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村 村情简介:赤土村,原村名赤碱滩,曾用村名铲滩、沉滩、风云岭、赤碱滩、小扬州、三八村截至迁村前有3643户,10356人,原有土地50000亩该村位于张贵庄北25公里,金钟河南岸,北环线铁路北侧,西临杨北公里,赤海路穿越全村西为范庄、南于堡,南邻贯庄,东隔东丽湖与李场子为邻村中大姓是魏,籍贯以天津、山东、河南居多赤土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至今已有611年的历史2007年4月赤土村启动拆迁工作,于2008年4月撤村,现村民统一搬迁到华明家园居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东丽赤土村在哪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东丽赤土村在哪里(记忆东丽赤土村)

东丽赤土村在哪里

赤土村

村情简介:赤土村,原村名赤碱滩,曾用村名铲滩、沉滩、风云岭、赤碱滩、小扬州、三八村。截至迁村前有3643户,10356人,原有土地50000亩。该村位于张贵庄北25公里,金钟河南岸,北环线铁路北侧,西临杨北公里,赤海路穿越全村。西为范庄、南于堡,南邻贯庄,东隔东丽湖与李场子为邻。村中大姓是魏,籍贯以天津、山东、河南居多。赤土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至今已有611年的历史。2007年4月赤土村启动拆迁工作,于2008年4月撤村,现村民统一搬迁到华明家园居住。

村名的由来

赤土村是华明街第一大村,几百年来,村名改了好几次,但魏氏家族始终是村里的大户。

赤土村中大多数魏姓人同宗同源,他们的祖先是明朝的魏铨、魏朝两兄弟。燕王扫北时期,魏铨、魏朝两兄弟跟着燕王北上,后来拿到了皇家御赐的“龙票”,可到处为家。兄弟二人是从河南卫辉府滑县铲滩过来的,来的时候还带着他们的弟弟魏钟。可是当他们走到黄河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渡河,就把小弟弟魏钟留给了摆渡人刘百美,抵了摆渡钱。兄弟二人辗转来到天津,先在军粮城一带暂住了一年多,由于那里已经被别的家族占领,于是兄弟二人又走到如今赤土一带。发现这里地域广阔,临河近海,地理位置优越,适合长久居住,就拿着“龙票”,圈占土地,确立了庄界范围,在这里扎下根来。虽然当时已有姓李的人家在此耕种,但是李家人没有“龙票”,只好把地让给魏氏祖先,魏家两兄弟就在这里建立了村庄。

村子刚建好的时候,兄弟俩以河南老家“铲滩”给村子命名,后来因为村北北坨子一带风景秀丽,可是一到风雨来临前就出现预兆,所以他们把村名由“铲滩”改成“风云岭”。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风云岭因为海水倒灌成了一大片盐碱地,加上官府苛税过重,人们把村名改成了“赤碱滩”,也有人叫“赤盐滩”。

赤碱滩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地下党的堡垒村。当时为了便于地下交通联络通信,地下党给赤碱滩起了几个代号,分别是“小扬州”“三八村”,后来又改成了“赤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赤碱滩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为了纪念革命胜利,赤碱滩在1949年正式更名为赤土村。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魏占凤,51岁

整理人:滑 静

神马泉的传说

相传在赤土村的东南角有一口水井,泉水清澈甘甜,被称作神马泉。为什么叫神马泉呢?这其中有一个故事。

北宋年间,赤土村这个地方还没有建村。有一年,北宋的杨家将杨七郎率兵北上,抵抗辽军侵犯。军队与辽军周旋了好几日也没有办法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逼得非常狼狈,被困在赤碱滩地区。这时候,军中粮草已消耗殆尽,被困的地方又没有找到水源,战士们饥渴难耐,眼看快撑不下去了。杨七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骑着战马四处找寻,希望能找到些水或食物。

一天,杨七郎骑马向东南方走去,到达一个小洼地的时候,他的战马停下来,任凭杨七郎怎么喊都不走,只见这匹浑身黑毛的马儿用蹄子开始往洼地刨,越刨越深。不一会儿,洼地里面开始冒出丝丝泉水,杨七郎立即从马上下来,和马儿一起往深处刨,突然,一大股清凉的泉水喷涌而出。杨七郎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泉水非常甘甜。营地里面的士兵们也纷纷来取水喝。

