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

有关于季家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

这一年,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出生;这一年,季羡林的叔父娶了新的妻子;这一年季羡林“抛妻弃子”,前往德国留学。

季羡林走的时候,女儿两岁,儿子三个月。

当他再次归家时,女儿十三岁,儿子十一岁。这一家,男主人一缺席便是十一年。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2)

年轻时候的季羡林

季羡林说:“家庭对我总是没缘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

至于多年以后,季羡林归家之时,家人之间依旧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有彼此陌生又寡淡的感情,直至最终,父子反目为仇。

自季承记事起,家中就充满着结婚的喜庆氛围。

墙上挂着寓意生男的神兽,屋里摆着红色的箱子和柜子,就连支蚊帐的架子都用红漆刷过颜色。

小时候的季承不懂这满屋的喜庆氛围,直到长大,他才明白:这是父亲留给母亲的为数不多的温馨回忆。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3)

后排为季羡林的儿子、女儿;前排是季羡林妻子和侄子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那个时期大多数家庭一样,季羡林父辈兄弟极多。

但到了季羡林这辈,便只有这一个男孩继承香火。

本来,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动,这一家大概也就如其他家庭一样,普普通通过完这一生,可惜世事难料。

季羡林的叔父在外出闯荡时,买了两张。

不曾想,天降大喜,头彩落在了季家,五千大洋。

这可是一笔巨款。面对着越来越多前来贺喜又借故借钱的亲朋好友,季羡林叔父当机立断,将钱汇回了济南,自己留了一部分。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4)

从左至右:季羡林的表妹、叔父、女儿、儿子、婶母、妻子

剩下的则给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季羡林的父亲,去购置房产,以期来光宗耀祖、振兴家族。

得到巨款的季父也是惊喜交加,穷了一辈子,不曾想会有这么一大笔财富落在自己头上。

他立马遵从弟弟的意愿,忙前忙后地张罗着置地盖房。

可是,平日里小钱使惯了,季父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使唤这笔大钱。

再加上突然的巨富,让他腰板儿都直了不少。因此,花起钱来便有些离奇。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5)

用季羡林的话说:“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招待四方朋友。”

终于,在季父荒唐的操作下,砖房有了、地也有了,一切都变好了。然后,仍有富余的他开始赌博,渐渐地,盖好的房子没了,地也没了。

对于自己哥哥在家乡的一通操作,季羡林的叔父是不想管了,不过季家的独苗他却不能不管。

于是,他将季羡林从家中接到城里。

虽然没有过继手续,但从此,季羡林便跟着自己的叔父过活。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6)

从乡下到城里,季羡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无限渴望的白面馒头,在这里也是想吃就吃。但是吃穿变好了,季羡林却变得不开心了。

季羡林的叔父自然不会想着为难自己的侄儿,只不过平日里不苟言笑惯了,年幼的季羡林自然有些畏惧,最让季羡林有压力的是他的婶母。

面对突然多出来的侄子,婶母不可能视如己出,况且她自己还有自己的女儿。

不仅如此,对于这个侄子,她还有些许的不满。于是,本来每日需要三个铜板才能吃饱的季羡林,只能得到两个。同样是做衣服,叔父家的妹妹是府绸料子,他只能是粗布料。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7)

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

虽然算不上虐待,但是这样细小的歧视,终究在季羡林的心中留下了些许的阴影。年幼的他也清醒地知道,叔父之所以接他进城,只是为了他能够为季家传宗接代。

因此,对于叔父,他有感激之情,却没有过多的亲近之意。当然,也包括叔父为他娶的妻子。

为了能够延续香火,季羡林的叔父为他说了邻居彭家的三女儿。虽然都是一起长大的竹马青梅,但季羡林真正的意中人却是彭家四女儿,而非他后来的妻子——彭德华。

当然,季羡林没能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终,他还是与家中安排的妻子结婚,并有了一儿一女。

不过,在事业上,季羡林却没有遵从家中安排,而是找了一份“铁饭碗”,而是成为了一名教员。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8)

有了教书的工作后,季羡林便能贴补家用,恰好此时他的叔父也沉迷大烟,家道开始中落。

尽管对这个家没有过多的依恋,但季羡林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每月的工资他都会按时上交。

只不过,他会偷偷留下一部分钱,为自己出国作准备。

留学海外是季羡林一直以来的梦想,即使成家立业了,他也没有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季羡林的婶母去世了,他的叔父便很快地找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继室。季羡林看不惯叔父的这番做派,便借口去德国留学,离开了家乡。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9)

