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朋友提问,王维的“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有讽刺的意思吗?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这是王维诗中比较少见的七言律诗,王维的五律、古风、五排多一些,七律相对少了很多。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的题目需要解释一下。“温汤“有版本写作温泉,指骊山的温泉。寓目,看一下,放眼遥望的意思

欣赏这首七律需要注意两个小问题,另外,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是否有讽谏之意,颇有一些争议。

下面分成四个部分简单说一下。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1)

一、折腰体七律

这首诗类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折腰体七言律诗,第4句与第五句失粘: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涧、丰,二字平仄不同,失粘。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过,折腰体,有四句折腰的,是绝句。也有八句折腰的,是七律或五律。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2)

二、白脚同声与同韵

1、白脚同韵不是“诗家正法”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

王维《温泉》,上句曰“新丰树里行人度,闻道甘泉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白脚通韵,是指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最后一个字同韵母。

这一点,也是诗人要注意避免的问题,白脚和韵脚之间不要同韵,这种现象,被称为撞韵。因此被人认为不是“诗家正法”。

2、白脚同声

这里说的白脚同声,不是一联中的问题,指是的相邻几联的上联。

这首诗的第三、五、七句的白脚(不押韵的尾字),用普通话读都是去声:绕、度、赋。

青山尽是朱旗【绕】;新丰树里行人【度】;闻道甘泉能献【赋】。

这种白脚同声的情况,讲究的诗人会主动避免,常常上、去、入混用。今天我们作诗,可以注意上声与去声的搭配。熟悉入声字的朋友,也可以使用入声字,变化更多一些。

不过,在古韵里“绕“当作缠绕时,是上声,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3)

三、诗意简释

1、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汉主离宫接露台,在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孝文帝,是指汉文帝刘恒。因为吕皇后乱政,因此避祸代国的刘恒渔翁得利,被群臣拥立进京称帝。汉文帝异常的节俭,听说建造露台可能要花费百姓十家之财,因此停止了这项工程。

于是后人把"露台"这个故事,作为帝王节俭的榜样。

秦川一半夕阳开。据说骊山上有夕阳楼,这里是指看见了夕阳楼呢?还是见到了夕阳呢?一般认为是夕阳,并认为这一句颇有盛唐气象。

2、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这两句是写骊山宫殿的景色。

3、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新丰树里行人度,,前汉髙祖刘邦移丰县于骊山下,故号曰新丰;

小苑城边猎骑回。西汉的萧望之不肯谄媚权臣霍光,因此被分配看守小苑东门。当年同时被推荐给霍光的王仲翁则青云直上。又一次王仲翁路过东门时,趾高气扬,很瞧不上萧望之:

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汉书·萧望之传》

萧望之很不屑地回答说,我和你志向不同。后来遭到宦官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4、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西汉的扬雄字子云,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后,扬雄作《甘泉赋》讽示汉成帝过分奢丽,暗示应该以亡国之君为戒。

这首诗的题目是《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前几句写了“温汤寓目”的景色,最后两句把韦五郎比作扬雄,建议他效仿扬雄去给老板提提意见。

王维有什么意图吗?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4)

四、这首诗有讽谏之意吗?

1、正方 有讽谏之意

明朝的才子杨慎认为,这首诗当然有讽谏之意:

予尝爱王维《温泉寓目赠韦五郎》诗。

夫唐至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此,而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谓反而讽。末句欲韦郎效子云之赋,则其讽谏可知也。言之无罪,闻之可戒,得杨雄之旨者,其王维乎? 《杨升庵集·谭苑醍醐》

杨慎说, 夕阳一半开,讽刺离宫太大(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过于奢侈,这是比较隐蔽的讽刺。而王维诗中用节俭皇帝汉文帝的露台楼台相比,这是对比反讽。

最后一句,劝韦五郎学扬雄写文章劝谏皇帝,可见王维的讽谏之意很明显。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5)

2、反方 无讽谏之意

不过,也有人认为杨慎乱解释:

乃以此厚诬古人欤!(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前面只不过是因为以“寓目”命题,所以写眼中所见而已。比如离宫与露台相连,这是事实,哪里有讽刺对比的意思呢?

赵殿成说,不知道杨慎哪只眼见到“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

温汤接近露台,本是骊山实境,其日汉主者,以汉武曾于此修饰堂宇,故遂以汉主离宫为言,何尝有反讽之意乎?

夕阳未落,或为云霞所覆,其余辉所及,往往半有半无,今登高望远,时一遇之。不知杨氏有何创见,而谓四百里之内,皆离宫耶?

..........甘泉献赋,唐人习用,执此而言讽谏,尤属迂谈.......诗人之锦心绣肠,夫岂有玲珑曲折若此者,而乃以此厚诬古人欤!

甘泉献赋,也是唐人常用的典故,难道每一次用,都有讽谏的意思吗?杨慎真是迂谈呀。

王维最著名的禅诗(闻道甘泉能献赋)(6)

结束语

关于一首诗是否有讽谏或寄托之意的争论,是一个常见的文学现象。老街以前也提到多次,即清朝谭献所说一句话,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无 。

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写成的,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可能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未必读者会这样认为。

老街个人认为,这首诗还是有些讽谏之意的。只不过王维鼓动别人去学扬雄劝皇帝,是不是有点不厚道呢?皇帝是可以劝着玩吗,搞不好乌纱帽就没有了。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合集|126-135 同父稼轩多少恨,欲说王师空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