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简短回答(世纪鲜为人知的东南帝国)(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前承藩镇割据,武将纷争的唐末,后启文风造极的赵宋之世。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短短数十年间,出现了十个地方割据政权。纷繁复杂的政权更替,令人眼花缭乱。也难怪即使熟知历史的人,也对 10 世纪的这段掌故不甚了然。

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简短回答(世纪鲜为人知的东南帝国)(2)

五代十国

而我们今天要谈到的闽国,从地缘和影响力来看,也几乎是十国中最不起眼的小国之一。平心而论,即使放到当代,福建依然不是一个容易被人关注到的省份,

一段容易被人忽视的历史时期中,不被人熟悉的割据政权,恰恰就是《闽国》要介绍和讨论的主题。


梗概

自黄巢起义起,唐王朝的丧钟敲响。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再次到来。大军阀们争夺中原,小军阀们也想在乱世分一杯羹。流寇出身的王氏兄弟本是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的农民,因为跟着首领王绪南下,一路打到了闽地。德不配位的王绪嫉贤妒能,不久便被更有才略的王氏兄弟替代。

在长兄的王潮的领导下,王氏家族很快占领了福建全境,并升任威武军节度使。未几,王潮病故,王审知得到了闽地的实际控制权。闽地也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强,称雄一方。

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简短回答(世纪鲜为人知的东南帝国)(3)

闽地图

然而上天对闽国的眷顾随着王审知的去世也戛然而止。不知是基因突变还是王家的风水出了问题,即位的五任王氏子侄皆“望之不似人君”。亡国之君奢靡浪费、荒淫残暴的特性他们一一体现。直到北部的南唐和吴越国瓜分了闽国,这个由王氏家族,满打满算经营了近一甲子的割据政权,终于寿终正寝。

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简短回答(世纪鲜为人知的东南帝国)(4)

闽国历任统治者

大体上,这便是闽国时期的梗概。除此之外,全书还针对经历、艺术、信仰等不同维度对闽国做了细致的阐述,不一而足。毕竟,撇开《闽国》提及的山川人文,历史依然是全书的重点。


《金凤外传》 —— 真假难辨的宫闱秘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偏居东南的闽国虽然短短数十年,可八卦轶闻之事相比于中原王朝却一点也不逊色。

先来说说一部《闽国》中不止一次引用到的文献 —— 《金凤外传》。

我们姑且不论这本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古往今来的普罗大众,对历史的态度往往是选择性的相信那些更有故事性的记载当做事实。但客观的说,金凤外传作为描绘闽国宫闱和皇族斗争的资料,客观上体现了王审知死后,闽国皇室骄奢淫逸的生活。亡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我们不妨多花些篇幅,来看看《金凤外传》到底讲了什么。

陈金凤是闽惠宗王延钧的王后。故事的开始就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闽王王审知纳了十八岁的陈金凤为才人。不久王审知过世,陈金凤入寺为尼。到了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自立为大闽皇帝,内侍李仿极力举荐金凤。于是我们的皇帝就娶了自己的庶母并立为皇后。怎么样,妥妥的武则天的剧情吧?

当上皇后的金凤和举荐她入宫的李仿有了矛盾。李仿故技重施,举荐自己的妹妹春燕入宫,闽帝大悦,专宠春燕,金凤受了冷落。过了一阵子,闽帝生病,长子继鹏入宫探望,也看上了自己的这位庶母春燕(真是有乃父之风),并因为她弄得父子反目,兵戎相见。闽帝和金凤在战乱中殒命,继鹏当上了新的皇帝,也立了春燕为皇后。

不久之后,在王氏内部的皇位争夺战中,继鹏再次兵败身死,春燕也触墙自尽。传言日后闽国叛将李仁达派兵搜刮皇陵墓葬的时候,春燕和金凤都面色如生。鲜血流淌过的地方,山都被染成了红色,后人称作胭脂山。

《金凤外传》据说是明万历年间福建的一个农夫刨地时偶然得到一个石头盒子,里头装着这本书,字迹已模糊难辨。后来一个叫王宇的人得到,并和朋友一起做了修复。作者在引用这段文献时提到,他比对了所有同时期的史料,发现这本“小说”中提到的关键细节,并无明显的错谬冲突,因此引用时便“无有迟疑”了。

只不过事实上,这本书已经被史学界证明是伪作。另一位史学家曾提出过疑问:对于《金凤外传》中描写的诗句,《闽国》的作者薛爱华真的相信一个婢女出身的女子会吟诗吗?


奇闻异事与谶纬之说

以个人偏好而言,我最喜欢《闽国》的第六章:信仰。

尽管全书的行文流畅,语言轻松,但相较于庄重严谨的历史经济,奇闻异事自然更容易吊起读者的胃口。

书中除了简述列举了五代时期闽地的宗教信仰外,还收录了不少包括怪力乱神之事和谶纬之说。我们福建地势险要,在古时候交通也不甚便利,民间信仰遍地都是,因此各种传说层出不穷,亦不足为奇。但是谶纬之说,倒是令人称奇。所谓谶纬,大义可以理解为预言。每当政权兴衰,或国家有大事发生时,常常会有各种预言先兆,流传于民间。受限于篇幅,这里列举三件小事:

要知道,《闽国》的原作者是一位美国人。能够对古代中国的这些“神迹”加以详实的搜罗记述,着实不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闽国》成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薛爱华(1913—1991)。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柯睿(Paul W. Kroll),对他的评价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事实上,鉴于前文提及的闽国本身在历史上所受的关注度低,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存世甚少,导致了写作素材的匮乏。中国本土的研究者对其尚且望而却步,很难想象五十年代,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汉学家能够在书中提供如此完备的材料信息,其背后所花的时间,所下的功夫,的确令人钦佩。

从这方面来看,《闽国》内容简介里的那一句:“第一步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的确所言非虚。

如果你没有留意到原作者美国人的身份,而是直接开读,我相信或许你会一度和我有一样的错觉,这似乎并非是一本带着浓浓译制气息的著作。除了薛爱华老师扎实的汉学功底,轻松活泼,可读性强的内因外,南京大学的两位老师对《闽国》的翻译同样功不可没。

和我一样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本书的出版时间是 2019-8,且并非再版时间。足见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描述东方世界的专著,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存世。得益于本书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两位老师的工作,中文版才得以面世。而且从书中的不少译著中可以看出,二位老师在校对原文引用的文献时纠正了不少谬误的细节,实属难能可贵。治学严谨,令人钦佩。

为什么是欧洲殖民美洲简短回答(世纪鲜为人知的东南帝国)(5)

程章灿教授的两部著作《闽国》与《山围故国》

有趣的是,南京大学的程章灿教授正是福建福州闽侯人氏。相信这份奇妙的缘分,令程教授在《闽国》的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带着些许思乡之情。多说两句,源于对南京的喜爱,本人有幸拜读过程教授的《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如同身为西方人的薛爱华有着精深的汉学造诣,南京的人文掌故,古瓦新砖,也在程教授这个福建人的笔下诗意隽永,妙笔生花。

不能不说,这或许是另一个奇妙而美丽的巧合。


尾声

10 世纪的福建,距今已有千年。但开闽圣王王审知的印记,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寻得足迹。只不过,没有太多本土人,了解千年前这个只存在了一甲子的东南帝国。

身为闽人,感谢《闽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