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桃夭诗经解释及注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桃夭诗经解释及注音(诗经6-2桃夭注释1)

桃夭诗经解释及注音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3.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 □□□□ □□□■ u/o

□□□□ □□□● □□□□ □□□● i

□□□□ □□□◆ □□□□ □□□◆ ng

附注:

1、这里面最难理解的是桃之夭夭的夭,经过明清科考之后,由于考官出题频繁,以至于后世以讹传讹,将其引申为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意思变成了逃跑得远远的。类似:逃之夭夭=逃之遥遥。

这虽然是近代的讹变,但也说明了一点问题,夭夭与现在的某个字通假。这个字其实是摇。桃之夭夭,意思是,桃树在风里摇曳。

需要从甲骨文金文入手分析,见之前的帖子: 夭=吳=娛、要=腰=婁=摟、夭=要=腰本字考,古音co考 ;可以得知,上古孔子年代,夭古音co,甲骨文画的是一个人手舞足蹈,可理解为吴(吳=口 夭=娛的本字),也可以理解为扭腰的腰,也即,夭=要=腰的本字。

前两阙写了桃花、桃子果实,所以这个桃之夭夭,指的应该不是花、果,而是整棵桃树,而桃树大家见到的话就知道,形态与柳树很像,枝条和叶子都很柔弱,垂下来,随风摆动。如果将夭=腰,那么形容桃树显然是无法理解的,而将夭=摇,则通顺很多,桃树和柳树一样,会随风摇摆。

2、第二难懂的是蕡fen字,从贲ben,以前的注家将其注释为果实大而多,我认为不妥。桃花虽然繁多,但成熟的桃子没有那么多,因为桃子果实较大,桃枝很细,承受不住很多的果实,所以桃子越大,果实越稀少,而果实相对较多的是小型果,比如毛桃、蟠桃,而一般的桃子,果实太大,所以必定很稀少。

而且,这句话本身的语法也揭露出蕡的意思并非指的是果实大、多。有蕡其实=其实有蕡,其= its,实=fruits,有=carry、exist、have,那么,蕡=芬=香味,桃子成熟时的香味。

而且蕡、贲、芬、分的古音相同,都是bong。虽然桃子的香味不如苹果,但还是有香味的,正是这种淡淡的甜香味,与粉红的果色配合,就恰如美人的容颜和体香,加上夭夭也可以代指美人的腰、窈窕的步态,所以,桃之夭夭=桃之摇摇=桃之腰腰,也是很符合这首诗的喻义。

从桃树的婀娜身段来讲,将夭释读为腰、摇,都是可以的,但综合三阙的语义,用来形容花、果、叶,更适合的词是摇,因为摇摆的可以是花、果、叶,而腰就局限于树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