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亩之宅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训练)(1)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训练

翻译加粗内容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未成事实 )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然而不王者,

(2)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卫)王宫

2. 释加点词

(1) A.王战,请以战喻( ) B.庠序之教( )

C.百步而后止 ( ) D.王道之也( )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 ) B.数罟不入洿池( )

C.之以孝悌之义( ) D.食人食而不知( )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2)百亩之田,勿

A.强取;季节 B.改变;时机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 /②/ ④⑧/ ③/ ⑤⑥ B.①③⑧/ ②/ ④⑤⑥/ ⑦

C.①③/ ②/ ④ / ⑥⑧/ ⑤/ ⑦ D.①③/ ②⑥⑧/ ④/ ⑤/ ⑦

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2)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 春心莫共花争 B.弃甲曳而走 斩木为

C.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亦走也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亩之宅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训练)(2)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2.“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古之人不予欺也

5.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补充:排偶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法。一般认为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排偶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但结构、字数等均可变化,不像对偶那样在字数、结构、平仄等方面要求严格。可以说,排偶给人的是整齐匀称又富有变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创新能力训练】读短文,做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知有过,则喜。禹闻善①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②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③。自耕稼陶渔以至于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④是与人为善⑤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⑥。”

1.断句。

自耕稼陶渔以至于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给文中的“善”字释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大舜有大焉”、“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三个“大”的释义。① ② ③

4.用一个成语归纳本文题旨,并说明该成语现在的引申意义。

5.简要说明文章着重赞颂舜的哪些美德?

五亩之宅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训练)(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