这一年是1935年,他的女儿两岁,儿子更是只有三个月。

没有季羡林每月的工资来源,季家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新进门的婶母和季羡林的妻子身上。

为了撑起这个日渐没落的家庭,季羡林的婶母重拾父亲的衣钵,做起了济世救人的中医。并且还靠着这门手艺,将季羡林的妻儿从鬼门关前拉回。

至于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则像老黄牛一样,晨夕劳作,耕耘不止。季羡林说:“……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这话一点都不假。

对于彭德华来说,最折磨她的并不是赚钱养家的辛苦,而是丈夫离开后的闲言碎语。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0)

伊姆加徳

而其中最压垮她的流言,便是季羡林在德国有了新欢。

说起来,这其实不是流言。季羡林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过,那个新欢名叫伊姆加徳,是季羡林在德国的房东的大女儿。

刚到德国的季羡林,相貌英俊,才华横溢,引来了房东一家的青睐。

那时候,季羡林没有打字机来打自己的论文。于是,伊姆加徳便自告奋勇帮他打印。

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有了暧昧的情愫。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1)

季羡林和妻子彭德华

但是理智的季羡林知道,自己是有家世的人,而且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也不允许他做出对不起妻儿的事情。

一面是自己真心爱着的女人,一面是家乡的妻儿。

季羡林陷在这样左右的矛盾中,只觉得无限痛苦。

白天,他和伊姆加徳约会散步聊天,晚上夜深人静时,想起家乡的妻儿,他又开始自责不已。

最终,无法违背自己做人原则的他,选择了家乡的妻儿,回到了祖国。至于伊姆加徳,据说她一生未婚,一直守着一台打印机孤老终身。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2)

且不论季羡林和伊姆加徳分别的痛苦,留在家乡的彭德华和儿女们也忍受着难耐的精神摧残。

面对着外界的流言蜚语,彭德华只能化悲痛为力量,通过不断地干活来麻痹自己。

但是她的儿女,却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弥补父爱的缺失。

季羡林离开时,他的儿女都还没有到记事的年龄,甚至最小的季承才三个月。

因而,从小到大,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父亲,也不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更不知道父亲的爱是什么样的。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3)

季承

别人问起他们:“你有爸爸吗?”“你爸哪里去了?”“你爸是什么模样?”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虽然可以不加理睬,但自己内心却也在问自己:“父亲是谁?父亲长什么样?”

等到他们再大点的时候,季羡林寄了照片回来。

看着照片上的人,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洋气的发型,即使知道这是自己的父亲,但内心也只有无尽的陌生。

1945年,滞留德国多年的季羡林终于荣归故里,此时的他已经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然而对于彭德华和子女来说,除了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外,其他一切照旧。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4)

空闲时候,季羡林也会慈爱地摸着季承的头,询问他的学业,不过转身就会用冷水冲洗自己的双手。

至于再亲昵的拉手、拥抱,便一次都没有过了。

对于季羡林来说,家中的妻儿只是他需要负起的责任,并没有过多的感情。

他并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合是勉强的、机械的,他们的婚姻和生活是悲剧,至于他们的家庭也只是形式上的圆满或美好。

1994年,彭德华去世,带着一生的遗憾永久地离开了人生。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5)

季承携妻儿看望父亲

季羡林没有出席追悼会,没有送花圈,也没有告别。

只在后来写了一篇散文来纪念自己的妻子。

而彭德华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离世,使得季羡林和季承父子离心,此后13年都不曾相见。

彭德华离世时,需要4万元的丧葬费,季羡林要求季承出2万。

这一要求,激怒了季承,父子两人本就淡薄的感情,岌岌可危。

第二年,两人终于走上了决裂的道路。

季羡林的低调故事(季羡林虽为国学大师)(16)

季羡林手稿

这一决裂便是13年,直至季羡林去世前一年,两人才冰释前嫌。

仅仅一年后,季羡林便病逝。

在季羡林的前半生,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亲情,也没有真正的爱情,哪怕是他在留学期间的那段情缘,也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而归国后的他,同样是在相对无言中度过,也许,季承的内心是无比痛苦的,对于母亲的境遇,季承想必也是同情的,才会在母亲逝世后,与父亲决裂。

对于季羡林来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得到儿子的谅解,也许是他最幸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