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教育筑梦人王丽萍)(1)

王丽萍,烟台三中高级教师,第三批烟台名师,烟台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之路,如果说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其实还不是特别成熟。”王丽萍说,“这些年来,我的理解是,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是‘三场’同在的教学。‘三场’为生命场、对话场、思维场。三者缺一不可。在我的教学探索之路上,这‘三场’也代表了我教学追求的三个阶段。”

第一场:生命场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学生们‘胸中丘壑,笔下惊雷’固然是我的教学理想,但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让他们真正用眼睛看到窗外的青山、绿水、晨曦和霜雪,让远离了自然的他们在心灵的世界里能闪烁着自然纯澈的亮丽;在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领悟到文学的风趣与优雅;在他们的品性里,能多份‘仁爱’与‘慎独’之心,在他们这个年龄能拥有属于他们的单纯的快乐,在快乐中能让他们感觉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守护,这更是我心中持守的理想。”王丽萍说,“就个体而言,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奠定幸福的基石,而幸福首先就是一种快乐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不要剥夺了孩子们现在应该有的快乐。我们给予他们的应该是厚重的,而他们感受的过程应该是轻松的。”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教育筑梦人王丽萍)(2)

“有家长问我:‘你能不能把你的课堂上成像易中天那样的百家讲坛似的课堂?’这样的要求似乎高不可想,但家长的期盼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使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我的课堂要教什么,要怎么教。”王丽萍说,“我想给学生的不只是语言表达、文化审美、人文情怀,还有一些东西是超越了课堂的、是中考暂不需要却将伴随学生一生、滋润其生命的东西。”

“于是我开设了两周一次的赏析课。”王丽萍说,我们在赏析课里走进《诗经》《楚辞》;走进汉唐三国;走进诗歌、话本、小说;他们听我讲我心中的陶渊明、辛弃疾;我们穿越古今中外的时光隧道,欣赏一朝一代的风土人情,聆听历史的呼吸,获得心灵的滋养。

“课堂上,孩子们的生命状态令人动容。”王丽萍说,“学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学生的哭泣一直响在我心里,那是对革命者最纯真的礼赞。学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说:我心目中的吴均离我并不遥远,他用他留下的名篇与我做着时空的对话,虽年代相隔甚远,但读他的一封封骈文书信,一幅幅充满生机的自然画卷便在我眼前展开……游山玩水或许是不得志时的一种释放解脱,在人生低潮时会有如此闲情雅致,令人佩服。学了《马说》,学生说:在唐朝的记忆中,韩愈犹为深刻……虽三次被贬,但他是那样不屈的‘抗争’,消瘦的身躯承担起千斤重荷,他坚毅的追求自己不变的信念……何为‘师’?首先要自己做好。想做一个韩门弟子,与他一起谈论文学。学了《云南的歌会》后,他们又忙着去创作热情洋溢的民歌去了······”

“课下,他们会追上来向我询问有关亚洲语系的知识,会让我讲诗词格律的规则,然后把填好的诗词拿给我看。他们的日记和小说连载不给父母看,但却期待着我的批阅……”王丽萍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每个生命都在场,我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一路守望,一路欣赏。我把学生们的作品利用假期时间全部打出来,五年时间,我们共同完成了近20万字的创作。”

第二场:对话场

“2011年,我调入三中高中部。”王丽萍说,“迎接我的是新的挑战与思考。我开始进一步寻找我的教育思想。这个时期,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著作给了我极大启发。比如,对于课堂教学,佐藤学认为首先要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他认为,教与学这一活动是由以下三种对话——同客体世界状况的对话、同课堂内外中他者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所构成的实践。在教与学中,这三个范畴应当是彼此交织在一道展开的。”

“南京的一位同行王雷老师在他的著作《战战兢兢的教学》中说:为什么要阅读,因为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思考人生的苦与乐、生活的美与丑和社会的善与恶等等这些直接跟灵魂有关的问题的。为什么要写作?因为我们想要告诉别人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阅读和写作都是对话,是灵魂的对话。”王丽萍说,“我深以为然。受到这些观点的启发,我从对话入手,开启了自我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教育筑梦人王丽萍)(3)

“我利用班级里的多媒体设备,在作文课上打开著名教育家吴非、朱永新和作家梁晓声等人的的博客,把里面的好文章介绍给他们,看他们对教育、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与解读,同时,中外新闻热点也是我们关注的内容之一。”王丽萍说,“同时,我也把我的博客开放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分享我的个人空间。我不再过多要求他们的体裁、语言、结构技巧,我首先要做的,是把他们从失语状态中改变过来,让课堂成为他们认识、关注、思考社会、人生的一个窗口。”

“表达成了学生们课堂上最喜欢的事情。直至今天,仍有当年的班主任对我说:那个时候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写作文,一点儿也不犯愁。”王丽萍说,“是的,因为他们知道,表达就是对话,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2012年我的《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发表于中国教育报。这也代表着我真正开始走向教育教学研究。”

第三场:思维场

“2014年5月,我校‘未来名师培养工程’的9位老师在郭宏成校长的带领下,赴青岛聆听了一场教育演讲,一位老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王丽萍说,那句话就是“在我的课堂上,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在此期间,烟台市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改革也在推动实践中。“受此启发,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们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及思维过程。我又自启了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构建思维在场的课堂。最初是采用群文阅读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比如根据教材中的鲁迅的《祝福》一文,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做鲁迅笔下的人物共同特征的思维导图;在讲作文时把作文的结构设计为人的形象加强理解;利用鱼骨图对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训练等。”王丽萍说。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教育筑梦人王丽萍)(4)

2017年,“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高频热词。在这场由“知识核心”向“素养核心”的教育变革中,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与提高得到极度关注与重视。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有人说:“学习就像船和锚。倘若您不希望船漂走,那么您必须用锚将它固定在一个坚固的地基上。”顺着这个比方设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就像行船,如果想让船行得快一些,顺利到达目的地,那么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航线。这条线越清晰,越直观便越有效。“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学生要有思路,所谓‘思路’,其实就是一条思考的航线,这条航线越是学生清晰可见,学生越容易循此达成学习目标,并由此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这类学习‘航线图’我校称之为教学‘软工具’。”王丽萍说。

2017年初,烟台三中正式提出将开发创建软工具的学期教学改革重点。同年,王丽萍的《软工具:让学生的思维不再摸着石头过河》一文发表于《教育家》。

“打造学生的思维场并不只是开发、使用软工具,让思维可见;高中阶段,学生应当具备系统化思维,这也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王丽萍说,“有了这样的前提准备,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理解也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自那时开始,大单元主题教学成为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常态。在此过程中,我多线并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或穿针引线,聚点成面;或一花中见世界,一叶中见菩提,或由面到点,海中见金,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在这期间,王丽萍在烟台市教育局、市教科院和学校的引导和培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完成了从一个无意识探寻到有意识追寻与研究的教育者的转型。王丽萍的课堂教学“三场”理念也初步成熟定型。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共同的主人,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师生的生命成长是语文课堂的永恒宗旨;语文教学是文字生命、作者生命、师生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应该是一个完善人格、塑造灵魂、提升人生境界的圣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未来社会合格公民需求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是赋予生命以时代价值、社会要求、未来需求的生命锻造之地。”王丽萍说,“学习是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是为他者的幸福操心的关爱,是智慧地考察牵涉自己与他者生活的社会事件的关切,是恢复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以及同他者人生亲和的关联。多年来,我力求构建这样的课堂,并为之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