杨家将的军队离开后,村民们把水潭往深处挖,形成了一口井。为了赞扬神奇的黑马,大家把这口井叫作神马泉。可惜的是,后来赤碱滩地区发大水,神马泉被冲垮,与湿地合为一块,至今已经找不到一丁点神马泉的痕迹了。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整理人:字 强

观 音 寺

赤土村原有“三古”,即古庙、古树、古井。其中古庙有三座,即村南“观音寺”,又叫娘娘庙、全神庙;村中“火神庙”;村北“玄帝庙”。其中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为高超的要数观音寺,相传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公输班,即土木工匠的祖师爷鲁班所建。

据说,鲁班和他的妹妹成长于工匠世家,在建筑方面都颇有造诣。但是人们却只欣赏赞叹鲁班的才能,忽略了他的妹妹。鲁妹不服,想要和鲁班一决高下。于是两人决定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在一天之内修的庙更多更好。最终还是鲁班技高一筹,在一天之内修成两座庙,一座是赤土的观音寺,一座是欢坨的崇明庵。而鲁妹直到天亮了才修成一座庙,所以被称作白庙,位于宁河。

虽传说鲁班是一夜盖两座庙,但这两座庙,无论是整体的宏伟壮观程度,还是内部雕梁画壁的精巧程度,与市区现存的娘娘庙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载,赤土观音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后经清光绪二年(1876年)及清末两次修缮,达到占地5100平方米规模。分前、中、后三个大殿。前殿为主殿,供奉着观音菩萨;中殿为佛祖殿,殿内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后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魏大奶奶金身像。相传清朝末年,赤土村里有位老妇人姓魏,人称魏大奶奶。她年近六旬,衣衫褴褛,却不顾年迈体衰,终日各处化缘。但她从不用化缘所得钱财为自己添衣买粮,而是全部积攒起来,用于修缮庙宇。人们为了纪念和褒奖她为观音寺所做的贡献,遂集资塑魏大奶奶金身像于后殿,供后人瞻仰朝拜。

主殿顶下悬塑《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人物彩像及“二十四孝”故事,均为彩塑,近者尺余,远不盈寸。青山绿水,树木葱茏,千山万壑,云霞瑰丽,万状千姿,金碧灿烂,巧夺天工。殿内四壁彩绘七十二度,手法细腻、工艺精湛。殿内有四棵圆柱,靠大门两棵圆柱上各盘一条金龙,头向殿中,呈二龙戏珠状,金龙昂首欲飞,栩栩如生。

传说殿内四棵圆柱上共盘有四条金龙,在明末一天午间,突然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其中靠殿内两侧两条金龙竟借雨冲天跃腾而去。殿内主持僧见状大惊,为防另两条金龙腾飞,急忙用铁钉钉住龙爪。所以只留下两条盘龙。后来在拆庙时,人们在主殿墙壁上发现了两个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的大脚印,众人愕然,皆言为观音菩萨抓两条逃龙时所留。

观音寺里一直香火鼎盛,连绵不断,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远自津城、近自邻村八乡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还愿。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该庙遐迩闻名,1955—1957年,国家每年拨专款修缮,天津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该庙的照片。

2001年,赤土村简易重修了观音寺,并委托一位出家人代为管理,观音寺的香火得以延续。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魏占凤,51岁

整理人:王璐清

神树及其传说

赤土观音寺前殿后院中原有数棵老槐树,被人们称之为神树,树木高大茂盛、树身笔直,前来寺里上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烈日时就在树下纳凉,阴雨天就在树下避雨。据说在建庙之前这几棵古树就已存在,村里无人可以道出它们的确切年纪,几棵古树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迁。

相传明朝年间,村里来了一条白蟒蛇,凶恶至极,经常骚扰居民,偷食禽畜,有时还会伤人,闹得民不安生,谁也拿它没办法。于是,村民们就在老槐树下烧香,祈求上苍惩罚这条恶蛇,为民除害。白蟒蛇知道后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地游过来,见东西就毁,见着村民就咬,人们纷纷躲避。就在这时,天空突然大变,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接着就是电闪雷鸣。白蟒蛇预感不好,急忙钻进一棵老槐树的树洞中。只见一道白光闪过,紧跟着就是“轰”的一声刺耳的响雷,这雷不偏不倚地正好打中这棵老槐树的主干,并从树洞中钻了进去,白蟒蛇当即爆炸开花。从此,村民们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魏占凤,51岁

