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农民工”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一个没有其它含义的普通称呼,还是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呼?
前段时间有代表提议,如今农民工这个称呼带有贬低色彩,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为了能够让那些进城务工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词,改为其它既能够体现农工特点,又不带有任何贬低色彩的新称呼。
关于农民工“改名”的讨论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但“农民工”这个词真的带有不好的色彩吗?如果改名又应该改成什么名字?改名之后能够改变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吗?
农民工为什么要改名
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我国能够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各个城市能够建设的这么漂亮,很大程度上都是农民工的功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借助广大农村地区的帮助。
另一方面,因为建筑等行业的收入水平要普遍高于务农,城市中的就业机会也更多,很多农村人会选择前往城市谋生。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城市里打工的现象,这一部分人就被称为农民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我国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了2.925亿人,数量非常的庞大,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劳动群体,才能满足我国的劳动力需求。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农民工说的是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工人们,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跟随建筑队在各大城市中穿梭,每天灰头土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但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工指的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农村居民,它涵盖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例如在城市中常见的建筑工,服务员,保姆,清洁工人等体力劳动者。一些工厂工人,或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客服、销售等等在办公室办公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广义上都可以算是“农民工”。
我国的农民工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流动性大。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家里都有地,他们趁着农闲的时候到本地城市或邻近城市中打零工,农忙的时候就会回家收拾庄稼。另一种农民工会跟随者雇主四处流动,在一个地方干完活就会去下一个地方,他们一般都背井离乡常年不回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交通、网络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开始到大城市里打工,他们从事的工作涵盖各行各业,一般会选择在城里租房常住。这一部分劳动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在几年之后离开城市,或反复的在不同城市间来回跳动,也符合农民工的一些特点。
无论是哪一种农民工,他们的流动性都很大,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在城市中定居,自然也就难以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简单来说就是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去。虽然身在城市,但其实总是游离在城市边缘。
农民工从事的都是比较基础的行业。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为从事的大多是基础的体力劳动,收入水平自然也不高。干的活比较脏累,收入较低,也是导致人们觉得农民工不好听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相较于城市,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很难适应城市中的一些生活规则,也基本上不会参与城市中的灯红酒绿,所以总是给人一种“土”的感觉。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也是原因之一。
农民工改名叫什么
总的来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农民工这个称呼不好听的感觉,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单单是通过一个改名可能无法从根源上改善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那么农民工改名之后叫什么呢?答案是新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听上去确实要比农民工更加和善,这是一个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词,主要说的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村入城打工人员,以80后和90后为主。
新产业工人是指那些年轻的农村居民,他们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半年以上,以租房等方式常住在城市当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叫做新生代农民工或新生代产业工人。
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年轻,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本身也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年轻的孩子们也不愿意从事父辈们曾经做的脏活累活,他们很难补充老一辈农民工走后留下的空缺。
在建筑等重劳动高风险行业,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开始禁止雇佣高龄农民工,为的是避免更多意外事故的发生,但与之相对的是我国体力劳动者年龄的整体升高。2021年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41.7岁,占大头的基本上是中年人。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孩子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互联网等媒介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进城之后他们能够选择的工作种类也就更多,去干脏活累活的人自然就少了。体力活农民工数量的减少和整体年龄的提高,与农民工待遇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农民工这个称呼一样,如果不从根源下手,就算改了名字也无济于事。
无论是干着建筑等重体力行业的老一辈农民工,还是新兴一代的年轻新产业工人们,受限于收入,教育水平等问题,他们都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新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一一进行改善,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切身利益,否则怎么改名也很难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