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俩谁也别说谁,一个半斤,一个八两,一个样!”大家听到这句话应该会很熟悉,“半斤八两”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语,意思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的意思。半斤与八两相比,足足少了三两,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这得说说“半斤八两”的由来。

一斤十两是常识吗(半斤八两何时变成了五两)(1)

半斤八两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负责起草文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李斯在重量方面迟迟拿不定主意,于是便请教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却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字,就让李斯自己领悟去了,李斯也是个聪明人,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责,决定将“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一共16画)作为重量标准,于是确定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的规则,半斤自然就是八两。

老杆秤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了,据说最早是鲁班发明的,当时约定1斤为13两,将北斗的七星和南斗的六星共计13颗星刻在秤杆上定为一斤。后来统一度量衡后,又添加福禄寿三星,将16星定为1斤,这其实是过去的16进制。

“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做生意时缺1两即为缺福,缺2两即为缺福、缺禄,若是缺3两,此人的“福、禄、寿”尽失!

一斤十两是常识吗(半斤八两何时变成了五两)(2)

半斤五两

20世纪我国才逐步制定了度量衡标准。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几度颁布新规定,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国际重量标准,请“国际权度局”(在巴黎)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1909年制成运回中国。但是在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以前,我国仍使用“老秤”。

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1928年以后,规定全国改用“新秤”,以便“斤”与“克”的计算:“新秤”1斤=16两 = 500克。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通行全国。 1955年10月,最初印制的粮票、油票、肉票等都采用旧秤1斤16两制(每两约31克重),使用这种“16进制”,计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国务院下令,改为新秤10两制(每两50克重)。

这中间据说和一个温州人有关

一斤十两是常识吗(半斤八两何时变成了五两)(3)

姜周元

1953年,家住温州郭溪乡(原属永嘉县,现为瓯海区郭溪镇)的姜周元在算账中感觉到16两制的秤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思索着如果把16两1市斤改为10两1市斤,以十进计算,会方便许多。于是写信给当时的《浙南大众报》(温州日报前身),建议衡器十两为一斤。《人民日报》社在获知这篇来信后,转交到工商管理部门,并引起了高度重视。

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一斤等于十六两改为十两,在全国全面推广使用十两秤。

为了表彰姜周元的功绩,国家向他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

半斤八两变五两,就是这么来的,大家知道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