整理人:王璐清

火 神 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赤土村有个火神庙,里面供奉着火神。

火神,也被称作“火帝”,相传是为人类发明和管理火种的神灵。古人们认为火神曾帮助人类的祖先驱赶野兽、发展生产,并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同时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因此,人们对火神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

据说火神庙中供奉的火神长得极其凶恶,满脸通红,两眉之间还多长了一只眼。火神一共有8只手,分别持有剑、火轮、火球等不同法器,看起来相当威严。在火神塑像两旁还有4位站神,分别是火龙、避火猪、食火猴和围火虎,据说他们都是火神的弟子。火龙全身都穿着盔甲,手上拿着红蛇,脸是白色的;避火猪脸是蓝色,身上穿着黑袍,头上戴着猪形帽子;食火猴尖嘴红腮,长得像只猴子,身上穿着黄袍;围火虎是白色的,全身穿着武士服,头上戴着老虎帽。

由于火神和他的弟子们都长得凶神恶煞,不像观音娘娘那么慈眉善目,所以百姓们对火神常常敬而远之,平时对火神没有特别的祭祀,只是在遭火灾之后才向火神进香祈求火神保佑。如今火神庙已经不存在了。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魏占凤,51岁

整理人:滑 静

火神庙惨案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在津郊的各个村庄大肆扫荡,强抢民粮,奸淫妇女,村民稍有阻拦就会被鬼子杀害。村民被鬼子逼得没了活路,听说八路军带领人民打鬼子,许多人自愿加入了抗日队伍。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较差,于是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火,而是以深入敌后的游击战为主,用打持久战的方式把鬼子的战斗力消磨完。赤土村村民魏义才、魏国亮等人也加入了共产党,并成立了东丽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带领群众打击日寇,多次重创鬼子,被鬼子视为眼中钉。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和侵华战争的双线作战中被拖得筋疲力尽,已陷入穷途末路,但仍贼心不死,困兽犹斗。鬼子为了补给军用物资,在各地进行大扫荡,看到胜利曙光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更加激烈的反抗,盼望早日把鬼子送回老家。津郊一带的鬼子为了强化治安,想杀鸡儆猴,让中国人当他的顺民,来到赤土村胁迫百姓指认八路。

1945年5月的一天上午,日本鬼子及大批伪军以赤碱滩有八路军为借口,突然把赤碱滩围了起来。日伪军进村后,在路口架了许多机枪,挨家挨户地搜捕群众,把全村男女老幼600多人都押到“火神庙”前。鬼子拿着枪对着600多位村民,声称赤碱滩有八路,如若村民袒护不交出八路,就给大家点颜色瞧瞧。虽然鬼子架着枪威胁村民,但人们都低着头一声不吭。鬼子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顺他的意,就气急败坏地去人群里抓人,要上刑逼问。鬼子先后从村民中抓出20多岁的赵子良、魏惠元二人,又是用鞭子抽,又是用烧红的烙铁烫,可是两个年轻人忍着剧痛,愣是一个字儿也不说,当场就被鬼子用刀砍了头。两个年轻人刚刚丧命,日本鬼子又要再抓人来拷问,不料万里晴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四响。庙前的村民都说,鬼子作恶多端,老天爷终于开眼了,报应啊,小心遭雷劈啊。鬼子还想抓人来审问,可是一旁的翻译跟他说天意不可违,可能是砍错人了,还是不要再杀人了,日本鬼子也害怕了,于是不敢再继续杀人。但在临撤退时还抓走了30多名群众,烧毁了一些民房,此事被称作“火神庙惨案”。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魏占凤,51岁

整理人:滑 静

火烧苇船

古代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火烧战船以少胜多。解放战争时期,赤土村也有一个火烧苇船的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中解放区为了更好地团结群众,1947年把天津县和武清县合并起来,设了一个津武联合县。当时每个县都有县大队带领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力求早日解放全中国。与此同时,仍有一股顽固封建势力试图阻碍革命的大潮。隶属于国民党政权的地主武装南河团在金钟河附近的永和村设置了据点,对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人民的革命斗争都造成了很大威胁。

