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情意绵绵的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1)

拜倒,即下跪,下跪是中国传统最大的礼节,尤其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子权利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就算是要下跪,也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无论怎么跪,也是不会跪到小女子面前的。那么“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用来比喻男子对女性倾倒的俗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弄懂“石榴裙”指的是什么?

唐朝善用石榴比喻红裙。古代女子爱穿裙,尤其是唐朝的妇女,对裙子钟爱有加。她们偏爱榴红色,在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人们便将红裙称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朝时是一种流行服饰,极受中青年妇女青睐。穿着石榴裙的女子显得格外俏丽动人。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那位琵琶女的惊人色艺时,这样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指的便是石榴裙,用血色来形容子之红,石榴裙的鲜艳可见一斑。到明清时代,石榴裙依然受到妇女欢迎。《红楼梦》里也有大段的描写,可以用来相互印证。久而久之,“石榴裙”就用来代称古代年轻女子。

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个典故的来源,据说讲的是有关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历史上的情意绵绵的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2)

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非常钟爱石榴花,特别喜爱穿着绣满石榴花的彩裙。唐明皇为了投其所好,就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栽种大量石榴树,每当榴花竞放的时候就摆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花丛中。由于有美人相陪,又有美景相衬,所以,唐明皇有些怠慢朝政,但是,大臣们不敢指责经常不理朝政的唐明皇。所以,就把他们的怒气迁在了杨贵妃的身上,路上遇到她也不向她行礼。后来这件事被唐明皇知道了,气愤的他颁下严令:“以后所有的文官武将,见了杨贵妃一律要行礼,拒不跪拜者,将以欺君之罪严惩,决不姑息。”自此,群臣凡是看到身上穿着石榴裙的杨贵妃走来的时候,就纷纷下跪行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

据说唐明皇爱极了杨贵妃酒后娇浓的醉态,所以常常就赏酒给杨贵妃以观其美态。而石榴是可以拿来解酒的,所以,唐明皇就亲自给杨贵妃喂食石榴。而一干大臣得知此事,都觉得唐明皇过于宠爱贵妃,有失礼仪分寸。但是,大臣不敢对君王有所怨怼,所以,就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总是怒目而视。而杨贵妃对此也非常不满。之后,皇帝有一次飨宴大臣,想让杨贵妃弹曲助兴,而杨贵妃弹到最精彩部分的时候,就故意拨断一根琴弦。这个时候,皇帝非常扫兴,问是何缘故。杨贵妃趁机说,肯定是听曲的大臣中有人对她心生不满,毫无恭敬之心,所以司曲就为她打抱不平才导致琴弦断裂,不想让那些不恭敬之人听到她的曲子。唐明皇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下旨,凡是见到杨贵妃都要行跪拜大礼以示恭敬。

此后,“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典故流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