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争做“四有青年”一度是70后、80后最热烈的青春宣言据悉,“四有青年”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将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好青年是哪四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四好青年是哪四种(背后的时代新气象)

四好青年是哪四种

王石川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争做“四有青年”一度是70后、80后最热烈的青春宣言。据悉,“四有青年”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将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

如今,“四有青年”仍有蓬勃生命力,而“四无青年”风生水起,成为不少年轻人喜欢的标签。何为“四无青年”?据《新周刊》5月3日刊文称,指的是当前青年的普遍状态:无公害、无国界、无禁忌、无现金。

如何理解这“四无”?无公害大意是,年轻人更有道德感,比如自愿做义工的时间比过去几代人要多得多;无国界大意是,很多年轻人远赴海外留学,比父辈更有文化,更具国际视野;无禁忌指年轻人更愿意冒险、更喜欢尝试新事物;无现金则比较容易理解,他们兜里不装现金,而是迷恋移动支付,证据是,支付宝2016年度账单显示,支付宝活跃用户中,90后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高达91%,正享受着普惠的金融服务。

很显然,“四无”不是对“四有”的背叛和颠覆。两者并不冲突,而是和谐共处,“四无青年”仍可能是“四有青年”,“四有青年”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四无”痕迹,比如一名有理想的青年,可能留过学,具有国际视野,在具体消费中抛弃现金,酷爱简洁便利的支付习惯,对个人信用更珍惜。

一定程度上说,“四无”是对“四有”的丰富与升华。一提起90后、00后,不少人痛心疾首直摇头,仿佛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这是陈腐偏见。复旦大学两年前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指出,90后大学生从容、理性、务实,是值得信任的、充满正能量的一代。深究其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丰裕”或成解读90后的关键词。

“丰裕”一词,极为准确,生动地标注着当今之世的时代风貌。这确实是一个极为丰裕的时代,从物质到精神,从新技术到制度变革。二三十年前乃至更早之前,互联网并未普及,谁能知道互联网 ?在较为封闭的落后年代里,出国殊为不易,能有多少年轻人具有负笈海外的经历?再具体化之,搁在几年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何为共享单车,更遑论拥抱共享经济了;不少人消费时带着厚厚现金,也不知道支付宝为何物,哪能奢想到尽情享受普惠的金融服务?

时代在变,不可遏抑地前进着,这一代年轻人的视野、分享精神以及生活便利条件,已经远远超过上一代人,这正是大时代的真诚馈赠。以互联网为例,在一个开放的时代,90后、00后已“不由分说”地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接触互联网,把上网当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展现的独立思想、开放品性、分享思维都让人赞不绝口,同时,他们更时尚,也更有高远视野,乃至于更具有鲜活的价值取向。我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是历史发展必然,这是技术的赋能,也是时代进步的标注。

从“四有”到“四无”,当今青年的精神发育史犹如一枚多棱镜,映照出时代的深刻内涵。在感受时代新气象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无论时代的油彩多么更新,奋斗都应该是青年内心最坚实的价值坐标,“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这一特质不能丢。

二是既然当今青年展示了新风采,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满适应新形势,不断呼应新青年的心跳,比如他们如果更有视野,社会是不是也应该更具包容性?他们喜欢更便捷的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能否水涨船高,除了支付宝、共享单车之外,哪有哪些更具普惠性质的新创造?

有人说,年轻人将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誓他们的“主权”。“四无青年”来了,世界准备好了吗?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给出美好的答案。

,