县大队一直想端掉这个据点。1948年5月,津武县大队队长武宏和区城工委员刘启成为端掉这个据点做准备,率领区小队战士和一百多个民兵沿着金钟河南岸进军。就在这时,隐藏在赤土村大槐树下杂草中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发现金钟河上有一串灯光,经侦察是宁河县县长兼保安大队长王绍朋正在用船押送几十艘芦苇,要经金钟河运往天津。交通站赶紧把情报报告给了武宏等人。武宏一听船上装的都是芦苇,灵机一动,想到了三国里的赤壁之战,计上心来,立即下命令让区小队和民兵去火烧苇船。战士们听到命令后,立即对敌船发起猛攻,机枪扫射,榴弹齐飞,敌船火焰冲天,照亮了金钟河两岸。敌军乱作一团,纷纷弃船逃走,王绍朋眼见几十艘船都着了火,也跳入河中,抱着一捆芦苇顺流而下,侥幸捡了一条命。

战斗在十几分钟后就结束了,战士们此次歼敌百余人,缴获钢炮、机枪、步枪等大批武器,且无一伤亡。当地百姓称此次战斗为“火烧苇船”。此次行动得到军分区通令嘉奖。“南河团”地主武装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落荒而逃,县大队顺势将无人守备的永和村据点摧毁。

几十年后,武宏将军重返赤土。在与当年老战友的重逢中,回忆起这次被百姓称为“火烧苇船”的战斗,仍然兴奋不已。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整理人:滑 静

跑 爷

提起赤土村的“跑爷”,在金钟河一带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跑爷”原名魏义才(1919—1990年),化名贺民,是地地道道的赤土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因长期无固定行踪,故人称“跑爷”。他当年是武(清)、宝(坻)、宁(河)联合县区游击队队长,那个时候打游击,手中简陋的鸟枪、火铳根本无法与日军的“三八大盖”抗衡,只得采取灵活的机动战术,依托地形不断跑动,躲避与日军的正面交火,并经常卧倒在庄稼地中对落单日伪士兵进行伏击。据说“跑爷”为了打仗有七八年没有脱衣服。

魏义才是穷苦出身。抗日战争刚开始不久,他听说去军粮城给日本人挠秧能挣钱,18岁的他就跟着邻居家的大人们去了。可是刚去没几天就回来了,他回到家跟大人们说是因为他活干得不好,差点儿被日本兵抓进宪兵队,幸亏军粮城的老乡们给他求情才免遭一劫。他在军粮城看到日本兵在中国的土地上奴役中国人种稻子却不许村民吃稻米,加深了对日本兵的仇恨。后来县里的几个共产党员动员他加入八路军一起抗日,他欣然同意。几经锻炼,他成为金钟河一带的区小队队长,带领区小队队员通过各种方式破坏鬼子的侵略活动。日本兵对他恨之入骨,有一次鬼子还烧毁了他们家的房子。

抗日战争期间,他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就是突袭程林庄伪警察所。那是在1945年春天,他担任武工队的小队长,为了弄到枪支,他打起了伪警察所的主意。于是,他化装成鱼贩子在伪警察所门口卖鱼,有一位伪警察从警察所出来向他要税钱,他就借着交税钱的名义进了伪警察所,对地形地貌和武装布置侦察了一番。当天晚上,他带领区小队成员和十几个民兵,翻过大墙,跳入了伪警察所,当场俘虏了11名睡得正香的警察,缴获7支步枪。几天之后,魏义才带着区小队的成员和几个民兵偷了几件鬼子的衣裳,一行人化装成日本守备队,骗过伪警察局的守卫,在光天化日之下进入伪警察局。一进警察局的大门,魏义才就端着枪呵斥全体伪警察集合,伪警察们不敢不从。等到伪警集合完毕之后,魏义才一行人掏出枪指着伪警们,跟他们说自己是八路军,这一下子就把伪警察们吓得缴械投降。

日本投降后,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跑爷”魏义才就带着区小队的战士们破坏国民党反动派的交通和通信设施,炸火车头、炸机场,为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斗争提供了重大支持。

