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荔枝,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剥开红艳艳的果皮,揭去那薄薄的一层膜,就露出白嫩嫩、水灵灵的果肉来了。吞到嘴里,用牙轻轻一咬——哎呀,那滋味真是沁入心脾!

我们爱吃荔枝,古人更“迷恋”荔枝!我们今天就先来读一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荔枝写的一篇文章。

荔枝外甜内苦(荔枝说朵如葡萄)(1)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题写的一段文字。图已经遗失了,只留下了文字,所以我们不妨一面读,一面想象这幅“荔枝图”的样子——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wéi ɡài)。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膜如紫绡(xiāo),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lǐ lào)。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yǐ)。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荔枝外甜内苦(荔枝说朵如葡萄)(2)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今重庆朝天门东长江上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被称作“巴郡三峡”,白居易说的就是这里)。树冠圆圆的,像车子上面的帷幕和篷盖。叶如桂叶,冬季仍是绿色的;花像橘花,春天绽开蓓蕾;果如朱砂,夏季挂在枝头。果把儿(“朵”)细小分枝,宛如葡萄,核像枇杷,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晶莹如冰,洁白如雪,咬上一口,汁液甘如醇酒,酸若乳酪。——荔枝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其实比我说的还要好呢!

荔枝的果实一旦离开了枝头,只消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气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搁到四五天后,荔枝的色、香、味就全部消失了。(因为这个缘故,汉代把荔枝称作“离枝”,提醒人们这果子一离开枝头就要变质)

荔枝外甜内苦(荔枝说朵如葡萄)(3)

在唐代,荔枝是极稀罕的果品,吃过鲜荔枝的人少之又少。唐玄宗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宰相,叫张九龄,他生在岭南(今广东韶关市),正是荔枝的产地,从小自然是饱食过鲜美荔枝的。入京拜相后,有一次在中书省(唐代发布中央政令的中枢机构)和同事们大谈起荔枝的美味:“好吃呀好吃呀!那味道真是好极了!”——没想到,在场的官员竟然谁都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地听了半天,也想象不出荔枝到底是怎么个好吃法儿,于是纷纷哂笑张九龄是在吹牛皮。哈哈,还好,在座的有一位姓刘的中书舍人,曾在南海郡(广州)做过官——也是真正吃过荔枝的人——听了张九龄的话,很有共鸣,点头感叹说:“张相爷说的不错,荔枝真的是世间最甘美的果品了!”(参见张九龄《荔枝赋》的小序,原文是: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