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总第九段,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子节选的知识重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节选的知识重点(重校重译帛书老子第三章第一节总第九段)

老子节选的知识重点

第三章第一节总第九段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tuán)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jiān),能毋有疵乎?爱民栝(kuò)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wéi)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文字内容释述】

第三章包括第九段至第十三段,分为概述(第九段)、分述(第十段至第十二段)和小结(第十三段)共三节,全面阐述“玄德”。本段是概述部分,“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是阐述“玄德”的意识部分,对应“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而小结的内容则是阐述“玄德”的物质部分,对应“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老子概括为“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由此阐明“玄德”就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本段从圣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应如何避免出现“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拟而允之,不可长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而引出“玄德”,指明圣人只有秉持“玄德”意识行事,才能彻底摒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才能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完美结合达到“尤”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这是本段开头而不是上段结束,是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把“道”的“无为、不言”“弗始、弗志、弗居、弗去”等相对独立的特性,凝练成极简的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从前面强调“道”的“无名,万物之始也”宇宙万物本原的一面,转为“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这一面。

“功述身芮”,乙本和传世本均为“功遂身退”,这显然与“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相矛盾,不是老子原意。同时,“遂”都是与“事”搭配,比如后文两处提到“成功遂事”,并非“遂功”,否则就是凭借主观意志刻意谋求结果成功,这不符合老子思想。所以取甲本。“功述身芮,天之道也”,意即发挥好自身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功绩被人们和历史叙述下来但自己却如籍籍无名的小草一样不去居功,这正是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同时,“芮”与全文结尾处“是以圣人执佑芥而不以责于人”的“芥”首尾呼应,表明自己圣人之治思想学说的人民立场,圣人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一份子。而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由此引出“玄德”,因为“道”、玄牝、天地和水等都是秉持“玄德”这一本我意识行事,从而推演归纳出实现圣人之治也必须是秉持“玄德”意识行事,“天之道”与“人之道”才能天人合一。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本句是基于人类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这一现实而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就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所以,这六个疑问句要一一对应“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这六个要求来加以理解。特别是前四个疑问句不但一一对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还一一对应“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拟而允之,不可长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回应“虚其心”和“指而盈之,不若其已”。“戴营魄”三个字要单独理解,都作名词。“戴”,本义增益,《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这里指通过“虚其心”让自己增益。“营”,谋虑、思虑,指谋虑如何实现“虚其心”,即要“虚‘虚其心’”来解决“指而盈之,不若其已”的问题,让“虚其心”的自我意识也进入到空无境界,不要有任何的刻意为之。“戴”和“营”是结果与行为的完美统一。“魄”,本义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不同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可以解为依附形体而存在的自我意识。“刍狗”就是只有体而没有魄。“抱”,心中持守、秉持。“一”,就是“道生一”的“一”,指“玄德”。“戴营魄抱一”,就是“虚其心”“虚‘虚其心’”以及依附形体而存在的自我意识都要归结到持守“玄德”意识上来。“玄德”是一切意识的本原,比如地震时有些动物会出现异常前兆;也是人的本我意识,包括潜意识、直觉和第六感等等。人类本我意识到底是什么?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定论,而老子近三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它是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喷涌出来的微细之物,是真实存在的。

“毋”,不、不要。要注意与“莫”“勿”“不”等的区别。“毋”和“勿”都含有直接对人的告诫和警告,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毋”的语气比“勿”相对更轻;“莫”和“不”多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表示否定,但“莫”又有通过否定性描述来进行劝戒、忠告的成分。“能毋离乎”,三者能够合而为一不出现一丝自我意识吗?一旦有脱离,不管是“虚其心”“虚‘虚其心’”,还是依附形体而存在的自我意识出现脱离,自我意识就自然而然迸发出来。所以,只有做任何事情都秉持“玄德”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虚其心”的行为与结果、“虚‘虚其心’”的行为这三者所体现的意识完美统一。

槫气至柔,能婴儿乎?回应“实其腹”和“拟而允之,不可长宝之”。“槫”,聚结。“气”,人的精神状态,这里指“道”的知识学问及精神内涵等。“柔”,植物初生而嫩。“至柔”,达到细嫩的极致境界,意即永远处于初生阶段。“婴儿”,对应前文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把自己学道悟道推演归纳出的治国安邦之道比喻成如同天地一样,也是直接由“道”所生,就能和天长地久一样永存于世,仿佛婴儿一般纯洁无暇,永远处于细嫩的极致境界,永远处于成长的、与时俱进的阶段。