炸国民党军火车头最漂亮的是1947年5月的那几次。那时军区让魏义才所在的六区担任爆破敌军火车头的任务,同时还要炸毁铁路,把火车司机押送到军区,目的是切断京山铁路,阻止国民党通过铁路向东北地区的敌军运送军粮。接到任务,魏义才他们对周围的地形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后,决定由身手最好的区小队干事魏国亮带队完成这项任务。他们计划夜间在军粮城东面的铁道边上动手。当天,魏义才、魏国亮和几个战士一行人背着地雷和炸药包,带着干粮,潜伏在铁路附近,到了半夜,他们摸到铁路上,扒开路轨下的石头,放好炸药包,系好拉线,然后跑到远离铁轨的路边卧倒等候敌军的火车开过来。眼看敌人的火车开过来,魏国亮眼疾手快,立即拉响炸药包,敌人的火车头就报废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事吃紧,急着给东北“剿总”国民党军队运送补给,所以铁路修复得很快。魏义才他们可不会让敌人如愿,敌方修一次他们就炸一次,魏义才他们摸清了敌人护路部队的活动规律,一个月之内炸毁敌火车头3个。这次炸车头行动,成功地扰乱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供给运输,魏义才等人受到了冀东分区的表扬。

还有一次,魏义才等人接到任务去炸张贵庄飞机场,那次战役也是非常惊险。当时,魏义才等人以为此次任务很简单,带着炸药就去了飞机场,本来想着埋好炸药点着,把飞机场炸平就可以完成任务。可是到飞机场后才发现里面还有不少队员没能平安撤出,害怕伤害到自己的同志,他们不敢贸然点燃炸药,以免伤及自己人。不曾想撤退过程中被敌方发现,头顶上敌军飞机乱飞,不时往下扔炸弹。为了隐蔽起来,他们几个人拼命往沟里跑。可刚躲过飞机轰炸,还来不及喘口气,敌军又追了上来,在他们身后不断放枪。大家只能继续撤退,此时战士们都挂了彩,可是魏义才还是催着战士们使劲往前跑,一直跑到了一片高粱地,几个人才终于跑出敌人的视线。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姓冯的小伙子头部中弹牺牲了,此时距离他新婚才一个半月,他的家人得知噩耗后哭了足足半个月。

1948年,魏义才所在的县大队被收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跑爷”随部队南下。后来,全国解放了,“跑爷”由于眷恋土地坚持回乡务农,在家乡度过了后半生,直到1990年与世长辞。同年,从赤土村走出去的安徽省电视台导演魏汝明以魏义才为原型拍了一部电视剧《跑爷和他的子孙们》,中央电视台于1990年3月18日、4月5日—4月7日与1991年10月9日—10月11日、10月16日予以播出。此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省级电视台先后做了数次播出。

讲述人:魏和兰,88岁

整理人:滑 静

抗日英雄的平民本色

魏国亮1908年生于赤碱滩,其父给地主魏万有家当长工,1940年因年迈体弱被地主赶回家,不久冻饿而死。魏国亮因葬父欠下了地主的高利贷,便给魏万有家当长工,受尽剥削。

1943年魏国亮随武宝宁六区区长陈伯平参加革命工作,化名“全胜”。1947年入党后历任武宝宁六区、宁河县六区爆炸员、侦察员、武委会干事、主任等职。他善于制作各种样式的地雷,敌人曾多次陷入他布置的地雷阵中,死伤数十人。

1945年春,魏国亮率3名队员,夜闯么六桥大陆农场,缴获护场伪军步枪2支。日军闻讯后,到金钟河沿岸进行扫荡。

金钟河上的欢坨大桥是日本侵略者的交通咽喉,武宝宁县委决定毁桥以破坏敌人交通。1945年6月,魏国亮受命完成此任务,他侦察桥情后,于一深夜携带汽油将此木桥烧毁,守桥日伪军惊慌撤逃。火烧大桥既阻止了敌人运输,也使金钟河北抗日地区得到安宁。

1946年4月21日,国民党军队包围了赤碱滩,正在开碰头会的区长建夫和财粮助理李愚在突围时牺牲,魏国亮突围未成,藏入村民家中,敌人发现后,立即予以包围,并用机枪扫射,威逼魏国亮缴枪投降。魏国亮以土炕为掩体,沉着应战,趁敌人机枪突然卡壳之际,窜出屋外,用手朝房上架机枪处投出手榴弹。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硝烟,在敌人惊魂未定时,魏国亮纵身越墙不见踪影。后来,群众将此次魏国亮脱险称为“虎口逃生”,并传为奇谈。

