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清明节快要到了,在农村的田野里,可以见到有很多人开始陆陆续续地上坟了,分布于田间的长满了杂草的坟头被重新添了新土,不少人家还在坟头上放置一堆直立的青麦,这是表示对亲人的缅怀,还有对亲人的一份哀思。为什么农村地区不在清明节当天上坟,而要提前个几天呢?

清明什么宜什么不宜(早清明晚十一啥意思)(1)

相信大多数农村人都听说过“早清明,晚十一”,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的祭奠时间。清明节可以提前祭奠,农历的十月初一,可以拖后一天祭奠,而被称为“鬼节”的七月十五最好在当天祭奠。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据作家何频记载,有民间传说是这样的,清明节是一年的农事开头,要农忙了,忙罢麦子又是玉米谷子,夏秋两季都赶趁人,人们不能分身。所以清明节祭祖烧纸,又叫关鬼门。因为人们马上要忙起来了,顾不上阴间的鬼了,就祭拜一下,先把它们关起来。而秋收过后,冬日农闲回来了,上坟烧纸送寒衣,兼开鬼门,放它们出去野游拾钱吧。所以,这天要迟一点,迟一点也不打紧。

清明节祭祀礼节及禁忌

祭祀先后顺序: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这是最传统的祭祀顺序,还要烧纸钱。上坟要衣着整齐,这是对先人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切忌穿着大红大紫的衣服和佩戴红色配饰。 此外,孕妇尽量不要去上坟,祭祀时不要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等。

清明什么宜什么不宜(早清明晚十一啥意思)(2)

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大家知道吗?据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清明什么宜什么不宜(早清明晚十一啥意思)(3)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有一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诗,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让我们一起再熟悉一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