ ◆

关注小农,和小农边吃边追溯果蔬的人文历史,探寻植物文化,从自然界中寻求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