1948年12月17日夜晚,东北野战军9纵队某团要在金钟河搭设浮桥,以便大部队抢渡金钟河,占据军事重镇军粮城。魏国亮奉命协助搭建浮桥,他于夜间冒严寒在两岸拴缆绳,并发动群众用12条木船和大量木板架起浮桥。待黎明部队过河后,他又不顾彻夜的疲惫,随部队向贯庄、山岭子、兴农一带进军,迅速解放了古镇军粮城。

魏国亮从1948年1月即任宁河县六区武委会主任。天津解放后他不居功自傲,不计较职位高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宁河县粮食局、军粮城镇等单位工作。1968年任天津市水产局草坨子养殖场生产组长的魏国亮离休后,不留恋城市生活,回到故乡赤土村,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当年同战斗共患难的乡亲们在一起平静地生活着。

1997年,这位抗日老人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享年89岁。

撰稿人:傅鸣山,83岁

剧影双栖艺术家魏鹤龄

剧影双栖艺术家魏鹤龄,原河北省天津县赤碱滩(今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人。1907年1月1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五。幼年时随二叔下田、拾柴、捉鱼、抓蟹。早年曾由爷爷教书识字,中学毕业后因家中无力供养而失学。后来跟继父(他二叔)种田、耕地、放鸭子。挑过货郎担,当过卖货郎,还到海河码头上扛过大包,做过搬运工人。

当时人们都认为魏家老五不务正业,放着地不好好种,天天坐在田埂上扯着一把破二胡,看到牛车经过跳上车就跟着到天津劝业场看戏去。有时要到半夜,才一路咿里哇啦地唱着跑40里路回家,连家里人都说他走火入魔了。

怀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1928年6月,魏鹤龄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表演艺术,从此跨进了戏剧艺术的殿堂。在田汉名作话剧《名优之死》中扮演名伶刘振声,这一角色使他初露头角就一鸣惊人。《名优之死》的演出成功,奠定了魏鹤龄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地位,也使他和田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29年的《名优之死》到1959年国庆10周年演出最后一出名剧《关汉卿》,在30年舞台生涯中,他表演过60部话剧,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步话剧史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魏鹤龄在话剧上的出色表演,引起了当时电影界的广泛重视。1935年,魏鹤龄应著名电影导演史东山邀请,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电影《人之初》。这部电影成功地奠定了魏鹤龄从影的基础,在以后的30年里(1935—1965年),魏鹤龄以他深沉、含蓄、质朴、典雅的表演风格在话剧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他成为集话剧、电影于一身的双栖表演艺术家。他主演的电影《祝福》于1957年和1958年分别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与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一等金质奖。

魏鹤龄历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海燕电影制片演员剧团副团长。1979年10月2日,在历经十年“文革”后不幸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毕生热爱的艺术道路。他的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艺术家。1995年12月28日,首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大会上,魏鹤龄被追授“中国电影世纪奖”。

魏鹤龄女儿魏芙领奖后曾带着奖杯回到赤土村,村里老人们摸着奖杯不胜感慨,上辈人传说金钟河里深藏着宝贝,谁也没见过,今天可见到了,这魏家老五成了大名人,他就是赤土村的宝贝啊。魏鹤龄生前十分眷恋津门故里、东丽热土。1972年还返乡探亲,他的爱人袁蓉每年都回赤土村看望家乡亲人,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以寄托对魏鹤龄的哀思,直到去世。

讲述人:魏占凤,51岁,村干部

整理人:王璐清

相声名家魏文华、魏文亮

魏文华(1937年1月生)、魏文亮(1940年生)姐弟俩是从赤土村走出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几十年来,他们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

魏文华、魏文亮出生在一个艺人家庭,父亲魏雅山是一位弦师,母亲张墨香是一位老鸳鸯调演员。父亲魏雅山出生在赤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小时候出天花,病毒攻到了眼上,结果视力越来越弱,以致到20岁左右时成了盲人。因为眼睛的缺陷,魏雅山在农村没办法生活下去,流落到天津市里靠拉三弦为生,后来与张墨香结缘,生下了魏文华、魏文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魏家的生活穷困潦倒,生计实在维持不下去,魏雅山决定带全家一起闯关东,去锦州投奔亲戚。结果到锦州没找到亲戚,全家住在一家小旅店里,靠街头卖艺为生。巧合的是北京相声艺人张文斌也流落到这家小旅店,他一眼看到魏文华、魏文亮姐弟俩,就觉得这俩孩子精神,是说相声的料,要收他俩为徒。魏父魏母知道后特别高兴,于是魏家人和张文斌凑到一起包了一顿饺子吃,算是姐弟俩正式拜师。