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回应“弱其志”和“金玉盈室,莫之守也”。“修”,修饰、使完美。“除”,去掉、改变。“监”,监牢、牢狱,对应“盈室”。“玄监”,指无形的画地为牢。全句意思是:推行圣人之治既要摒弃依照个人主观意志行事,又不能把这种摒弃作为个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的生存处世哲学,圣人要彻底去除“金玉盈室”这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思想,能做到完美无瑕吗?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回应“强其骨”和“贵富而骄,自遗咎也”。“栝”,箭末扣弦处,喻治事的权柄或事物的关键,这里作动词,指通过制定社会规制和运用国家机器这一权柄来治理国家。“知”,指现有的已经被人们所掌握的认知方法和治国安邦知识学问。因为“强其骨”是指圣人要摒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通行认知方法,坚持追本溯源来认知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客观规律,鹤立独行不管遇到任何的委曲冤屈都要不为所动。但社会普遍已经按照“天下皆知”的认知方法形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圣人要坚持以民为本来治国安邦,能够做到不立足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吗?因为人毕竟有社会共性,完全脱离于整个社会现有的知识体系,一是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让人怀疑能否行得通;二是过于超凡脱俗会不会曲高和寡而无法让人接受,最终仍然失败?所以说,老子思想完全超越时代。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回应“恒使民无知无欲”,进一步思考如何教化人们摒弃“天下皆知”的比较认知方法。“天门”,对应前文的婴儿,应该是指囟(xìn)门,即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我们知道,“脑”的古字作“匘”,《说文》:“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但许慎“匕,相比著也”的解释是错误的,“匕”就是雌性生理器官。所以,“天门启阖,能为雌乎”与我们的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阖”,关闭。“天门启阖”意即每个人出生后都要经历囟门从开启到关闭的过程。“雌”,老子前文反复阐述“道”具有雄性特征,可见“雄”源自于“道”,“雌”源自于玄牝,“雄”和“雌”就是“道”的体和用。对应后文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全句意思是说:每个人刚出生全身都还是紫红色时,其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玄德”意识是最浓郁的时候,在囟门逐渐关闭的过程中,正是“玄德”本我意识消退自我意识生成的过程,人们能够从战胜这种普遍规律而回归“玄德”本我意识依道行事吗?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回应“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四达”,不是四通八达,而是指古代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郑玄注:“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也。”“能毋以知乎”与上同。全句意思是:圣人之治要使官长夫大们明白治国安邦的核心要义,难道不要立足于现有的已经被人们所掌握的认知方法和知识学问吗?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这里不跟自己较真去理清楚主语,不弄明白“之”具体所指,基本也就与老子思想无缘了。显然,“之”是代指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这一“天之道”,首尾呼应。“生之”,指“道”在生成宇宙万物的同时,也生成了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畜”,泛指养育、培养,这里指“道”秉持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行事而不去违背它,不凌驾于其上,培养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遵循。

“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指“道”生成了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却天生不去占有它为己所用,培养它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遵循却天生不去主宰它。“德”,在甲骨文中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和行动,而且是从“道”中衍生而来;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又与“指”和“直”相通,表示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后金文在“目”下面又加了“心”,会意就更加全面了,指出要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小篆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会意为直心。可见,“德”的本义就含有遵循本性、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直心等内容,都是指与生俱来的本我意识。“是谓玄德”,“道”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它秉持“玄德”意识行事。

老子将万物的本原、宇宙生成及运行自然法则的本原都归之于“道”,那自然就要形神兼备,“道”就要有自己的“魄”,老子将其命名为“玄德”,这也正是“道冲”不断向上喷涌流淌的微细之物,实现德披宇宙。而且,现代科学已经探知到了“玄德”,我们对照全文关于“玄德”特性的描述,完全可以推断“玄德”到底为何物。

金圣叹批注版《推背图》第四十七象有云:“好把旧书多读到,义言一出见英明。”如果您信了,请加关点赞转发;老子五千言最后结尾:“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善人”就是“善人之师”,善于教化别人之意,如果您悟了,也请加关点赞转发。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悟道不易,你我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