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全文解读(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1)


【原文】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孟子·告子下》

解读:

《孟子》书中有好几处谈到经济与土地分配问题,林业、农业、渔业他都谈到过,也谈到过税收。在早期的儒家的几位圣人中,孟子对经济问题最关心。孟子讲仁政,仁政的落地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温饱问题。

白圭是洛阳人,叫丹。他说,“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他建议把税制改为二十取一,就是收取收成的二十分之一。孟子说,不可行,二十取一的税制是北方夷狄地区的做法,你要采取二十取一的税制,就是行夷狄之道,“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万室之家的大国,一个人做陶器是否可以供应上呢?白圭说,不可,器不足用。

孟子说,“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北方的夷狄之地,也就是蛮貊之地,处于高寒地带,很多粮食作物无法生长,勉强能长出大麦来。那个地区只能收二十分之一,收多了百姓交不起。此外,夷狄蛮貊之地没有城郭、宗庙,无祭祀之礼。没有像中原国君住的宫殿,没有宗庙,没有祭祀之礼,初一、十五、春节的祭祀都没有,所以开支就少。还有,这些地区的官僚机构简单,也无中原地区的待客之礼、人情交往等费用。所以,二十取一就足够用了。

“今居中国”,你居住在中原地带,如果“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中原地区的开支用度,维持人伦交往,远比蛮夷之地的费用多。因此,二十分之一的税制不够用。你是不是要废弃人伦和君子之道呢?这是不可以的。

“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陶不够用,对于国家来说都不醒,何况没有君子之道,没有官吏、有司,没有宗庙祭祀呢?言外之意是,二十取一的税制在中原地区行不通。“欲轻之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如果你取的少,比尧舜时代规定的还少,就是蛮夷之地的税制。如果你取的重了,就是暴敛,就是桀的税制。收多少合适呢?孟子希望收十分之一,即采用尧舜之道:什一而税。


孟子七篇全文解读(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