魏文华是个女孩子,学相声要比弟弟魏文亮吃亏许多。旧社会是很少让女人登台说相声的,相声路也比较窄。像《白事会》《大保镖》《大娶亲》等这样的传统段子,女的就说不了,因为没有妇女当保镖的。而像《武坠子》这样粗暴的段子,就更不适合女的。只有像《八扇屏》《报菜名》《对对子》《打灯谜》这样比较文雅的段子,才适合妇女演出。

魏文亮在拜张文斌为师后则如鱼得水,不仅学会了《返七口》《打灯谜》等适合小孩说的相声,还很快学会了《报菜名》等比较难的段子。学会这些段子之后,他就开始和师父撂地表演了。魏文亮当时只有6岁,个子矮,头大,脖子细,戴顶小圆帽,留条小辫子,站在板凳上说相声,人们看这孩子长得“逗”,就给他起了个“小怪物”的外号。没多久“小怪物”的名声便在锦州传开了,学艺不久的魏文亮,演出已经可以和其他艺人拿同样多的钱了。

后来,日本人侵占东三省,张文斌和魏文华一家为躲避战乱,决定回天津。不幸中途迷了路,再加上仅有的一条小毛驴在山上受惊跑丢了,一行人连走了一个半月都没能回到天津。这天,刚刚上了一个小山坡,眼看前面就是山海关,却被一群劫匪劫住了,让他们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就在大家心惊胆战之际,一个劫匪突然喊了一声:“这不是说相声的小怪物吗?这小子说相声可逗了。”站在一旁的匪首没听过相声,就说:“相什么声?要是真能把我们相乐了,就放你们过去。”那年魏文亮才10岁,还在懵懂阶段,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给劫匪们说了一段传统单口相声《贼说话》。这段相声本来是魏文亮听来的,词都记不全,谁知相声刚一说完,劫匪头就乐了,冲着他们说:“我这里还有两万块钱,你们也拿着,赶紧走吧。”一行人擦把虚汗,这是谁劫谁啊,他们没敢要劫匪的钱,但总算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可不曾想,张文斌没等回到天津就生病去世了。魏家出钱,魏文亮披麻戴孝为师傅送了葬。

几经周折魏家四口终于回到天津,魏文华姐弟俩一边上学一边学说相声。一次,魏母因病没办法登台演出,魏文华、魏文亮临时救场,谁知一出《汾河湾》演完后竟被相声名家武魁海相中了。武魁海是北京有名的相声艺术家,本来在行里立了规矩不收徒弟,可是当他看到魏文华、魏文亮演出以后就再也抑制不住了。他亲自来到魏家,对魏母说:“我要收这两个孩子为徒,你们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就这样,魏文华、魏文亮成了武魁海的徒弟。武魁海还专门“摆枝”(相声界将拜师的过程称为摆枝)收姐弟俩为徒,好让他们结识更多有能耐的长辈。从此,武魁海每周日都早早地来到魏家一字一句地教姐弟俩说相声,姐弟俩学得也刻苦认真。

武魁海对两个徒弟异常疼爱,但也非常严格,出一点差错他都不会放过。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武魁海带着姐弟俩演出,魏文亮无意中抠了下鼻子。下台后武魁海批评说:“在台上抠鼻子,观众看了多恶心啊,以后要改。”魏文亮答应了声:“改!”但是第二天魏文亮又情不自禁地抠了下鼻子,下台后武魁海就又批评了他几句,可魏文亮这回却顶了嘴:“抠鼻子碍了什么事,包袱响了不就行了。”这句话可把师父武魁海气坏了,他“扑通”一声给魏文亮跪下,扇了自己两个大耳光:“我教不了你了,你是我师父!”这下武魁海火了,坚决不教魏文亮了。魏母知道后赶忙拉着和武魁海同辈的相声艺术家赵佩茹去求武魁海,然而武魁海就是不原谅。最后请出相声界老前辈张寿臣出马从中说和,魏文亮给武魁海磕了几个头,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再犯,武魁海这才回心转意。后来,姐弟俩对师父的教导牢记于心,尤其是魏文亮再也不敢在演出时有半点儿马虎。武魁海去世后,姐弟俩为他操办了后事,魏文亮同样身穿重孝给师父送终。

