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要作诗,一种是要我作诗我要作诗,是先有灵感,然后再搜肠寻句,这时候就是考验才力,才力足,就出好诗才力不足,通过一番脑筋的磨练,也可进步另一种要我作诗,是先在脑筋里装进一堆华丽词汇,然后逼着自己写诗,这样的诗乍看光彩照人,细瞅言之无物,但很能迷惑一部分人犯这种毛病的人,弊在不读作品,却喜欢钻研诗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盘点全网那些改诗高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盘点全网那些改诗高手(好诗都是改出来的)

盘点全网那些改诗高手

作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要作诗,一种是要我作诗。我要作诗,是先有灵感,然后再搜肠寻句,这时候就是考验才力,才力足,就出好诗。才力不足,通过一番脑筋的磨练,也可进步。另一种要我作诗,是先在脑筋里装进一堆华丽词汇,然后逼着自己写诗,这样的诗乍看光彩照人,细瞅言之无物,但很能迷惑一部分人。犯这种毛病的人,弊在不读作品,却喜欢钻研诗话。

初学诗词,才力不厚,难免要修改。但是改诗比写诗更难,有时候是越改越好,有时候却是越改越差。原因在于诗有可改处,有不可改处。我国诗歌历史上留下许多改诗的佳话,也留下不少改诗的笑话。

改自己的诗

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作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作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就是第二联中究竟「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作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绿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诗,叫《泊船瓜洲》。其诗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感。实际上,当时王安石作这首诗的时候,也是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最终才成就了这一首佳诗绝句。

王安石原稿的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这才成就了一首完整的经典之作。据《容斋随笔》记载:「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由此可见,想成就一首好的诗句,抑或好的文章,就得像王安石那样,需得反复修改,要有千锤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执着劲,否则,好的诗篇和文章亦不会轻易而成。

改别人的诗

一字之师

其一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其二

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其三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改二字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流传版本

苏东坡贬谪黄州途中,曾在一荒庙栖歇。是夜山雨淅淅,令苏东坡忆起少时尝过一僧院,

院中题壁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

恰如今夜的情景,感之而作诗一首: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

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知是何人旧诗句」?对东坡之问,明人都穆在《南濠诗话》中做了考证:「予近阅《潘阆集》见之,始知为阆《夏日宿西禅院作》。诗中有句云: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

后又有人寻觅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也有诗句云:「天凉似有雨,院静疑无僧。」

现将三组诗句,排列比对之:

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

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

天凉似有雨,院静疑无僧。

意相似,字差异,境界各有不同。正如陈继儒所言:诗改一字,界判人天。东坡偏爱「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是有其道理的。

兄妹斗才

其一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其二

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一直以来,这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成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笑柄,无人不赞叹谢道韫的才情。谢道韫一句诗让她名传千古,就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用她来形容女主角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曹雪芹把咏絮才的评价慷慨地送给林黛玉,可见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意境。漫天的鹅毛大雪,就如同春末飞扬的柳絮,轻柔、飘逸,如梦、如幻;朦朦胧胧之中,又似乎如同女儿的情思一般,让人迷茫。

四才子补缺字

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则吟:「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

所补的这四个字,孰优孰劣,四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急忙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仔细玩味,觉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

由此可见,要表达一个意思,可选用的词不止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准、最生动形象的那个字或词来,这便是这则趣闻给我们的启示。

苏东坡改王安石诗

其一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犬罗罗,黑犬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其二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颠倒顺序诗意大变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与主持僧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临别时,主持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想起了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于是,莫子山便将此诗颠倒了一下次序,赠于主持僧。诗云: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郑板桥为老师改诗

郑板桥童年时,跟老师去郊游。他们忽然看见小桥下面漂浮着一具少女的尸体,惊异之后,老师随口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后,不由得左右推敲,终觉不妥。他问老师说,为何知道这位少女是16岁?如何知道她是被风吹下去的?如何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着波浪在转动呢?

这些问题,老师都不能回答,便问他可不可以修改。郑板桥想了想,把诗修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陈剑魂改诗斥汉奸

汪精卫年轻时,前去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曾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诗明志,表现的十分坚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首句说他要学习战国时期的荆轲,成为慷慨侠义之士,次句写他被捕入狱时从容不迫,三四句表现出生死不足惜,甘为革命抛头颅。

谁料到,往日信誓旦旦地要为革命献身的汪精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竟充当了南京伪政府的傀儡头目,出卖民族利益,做了一名大汉奸。为此,陈剑魂做了一首《致汪精卫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块,终惭不负少年头。

改诗出丑

其一

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人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察》中批评道:余谓即作十里,也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其二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曰: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人因景启情,诗句由情而发,文辞清婉,音律谐美,铺垫出幽静恬淡的山水境界。特别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用声响来衬托幽静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是王籍的首创,为当时名流同声赞扬。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为《钟山即事》的诗曰:「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将「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又在集句中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明代冯梦龙在他撰写的《古今谈概》中写道:梁王籍诗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荊公改用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山谷笑曰:「此点金成铁手也。」

山谷是黄庭坚之号,号山谷道人。

王世贞也在他撰著的《艺苑卮言•卷三》写道:王籍「鸟鸣山更幽」,虽逊古质,亦是隽语,第合上句「蝉噪林逾静」读之,遂不成章耳。又有可笑者,「鸟鸣山更幽」,本是反不鸣山幽之意,王介甫何缘复取其本意而反之?且「一鸟不鸣山更幽」,有何趣味?宋人可笑,大概如此。

王安石字介甫,荆公是时人对王安石的尊称。

其三

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颜亭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