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甸作为昌宁唯一的傣族乡,至今还保留着傣族的许多古老民俗传统,除了最为隆重的泼水节外,就要数“开门节”了。“开门节”和“关门节”是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傣族过门节(开门节湾甸傣族传统民俗)(1)

关门节,亦称“进洼”,傣语为“毫洼萨”,意为佛主入寺。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公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了人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傣家人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在这期间,除集中精力搞生产外,要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身着白色,意为洁白如玉,清美如雪,出世般,不染尘世的美丽!白色是清净、纯洁的标志!白色在佛教里面称为“白法”,也就是善法。善法在佛教来说是最为坚固有力的,又表清净之义,所以白色就代表坚持不懈地修习善法,使我们的身心清净无染!所以,信众在这期间均以身着白色、素色服装来参加佛事的敬佛赕佛活动。

傣族过门节(开门节湾甸傣族传统民俗)(2)

在这三个月中,每月的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这四天,都要打斋,即到佛寺拜佛念经。打斋每七天为一斋,一个寨子或自然村自愿结合,轮流供应伙食,当天供食的一户称“斋主”。每斋第六天傍晚,姑娘小伙们围在斋主家“嘎光”,老年人则聚在斋主家,听安赞讲述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当晚回家“净身”,第二天一大早,换上干净的白色衣服,端上供品携全家去佛寺拜佛,听佛爷念经,忏悔自己的过错。在这一天,只在中午吃一顿斋饭,意在节俭、磨练意志。

傣族过门节(开门节湾甸傣族传统民俗)(3)

年长(一般50岁以上)的信众们带上美食、水果、蜡条、纸币、鲜花等到佛寺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诵经,讲解教规、佛经故事、戒律。寺中戒律分为三等:即三戒、五戒、八戒;进寺持戒者分三个班:小班、中班、大班。小班者是第一、二年进寺持戒的,受持三戒,可回家用餐。中班者为进寺五年左右持戒的,受持五戒,这时每人都拥有一串佛祖念珠,饭前要默念诵经,当天都要在寺中用餐。自持五戒起不能杀生,大班者为持戒10年以上,要求更严、更多些。

傣族过门节(开门节湾甸傣族传统民俗)(4)

信众们按持戒等级依次跪坐在佛寺里,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跪拜念经、滴水,点蜡条,以求佛赐福于人,祈求健康长寿、五谷丰登。

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奧洼萨”,意为佛主出寺。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摆”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傣族过门节(开门节湾甸傣族传统民俗)(5)

开门节这天,在佛寺场院中央立一棵高而直的白色布标杆,白布标杆意为告知天上、地下诸神佛祖开门。

开门节过后,年轻人便可谈情说爱,置办婚事建新房,可以外出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也可以说,傣家人的“出洼”节就是一个开门迎欢乐,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