如果说张文斌是魏文华、魏文亮进入相声行当的启蒙师,那么武魁海就是把姐弟俩带入相声艺术殿堂的引路人,两位师父不仅教给了他们谋生的本事,更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魏文华、魏文亮的表演给观众们带来了无限欢乐,谱写了一段相声界佳话。

讲述人:魏占凤,51岁,村干部

整理人:滑 静

赤土扣肉的来历

提起赤土的特产,首当其冲应是赤土扣肉。虽然现在赤土已经撤村,但是“赤土扣肉”却作为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为人们所熟知与喜爱。

关于赤土扣肉的来历,说法很多,主要有下面两种:

第一种说法是,相传最早制作赤土扣肉的是魏天成,他原本不是赤土人,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魏天成的父亲在天津城内烤鸭店干杂役,偷偷学会了外国的烹调技术,改良了民间制作扣肉的方法。后来,他就把制作扣肉的技术传授给了儿子魏天成。以后,魏天成举家迁到赤土,经过努力,把扣肉这道美食在赤土地区加以改进与发展。另外一个说法是土生土长的赤土人魏万一是赤土扣肉的创始人,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那个时候他在天津城内一家叫“民国饭店”的地方做厨师,把中餐厨艺和西餐厨艺相融合,制作出来的扣肉味道醇厚,肥而不腻,十分爽口。赤土扣肉的手艺不断传承,再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传人就多了,包括魏正亮、魏宝成。到现在村里面已经传到第五代了。

第二种说法是,赤土扣肉的前身始于清代的宫廷御膳万字扣肉,清朝灭亡后,宫廷御厨四散流落民间,此前一直秘不外传的宫廷佳肴也逐渐流传到民间。赤土扣肉最早的传人要追溯到100年前,当时的张友林师傅是名扬十里八乡的农村婚宴大厨,尤其是出自他手的扣肉,由最初的宫廷万字形改为六块见方形之后,备受人们喜爱。之后,其徒魏绍起延续传统做法的同时,在用料和制作上加以改进,将扣肉改形成最为今人所熟悉的“一字横刀条肉”。现在的赤土扣肉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第三代传人为了使传统风味得以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技艺,但在选料、用料上,较之以前更加精益求精,并通过现代调料的衍生与改进,独创了“十八道工序”作为赤土扣肉的秘制程序,还大胆使用真空包装技术进行冷封贮藏,使赤土扣肉利于保存与携带。这样做出的扣肉,色泽鲜亮,入口溢香,肥而不腻,使人回味无穷。一位来自北京的食客吃后吟诗道:“隔村一望千百里,不走半步却闻香。”

讲述人:魏和兰,88岁,原区小队成员

魏占凤,51岁,村干部

整理人:字 强

赤土霸王鞭

“霸王鞭”又称为“打花棍”,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霸王鞭流传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在天津东丽区以赤土村的霸王鞭最为有名。赤土人把霸王鞭耍得有声有色。目前,赤土霸王鞭已经成为天津东丽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霸王鞭”的由来,村里流传着多种说法。有的说霸王鞭原是姜子牙的“打神鞭”,流传到民间就成了霸王鞭;有的说霸王鞭是从西楚霸王项羽手里拿的“钢鞭”演化来的,所以叫“霸王鞭”;还有的说霸王鞭是由过去穷人讨饭时手里拿的打狗棒演变来的。

现在赤土村的霸王鞭,是20世纪80年代跟一个万新村的大姐学来的。当时赤土村的老龄协会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等多个文体团队,他们经常到天津各地交流表演。有一次,老龄协会出去参加民俗表演,在天津的万新村看到了一种叫霸王鞭的民间舞蹈表演,他们觉得形式非常新颖,跳起来很有意思,适合老年人来耍,就到万新村请人来村里教霸王鞭。万新村一个姓徐的大姐应邀来到赤土村,把霸王鞭教给了部分村民。这些村民学会后就在村里表演,激发了越来越多村民学习霸王鞭的兴趣,于是赤土村就建起了霸王鞭队。赤土的霸王鞭队表演时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堪称技艺高超。不出几年,赤土霸王鞭的名头就打响了,别的不敢说,在东丽区只要一提霸王鞭,人们首先会想到赤土霸王鞭。

讲述人:魏占凤,51岁,村干部

整理人:滑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